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3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经济危机百年简史,真正的危机是什么?

2016-07-26 蛮族勇士 微察
点上面“微察”关注我
微信号:weicha678
微博,QQ空间中需打开微信搜索“weicha678"关注


放眼四望,世界又进入了发展的拐点,现在的各种经济理论已经不足以再支撑世界的发展,那么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人类文明下一步该走向哪里?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细致的梳理一下经济学的本质和逻辑!——水木然


永恒的危机——经济学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

“经济的本质,是人。人心所向,浩浩荡荡,无可抵挡。”要把握人心变换,盯着数据和公式是不行的,必须要深刻的理解历史。人心,就隐藏在历史之中。


人类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农业时代,一直到1760年之后,随着蒸汽机的改进并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才开始进入工业时代。农业时代,人类依靠纯粹的体能来对抗大自然,器械只起到辅助作用。手提肩扛是最常见的生产方式,了不起加根棍子拎把刀,发明一把锯子,就是了不得的大事,能让四邻八里尊奉为神人。即使在农业时代的战争,也是纯粹的比拼体能,弓箭和刀枪,都需要充沛的体力才能熟练使用。至于投石机和强弩,那都是高科技,装配和保养工序极其复杂,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古代大国才能用得起。

                (古典蒸汽机)


到了工业时代,体能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能实现能量转换的机械生产线,逐渐替代了人类的双手。锻打、研磨这类体力活已经根本不需要熟练的铁匠师傅了,纺织这类精细活也不再需要勤快的织女,全被都机器代劳了。生产线旁边站着的工人,对于生产来说,起到的只不过是辅助的作用。在织布厂干了一辈子的女工,回到家也纺不出一件衣服来,她一辈子干的活,可能就是接个线头啥的。而在钢铁厂干一辈子,可能都是在按按钮罢了,那真是和打铁技术扯不上任何关系。到了工业时代,整个战争模式就变了,士兵的体能重要性,逐渐让位给了自动化武器的先进性。机枪大炮、坦克飞机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模式。即便是你力可举鼎,或者你整支军队都是由举鼎勇士组成,一炮过去,渣都不剩。

工业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强悍的机器生产能力。机器不会疲劳,也不会闹情绪,接上能源就能生产,欢腾得很。相对于人的双手来说,机器根本没有生产力上限这一说,它可以生产出无穷无尽的商品,并且,由于生产得越多,相对成本就越低(一条生产线的购置成本摊销到100件商品里,与摊销到10000件商品里,当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所有的企业主都会下意识的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市场。这就导致了工业时代最为突出的矛盾,也是农业时代根本不曾出现过的矛盾: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孱弱的消费力之间的矛盾,并因此引发经济危机。

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明白,机器的生产能力没有上限,而人类的总体消费需求是有上限的。女生们买裙子十条不够,买一百条总是够了。电视机电冰箱啥的也不能整天换。最关键的是,作为社会消费主体的工人,在这个工业时代,居然只在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最关键的技术活都是机器干的,根本与工人没啥关系。流水线工艺越是成熟,工人的重要性就越低,就越能随便被替换掉,所以也别指望工人能在与资本家的博弈中,获得多高的社会财富分配比例。到了今时今日,机器人工艺日趋成熟,随时把工人都解雇下岗,所以工人们的消费能力孱弱,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么一看,工业时代的危机,就是生产过剩和消费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危机。这种矛盾在根本上就无可调和,所以从工业时代开始,人类就进入了永恒的经济危机时代。

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开始于1820年代,首先发作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始国英国,1830年代蔓延到整个欧洲,到1840年代酿成灾难,整个欧洲的产业规模缩减了三分之二。人类社会对此束手无策,社会科学领域对此毫无准备,没有任何学者能提出啥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人类社会一直到今时今日,都没有什么太多的进展。这是人类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巨大的空白地带。

    (1840年代伦敦街头寻找工作机会的市民)


