设计分享 | 对绿道的新诠释 - 深圳光明小镇三桥与绿道一期
传统意义上,绿道是一种具有连通性,资源共生性,连接多种功能并集合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目的地,绿道也是21世纪的城市基础设施,更是带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除了这些定义以外,作为创新的景观设计师,我们对绿道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本期的设计分享是位于深圳光明小镇大顶岭森林公园的三桥与绿道一期项目,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对绿道的新诠释。
首先,请跟随我们从视频进入这个隐藏在森林中的新地标。
大顶岭森林公园5号绿道一期是深圳光明小镇绿道试点项目(Pilot Project)及光明山地马拉松路线。SWA在设计启动后,依照项目咨询服务内容专注于 “绿道”本身的设计研究,其包括铺装材料,休息节点,沿绿道上的基础服务功能如驿站及城市家具等,且做了多个方案的比选。虽然方案设计按照原计划完成,但我们与业主皆认为绿道的“定义与设计”不应局限于完善绿道的基础设施,而是期望绿道设计能够有更创新的景观策略并与领先的技术结合。因此,我们重回到场地去探索设计机遇及更深入地研究场地的特质,在探索人与自然印迹的交汇后总结出绿道上最景观价值的节点。此外,我们不再受限于绿道的设计边界,而是尝试跳出绿道设计的限制,不断思考除了强调游人于绿道上的体验外,如何将绿道向多个维度延展。
©SWA/探索人与自然印迹的交汇处作为绿道节点
©SWA David Lloyd/绿道(可左右滑动)
三桥的创想
浮桥:“制高”体验 – 超越树梢,俯瞰绿谷及城市天际线。
探桥:“融入”体验 – 融入山林,探索秘境。
悬桥:“跨界”体验 – 跨越两个山头,体验风与声音的景观。
©SWA/三桥位于森林绿道上三处独有自然特色的节点
©SWA/三桥平面
©SWA David Lloyd/浮桥鸟瞰平面
©SWA David Lloyd/浮桥鸟瞰
©SWA浮桥设计3D model
©SWA David Lloyd/浮桥上环360度观景
©SWA David Lloyd/浮桥螺旋
©SWA David Lloyd/浮桥太阳能板及栅格桥面皆有环保永续功能
©SWA David Lloyd/浮桥太阳能板白天收集能量用于夜间照明
©SWA David Lloyd/浮桥在夜间如雕塑一般镶嵌于森林中
探桥:“融入”体验–融入山林,探索秘境
探桥是绿道上一处往下探的空间,是与浮桥在空间和高度上截然不同的体验。探桥位于一个狭窄山谷口袋,远离绿道主径。一条隐藏的小路蜿蜒穿过森林,通向一个网状的,悬挑的平台伸向林地池塘,探索秘境。中心的织网为各年龄层访客提供了冒险性和趣味性。周边的护栏与座椅相融合,在给予访客安全感的同时,座椅多样的长度和根据人体力学设计的形态为访客们提供了倚靠、坐、躺的多种选择。
©SWA David Lloyd/由绿道下探探桥
©SWA探桥设计— 3D 模型
©SWA David Lloyd/探桥
©华侨城光明集团/探桥
悬桥:“跨界”体验 – 跨越两个山头,体验风与声的景观
总长100米的悬桥联接了主绿道与荔枝林, 跨越了近30米深的“峡谷”。我们希望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及创新的景观设计策略– 声音景观及震动景观,并且使用最轻简的结构避免对山体的破坏。SWA基于所提出“悬”在山谷的概念上,经过与项目结构工程师SBP (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 多次方案探讨后,悬桥最终使用SBP设计的钢板带桥 (Stress-RibbonBridge)。这是中国第一座钢板带桥,它不但是一个创新的尝试,而且提供了动态但安全的体验。
©SWA /悬桥效果图 — 悬桥联接绿道及荔枝林, 吊挂于悬桥上的风铃用于创造声音景观
©SBP David Sommer / SWA David Lloyd 照片编辑
©SBP David Sommer
深圳光明三桥与绿道一期项目为绿道赋予了新的含义,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前提下,利用创新的技术建造了轻盈的,低影响的构筑物,从而带来令人难忘的游历体验。从单一的根据地形和生态设计在地面的一条路线,延展到了多维度,多种感官体验的“立体空间”,深圳光明三桥与绿道一期是一个利用创新的景观设计促进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良好范例。此外,本项目也是城市公共地标及绿道服务的一个新突破。基于公众的良好反应与政府对该项目的支持且提供了更多资金进行项目提升,持续为支持健康生活的目标努力。SWA十分荣幸能做为项目设计的牵头者将创新的景观设计与领先的结构技术结合,重新定位光明小镇的绿道,为深圳市民提供一个自然生态的公共空间。
主创设计师寄语:
“ 在项目开始时我曾陷入一个困境,就是纠结于用一些标准答案去解决一项标准的绿道设计问题,在几次向业主汇报我们的成果后,结果当然是很一般。光明小镇绿道一期是一个具有“示范/ Pilot Project”性质的项目,究竟它应该是示范一种标准的绿道设计,还是示范一种绿道能够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基于尊重自然及对场地感知融汇贯通的前提下,我决定应该跳脱出原有的设计边界及对绿道设计的制式印象,“Push-envelope “ - 在绿道之外设计了三桥,这使我们在标准化之外突破红线开启一个契机。虽然这是一项由景观建筑师主导的项目,但它更是一个有紧密“团队合作/Teamwork” 下的成果,这团队包括有业主的远见及100%的信任和支持,德国SBP结构工程师专业的指导与施工方的现场配合,以及SWA伙伴们的努力下共同成就了新一代绿道的定义。设计是解决问题但不可画地自限,期待每一个项目上我们都保持着Push-envelop 的勇气与初心不灭。”
——Shuyi Chang(张树仪) – 主创设计师
项目客户:深圳华侨城光明集团(OCT Guangming Co. Ltd)
结构工程师:SBP (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
EPC项目总承包:深圳华侨城光明集团,中建三局集团公司
其他相关单位:深圳市光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SWA项目团队:Shuyi Chang (张树仪),陆诗蕾,陈适,张颖,管卓睿,刁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