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目  录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论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周文 白佶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韩文龙 唐湘


 区域发展研究

制造业中心对农村收入贫困的辐射作用及其演变(1988-2018)

陈雨露 夏庆杰 冯宇坤

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质”:现状、挑战与对策

朱兰 万广华


 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

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测度与评价研究

姚毓春 张嘉实

数字技术赋能相对贫困治理逻辑与路径

江晓军


 边疆水利史研究

明清洲田与芦课制度的运行

徐斌

民国初年新疆水利管理近代化研究
——基于新疆水利会报告书的考察

潘威 尹潇涵


 文化研究

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敏春芳 肖雁云

裕固族传统仪式视觉传播中“符号之维”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辉刚


 社会学

博物馆公众参与度:外部保障与内生动力

岳楠

关系强度对消费者忠诚度的影响

——以网络游戏玩家为例

王曼馨 柳武妹


 文学

现代文学史重构之“中间物”
——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新诗“经典”塑造

方长安 高爽

半殖民体验与现代时期丁玲创作

魏巍

本期论文速读

论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周文 白佶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背景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共同推进共同富裕。目前,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四大现实挑战: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存在短板和缺陷;二是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三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瓶颈尚未突破;四是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为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突破技术“卡脖子”问题;最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关 键 词: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举国体制;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韩文龙 唐湘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内容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发展阶段,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基础条件,但是也面临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低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因素。新发展阶段,扎实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解决好富裕和共享两个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讲需要把握五个方面的实现路径: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的活力,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渐促成橄榄型分配结构。

关 键 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制造业中心对农村收入贫困的辐射作用及其演变(1988-2018)

陈雨露1,2 夏庆杰3 冯宇坤4 

(1.北京大学 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2.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4.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内容摘要:利用跨度30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结果发现,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农村收入贫困不相关,2013年后各绝对贫困指标与非农产业增加值也不再相关,而后者同相对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1988年到2007年,广东、上海与农户所在地的工业化发展均促进了农村地区减贫,但2013年后工业化的减贫效应大幅减弱,这也是我国扶贫政策从开发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的主要原因。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制造业有序向中西部转移,本省工业化发展对农户摆脱相对贫困愈加重要。

关 键 词:工业化;贫困指标;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辐射作用

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质”:现状、挑战与对策

朱兰1 万广华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2.复旦大学 世界经济研究所)

内容摘要: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利用国家统计局“个体还原”数据,使用经地区购买力平价指数调整的中等收入标准,测度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整体存在“数量增加、质量较低、空间分布不均”特征,即2002-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明显提升,但是中等收入群体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大部分聚集在中等收入门槛下限,内部收入差距较大,向下滑落风险较高,且中等收入群体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十四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质”面临经济增速下滑、人口结构调整、技术加速迭代、抗风险能力下降等挑战,建议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区域协调战略和“扩中提质”策略、加强数字经济治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重点施策,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和质量。

关 键 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质量;均衡发展;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测度与评价研究

姚毓春1 张嘉实2

(1.吉林大学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2.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

内容摘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我国城乡发展困境的关键,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将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纳入统一系统,构建“数字经济—城乡融合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探讨耦合发展的不同耦合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阶段识别、问题探析与对策梳理等视角,探讨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进度弱于城乡融合发展,但前者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后者,且二者之间差距不断缩小;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但并未达到耦合协调状态,难以通过数字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间抑制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表现明显且不断变化,共同构成不断演进的耦合系统。

关 键 词:数字经济;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机理;耦合分析

数字技术赋能相对贫困治理逻辑与路径

江晓军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内容摘要:当前贫困治理重心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向更隐蔽、识别难度更大的相对贫困转变,但贫困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问题依然存在。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再只是作为单一的治理规范、治理工作或治理要素,而是融合为一股新的治理力量,嵌入到相对贫困治理的逻辑当中。我们迫切需要正视并剖析这股新迸发的治理力量,重新理解贫困治理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特征。运用理论思辨和逻辑推理方法,提出通过“场景适配—情境互动—主体增能”的嵌入逻辑,为数字技术赋能相对贫困治理提供新的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解决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可行路径。

关 键 词:技术治理;数字技术;相对贫困;贫困治理;数字经济

明清洲田与芦课制度的运行

徐斌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内容摘要:明初,在镇江至九江的江洲上就近砍割芦苇,由工部执掌,以上供物料的方式供应朝廷之需。由明迄清,长江中下游的江面芦洲经历三次重大制度调整:第一次,弘治元年(1488),主要针对镇江至九江段芦洲。南京工部设立芦政主事,在剥离各类芦洲后,对大部分芦洲征收芦课,正式确立芦政制度。其间经历芦柴的折银化等过程,芦洲之征亦从上供物料转变为“课”;第二次,嘉靖二十七年(1548),朝廷重新整饬芦政体系,芦课以原额的方式仍由南工部执掌,其他大部分芦洲租课上交户部管理,充作边用,此次清查涵盖整个长江中下游江面芦洲,在此过程中,“洲”变为“洲田”,但由于芦洲仍然保持着官有属性,芦课的“租课”性质并未改变;第三次,自顺治三年(1646)开始,芦课在江宁芦政衙门专司与地方官征解藩司间数度摇摆,至康熙十年(1671),最终形成全归户部管辖,由地方官征解藩司的格局,芦课由“课”转变为“杂赋”。

关 键 词:芦课;洲田;芦政;杂赋;赋役制度;上供物料

民国初年新疆水利管理近代化研究
——基于新疆水利会报告书的考察

潘威1, 2 尹潇涵1

(1.云南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所;2.云南大学“数字人文”技术研发与应用实验室)