对于1840年代的欧洲人来说,当他们面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时,所有的行为一定都是基于下意识,不可能有什么深刻的思考。生产过剩,那就把多余的牛奶都倒掉好了;消费力不足,那就去找钱,来补充消费力。找钱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淘金,到北美和澳洲淘金成为一种全新的潮流。另一种就是直接抢劫,富庶而愚昧的中国成为欧洲人眼中的香喷喷的肉包子,派几支海军来中国打打仗,抢抢钱,殖民一把这个落后的大国,并且将过剩的商品拿到中国来倾销,就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今天阅读鸦片战争史,会感觉到无穷无尽的羞辱。而如果站到工业文明的大视角上看,两次鸦片战争正好就发生在工业时代的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危机之后,这恰恰是历史的必然,是工业文明为自身补充消费力的必然。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元首,看着中国这头肥猪,毫无抵抗力,却又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如果不去割一块肉,那简直是对自己国民的犯罪。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代表耆英与英军指挥官璞鼎查在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自此进入殖民时代)


通过大规模的淘金,以及对中国等国的殖民,人类社会算是度过了第一次危机,然而根本性的矛盾没有解决,金子淘完了就没有了,而且淘多了还冲击贵金属货币的购买力,也不是个好事。殖民地的消费力也有限度,掠夺个几年就遍地赤贫,还纷纷的起来闹反殖民。人类社会在第一次危机里折腾了几十年,慢慢醒悟了过来,补足消费力更好的方式,当然是刺激掌握了更多社会财富的资本家出来消费。但是资本家的消费能力有限得很,再有钱的资本家,也就是一张嘴巴一副身体,消费来消费去,再怎么奢侈,也不能同时出现在10部豪华马车上吧?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刺激资本家投资建新厂,适用新的科技,购买新的生产线。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70年代就出现了。这次是内燃机替代了蒸汽机,能源使用的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和飞机就这么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资本家们纷纷投资于这些新产品的生产线,工业文明由此顺利的进入了1900年代。

(马克沁重机枪,1880年代发明,从一战中开始得到大规模应用,并从此改变了人类的战争模式,步兵密集冲锋自此成为历史。)


然而好景不长,淘金、殖民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帮助人类度过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但这些手段并没有解决生产过剩与消费力不足之间的根本性矛盾。淘完了金,殖完了民,新科技也适用完毕,该建的新厂都建完了,资本家也不消费了,人类社会一筹莫展,1900年代刚开始,第二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又爆发。没办法,打仗吧。好歹战争还能消耗一些物资,并且还能尝试一把抢夺对方的市场。于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家都拼了命的轰炸敌国的工业生产基地,恨不得把对方的生产能力全部打废掉。可惜的是,到1918年,一战打完了,工业时代的根本性矛盾完全没解决的迹象,经济危机依然存在。战争只不过是延缓了危机而已,只要一停战,危机就会赤裸裸的发作出来,让人无法面对。1929年,惨烈的大萧条时代来临,成为人类社会最为惨痛的记忆。欧洲各国的失业率普遍超过20%,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


(1929年美国大萧条最经典图片,绝望的母亲带着饥饿的孩子)


在这个时候,只有一个苏联这一个国家,无视经济危机,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非常有意思,它将所有的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按国家的指令生产,企业利润当然也全部国有,然后国家再将所有的利润以各种形式花掉,比如作为国民福利,比如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看,计划经济模式竟然彻底解决了生产过剩与消费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反正所有的利润都会最终用于消费,国家又不是资本家,把钱存起来根本没意义,全部花掉最好了,恨不得还要赤字财政,多花一点。这么一看,越是喜欢搞形象工程乱花钱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越适应工业文明的需求。这真是颠覆了人类社会的传统认知,算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1922年苏联建国,开始搞五年发展计划,结果是苏联经济根本不理睬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大环境,毫不犹豫的实现了每5年经济翻一番。到1930年代后期,原本在欧洲是个乡巴佬形象的俄国佬,竟然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国,这简直堪称是神迹。在当时的中国旧知识分子眼中,一边是财政濒临破产的老牌欧美国家,一边是生机勃发的苏联,即使是再古板的人,也会对苏联模式心生好感。这大概就是我党最终问鼎中原的经济学背景。


    (1930年代的苏联工人)