内容摘要:现存的新疆水利会报告书翔实保留了民国四年至六年(1915-1917)期间新疆在水务机构、水务章程和灌溉工程兴修方面的情况,借由此批史料,本文探讨了民国初年新疆管水秩序的变革过程、影响与局限性。辛亥革命之后,杨增新确立了其对新疆的统治,继承并发展了清末开始的农田水利建设趋势。虽然民国初年的水利建设面临着币制混乱、地权混乱、分水原则混乱等诸多阻碍,仍造就了民国历史上新疆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取得了灌渠建设、推动置县和替代烟苗等成绩,在发展新疆农业经济、平衡政府财政、解决流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民国初年新疆开启了水利近代化的进程,借由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杨增新当局政府的力量得以进一步深入基层社会和地方经济事务中,客观上起到了稳定边疆、建设边疆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新疆水利会;杨增新;渠道建设;水利管理

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敏春芳 肖雁云

(兰州大学 文学院)

内容摘要: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梳理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的研究现状发现,已有研究成果着眼于语言接触产生的词汇借用现象、语法复制以及语言接触理论研究等,研究形式多样,成果层出不穷。但也存在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等问题。语言接触研究不仅为汉语方言提供了语言接触研究的新视角,也为接触语言学提供了中国北方汉语和阿尔泰语言接触的研究个案,完善修正语言接触理论,能够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发展,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西北地区;语言接触;汉藏语系;汉语方言;阿尔泰语

裕固族传统仪式视觉传播中“符号之维”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辉刚

(西北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内容摘要:“读图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对于传统仪式的传播同样如此。裕固族传统仪式富含拥有自身文化特质的视觉符号体系,对其文化释义的研究,可从符号文本的双轴视域出发去理解仪式中的视觉符号及其传播实践是如何与身体实践、仪式展演、时空再造等诸多要素发生勾连。通过搜集整理视觉符号,再将其打造成专属于仪式传播的视觉识别系统,一方面,传播者可借此甄别判断所要传播的各类文化符号,另一方面,接受者也可在观看的同时通过查询实现更为精准的解读。通过这种顺应时代特点而生发出的“观看”仪式的全新方式,裕固族传统仪式可在构筑现代社会“视觉图景”的同时,借由视觉传播实践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关 键 词:裕固族;裕固族传统仪式;视觉传播;文化符号;文化释义

博物馆公众参与度:外部保障与内生动力

岳楠1,2

(1.湖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2.武汉大学 国家文物财政政策研究基地)

内容摘要:公众参与度与满意度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将博物馆公众参与度划分为参与广度和参与深度,采用主成分回归,考察博物馆公众参与广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博物馆行业发展间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个人特征、情绪与文化参与深度间的作用机制,进而探究公众参与广度与深度的影响因素。外部保障层面,公众是否走进博物馆受博物馆行业和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正向影响,但各因素影响并不突出且相对均衡。内生动力层面,公众参与深度主要受公众进馆前期望的显著影响;公众在馆满意度与参与程度间相互作用;个人特征对公众参与程度无直接影响,但通过影响期望间接对公众参与程度和满意度产生影响。要提升博物馆公众参与度,一方面要落实博物馆分级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各级馆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博物馆分众服务,提升公众满意度;还应积极建立博物馆传播矩阵,提高公众知晓率和参与兴趣。

关 键 词:博物馆;文化参与度;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文化绩效

关系强度对消费者忠诚度的影响

——以网络游戏玩家为例

王曼馨1,2 柳武妹1

(1.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兰州大学 绿色管理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消费者的忠诚度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热点,而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消费者忠诚度成为难题。特别是在日益壮大的游戏市场,面对着丰厚的利润和无穷的潜力,企业对如何留存玩家也更加关注。以游戏玩家为例,使用强弱关系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探讨关系强度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调节作用,从而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拓展。通过Mturk收集了288位网络游戏玩家的数据,分析发现玩家之间的关系强度可以影响玩家对游戏的忠诚度,并且口碑、关系转换成本以及游戏类型会调节关系强度对玩家忠诚度的影响。

关 键 词:强弱关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口碑;忠诚度;网络游戏;玩家

现代文学史重构之“中间物”
——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新诗“经典”塑造
 

方长安 高爽

(武汉大学 文学院) 

内容摘要:新时期初期,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问世,相比于1950年代编撰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它试图重构中国新诗史,其特点是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置重文学社团、流派的诗史地位,建构出突出主流兼顾支流的述史框架,绘制群像式诗人图景,赋予郭沫若、艾青以新诗“经典”地位,重评冯至、戴望舒等的诗史贡献,将包括某些“逆流”诗人在内的大批缺席于此前文学史著作的诗人诗作叙写进新的诗史空间。该著策略性地处理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与诗学话语关系,一定程度地还原某些诗人诗作的真相,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新时期文学史著作遴选、塑造“经典”过程中,发挥了历史“中间物”的作用。

关 键 词: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述史框架;新诗史;展览式诗人群;经典化;中间物

半殖民体验与现代时期丁玲创作

魏巍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

内容摘要:丁玲的创作从一开始到抗战胜利这段时间里,都与她的半殖民体验密切相关,可以说,半殖民体验不仅贯穿了丁玲在现代时期的创作,也影响着她的对文学、生活以及政治文化的认知。这种半殖民体验影响了她对“个人”与“群”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个人”“群”与抗战关系的认知。如果说左转之前,她的半殖民体验局限于殖民对个体出路的表达,那么,到了延安之后,她则将这种个体化的半殖民体验推向了整个抗战,试图将想象验之于现实,来解答中华民族在民族国家危亡的时刻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 键 词:丁玲;半殖民体验;阶级共同体;民族共同体

网络编辑 | 姚兰兰

审核 | 斯丽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