为了应对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谋求改变,经济学上的重大突破,凯恩斯主义横空出世。这也是宏观经济学在工业文明时代取得的唯一成果,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就是国家向富人(资本家)发行国债,收集其闲置资金,为穷人(工人)提供福利,以补充穷人的购买力,简单来说,就是劫富济贫。实施凯恩斯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有两个,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和德国的希特勒,这两个人的治国理念基本上一致。罗斯福发了400亿美元的国债,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并雇佣大量的失业工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希特勒更彻底,他规定所有企业的超额利润都必须用来购买国债,雇佣失业工人去建兵工厂,同时还没收犹太人的财富,用于充实国库,为穷人提供失业救济,以补充底层的购买力。

凯恩斯主义的适用,同样只能延缓矛盾,而不能解决矛盾。国债这种东西总是要还的,无论是罗斯福还是希特勒,都不好意思说出赖账的话。政府借债为底层的穷人补充购买力,消耗的是国家的信用,但是回报少得可怜,算账是肯定算不过来的。这个道理也不难懂。政府向资本家借1块钱的债,作为福利发给穷人。穷人拿去买1块钱的东西,政府了不起从中收3毛钱的税,资本家还得拿3毛钱的利润走。所以政府如果就这么三年五载的亏下去,到政府财政背不动的时候,那就是整个工业文明的全面破产。就这样,到1939年,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山穷水尽,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尾声,苏军攻入废墟般的柏林)


我们现在回头看,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凯恩斯主义和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但唯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唯有计划经济模式。战争对于解决矛盾而言,根本毫无作用。凯恩斯主义只能拖延问题,无法解决问题。而计划经济模式,将所有的利润收归国有之后再投资出去,反而最为适应工业文明的需求。


这个结论在今天看来,当然会令学习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感觉到非常沮丧,但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可不这么想。二战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所谓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东欧诸国、越南、南斯拉夫和古巴,纷纷选择社会主义模式,这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背景,也并不是这些国家的人民抵抗蛊惑的能力差,事实确实摆在眼前:仅仅两次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差点就挺不过去,唯有社会主义的苏联如鱼得水,在危机之中闲庭信步。


现在二战打完了,能和平多少年根本不知道,生产过剩与消费力不足的矛盾就犹如达克摩斯之剑一样,随时就会劈下来,酿成第三次危机。而这第三次危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能挺得过去吗?如果挺不过去,那又会怎么样?一战还算好,只伤亡了3千万人。到二战已经惨状空前,死伤近两亿人,较一战翻了6倍,这还是战场上的直接伤亡,至于受战争牵连的平民死伤数量,根本无从统计,怎么也是以十亿为单位来计算。如果再来一次第三次世界大战,死伤情况都不知道应该怎么预计。

在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抗的背景下,人类进入了1950年代。在二战中发了大财的美国迫于社会主义革命蔓延的背景,推出马歇尔计划。富裕的美国向整个欧洲投资,以补充欧洲人民的消费力。这种投资带来了战后欧洲经济的复苏。同时,由于资社两个阵营之间的冷战,政府大量投资于军事科技,并反过来将军事科技应用于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技术发展,促使资本家投资于新技术运用。在冷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虽然成色不足,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内燃机为主的能源获取方式,但也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马歇尔计划与勉勉强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让世界经济发展到了1970年代。很可惜,这次又到了极限。

1970年代,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了一半,已经无力再向外投资,也无法再为欧洲输入购买力。必须注意的是:人类一直到1970年代,都在实施金本位制度,美元的购买力与黄金挂钩。美国人向欧洲投资用的美元,是由美国的黄金储备作为信用担保的。黄金储备用了一半,别说继续向外投资以输出购买力了,连金本位制度都没法维持了。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不再以固定比例承兑黄金。自此美元汇率连续大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国内发生严重通胀。到1980年代初期,眼看人类社会将要迎来第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这真是噩梦一样的前景。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与黄金脱钩)


幸运的是,1985年后,凯恩斯主义的加强版,里根主义横空出世。在凯恩斯时代,美国政府是向美国人民借钱,美国国债是美国政府对美国人民的债务,这种债务的上限很低,罗斯福借了400多亿,就把美国人民的口袋借空了,借不到新钱就还不起旧债,于是只能打仗。现在里根独辟蹊径,美国政府成为全世界的超级政府,美元升级为世界货币,美国国债向全世界发行,也就是向全世界借债。美国向全世界的穷国投资,以输出购买力。这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种纯粹的全球性纸币,它以美国政府的信用为担保,在全世界流通,为全世界输出购买力,以维持这个世界工业文明的运转。它的发行依赖于美国政府发行国债,而这些国债当然是由全世界一起购买,一起承担。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可以发行海量的国债,并以此输出海量的美元,补充全世界的购买力。人类自此正式进入了“纸币时代”,也就是“美元时代”。

里根主义石破天惊,一下子促成了全世界的第一次产业大转移。以美国为首,向穷国投资并输出购买力,这可是实打实的。投资投的并不只是钱,主要还是投入到产业建设之中。基础设施什么的都是其次,建工厂、建电厂、建矿场,才是最重要的投资。工厂建了起来,产业自然也就转移了。在这波产业大转移中,中国果断抛弃了苏联,实施改革开放,迎接欧美的产业迁移,并成为最大的赢家。说起来中国在1949年建国后,一直都处于震荡模式之中。不是在农业上放卫星亩产三万斤,就是在工业上超英赶美大炼钢铁。所以一实施改革开放,中国很快就融入了欧美产业转移大潮,建立起了国家资本领导之下的工业文明。


在中国融入欧美的产业体系之后,苏联被完全孤立,内外交困,卢布汇率从1990年的1美元兑0.6卢布,到1991年迅速贬值到1美元兑1.8卢布,贬值幅度令人目瞪口呆。即便是计划经济的苏联,在工业文明时代,也无法完全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剧烈贬值的卢布令苏联经济陷入绝境,到1991年底,苏联就宣告解体。人类社会中,唯一一种可以完美解决经济危机的计划经济模式,至此消亡。人类社会只剩下自由资本主义这唯一的经济模式,只能期盼着凯恩斯主义的加强版里根主义能支撑更长的时间,让人类社会的和平延续更长的时间。

(1980年代初期的深圳。以深圳大开发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并成长为世界工厂。)


凯恩斯主义存在理论上的上限,美国政府不可能无限制的向国民借钱。同样的,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加强版,里根主义也有着理论上的上限,美国政府同样不可能无限制的向全世界借钱。全世界的债务承受能力,总有到达顶点的那一刻。到了整个世界的债务泡沫庞大到没法偿还的时刻,当美国政府无法再印出美元来为全世界输出购买力,那就是末日。

1986年,美国国债规模为2万亿;1990年3万亿;1996年为5万亿;2002年为6万年。到2008年,直接突破了10万亿。这个数额已经差不多接近极限,再借下去的后果难以预料。然而这个时刻已经是骑虎难下。美国政府只是稍微放松一下借款规模,就引发了金融海啸。美国的穷人买房,依赖美国政府提供的低息借款,这算是向底层输入购买力的做法,一旦这种输入减少或者停止,地产市场就会崩塌,并由此蔓延开去,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大溃决。这种大恐怖让任何人都不敢直接面对,因此美国政府只能无奈的继续维持借债模式。2010年,美国国债规模达到14万亿;2014年,达到17万亿。这种规模已经令美国政府无法容忍,美国财政已经连国债利息都还不起了,再让国债规模膨胀下去,美国政府直接就要破产。

在这种背景下,2014年11月,美联储宣布停止QE3,并进入了加息模式,以回收美元,缩减债务。美国人不管不顾的,也要停止发行国债的脚步,也不愿意再承担为全球输出购买力的责任。纸币时代就此面临终结。而生产过剩与消费力不足的终极矛盾,就此浮出水面。


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进入了避险模式之中。各国政府为了避免危机不遗余力。然而这一次,人类能逃过一劫吗?如果逃不过,那接下来的浩劫,又会是一副怎么样的惨境?二战已经是人间地狱,这一次,随着全人类普遍迈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冲突的惨烈,一定是数倍于二战。这种后果,人类能承受得起吗?作为普通人的你我,又承受得起吗?


本篇节选自老蛮《纸币时代的终结》,系该长文的序章部分,讲述的是整个工业文明的发展史。来源:蛮族勇士(向作者致敬,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


后记:笔者认为,在现有的经济制度下,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各种危机,同时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崭新的生产力,希望中国尽快探明能够代表人类文明先进方向的道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