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构筑未禁锢的童年 | 李方悦

Clara 非常悦分享 2023-09-06

童年的记忆是什么?当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们记忆深处关于城市的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职业女性,这是我经常关注的问题。


城市中成千上万的母亲,我们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到哪里去玩?这是一个难题。


海外的中国人不愿意回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大约是为了孩子。一次,我和一对夫妻朋友在加拿大维多利亚的一个市区公园,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公园中有孔雀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池塘上有天鹅和野鸭戏水其中,儿童游乐场的沙坑上有不少有趣的设备,这样一个美轮美奂的地方,居然没有几个人,我们这些习惯了拥挤的大陆人惋惜资源的浪费。


“国内有这样的环境吗?国内有这样的地方吗?”我的朋友问,他们说这是不愿意离开北美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儿童设施和儿童空间的缺乏,降低了我们城市的竞争力。因为,不管你的经济发展得有多快,机会有多多,很多最优秀的人才还是不愿意来你这里工作。因为孩子是父母考虑的中心,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所在,孩子是父母努力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孩子的意义远远超过他们自身。



如果一个城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他就对成人没有吸引力,他就失去了成人所可能带来的一切,包括企业、税收和就业的机会。儿童是社会、城市、国家的未来,一定不要把孩子的事情当作孩子本身的事情。


同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二胎政策的全面实施,每年新增的人口近两千万,到2020年中国新增的人口将会超过三亿人。然而,公众对儿童的活动空间满意率不到30%。大型主题乐园的方向是人口八百万以上的城市,那么,人口八百万以下的城市孩子们去哪儿呢?我们接触很多50万、70万人口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在中国也是最多的,这样的城市中有很多的孩子和家庭,他们去哪儿呢?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将是非常巨大的社会和市场需求。

作为父母和城市的一员,我们注意到,随着城市的发展,儿童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室内和电子游戏机旁。和自然以及游戏的分割造成儿童心理和儿童发展的诸多问题。2008年美国的畅销书《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子》讲述了远离自然的孩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多动症、肥胖症等等。医疗测试显示,这些孩子回到自然中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症状明显的减轻甚至消失了。因此得出结论,自然是孩子们的良药,孩子们需要回归自然!这本书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一度延续到了景观界。



网易在2010年针对国内6887名4~13岁儿童的调查同样表明,农村儿童幸福感普遍高于城市儿童。儿童与自然的脱离,是城市带给儿童生活的最根本变化,只有真正破解了这个矛盾,才能从根源上实现城市对儿童的友好。


事实是,大多数城市没有专门给儿童的公共空间。在规划的时候,没有把我们的孩子作为一个主要的,至少是重要的使用者给予考虑。“儿童友好城市”理念在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会议决议中首次被提出,目前全球已有400座儿童友好城市,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中国的城市。


在中国,很多城市把建造儿童友好空间和儿童公园和游乐园等同。最著名的是迪斯尼乐园、欢乐谷,在人造的设施中体验刺激和快乐。这种集中的和快餐式的儿童娱乐文化剥夺了儿童对自然的兴趣和发现自然,获得快乐的机会。真正的儿童友好城市空间,不是要建设一个儿童主导的街区或者城市,而是通过一定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程度。国际上很多城市正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寄望于通过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达到“儿童友好城市”标准,实现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外的社区,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属于儿童的活动空间。在一个高密度的城市,创造自然和留给孩子公共空间,哪怕是人造的自然,都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快乐。这种快乐,健康、简单、单纯、持久,是游戏机和翻滚过山车无法替代和比拟的。这样的快乐,不应该只属于居住在高尚社区的人们。在一个城市的规划中,应该把这样的空间预留出来。在立法中,儿童友好空间,应该占据一定的比例。



传统的游乐场,作为儿童活动的主要场地,设计趋同而且投资巨大。在节假日可以去游乐园,那么平常这些孩子干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提供更有创意的选择?商场里虽也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动商业设施,但空气污浊、环境差、体验也很差,从妈妈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对孩子们的成长帮助不大。

 

设备型游乐场儿童活动空间的现状  僵硬、死板、昂贵、没有快乐


“儿童友好城市”的核心是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层面,并融入到城市中所有儿童的日常生活,使其随时随地都可以方便、安全地玩耍和学习。这一方面要求对原有城市空间进行面向儿童精心的再设计;另一方面也要求将此类空间在城市中更为高效的再组织。


那么,对于国内城市目前的起步状态而言,如何打造此类城市空间层面,以最终实现“儿童友好城市”?借鉴国际上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以通过对点、线两种特殊空间的打造入手,编织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的网络。


点空间,即通过多层次户外儿童游乐空间的斑块状布设,破解城市儿童与自然的疏离。致力打造“美国第一儿童友好城市”的丹佛市,构建儿童友好城市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在全市范围内打造“见学地景”(Learning Landscape),现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尺度儿童友好户外游乐空间环境的出色案例。



每一个见学地景空间,都包括以下的一些设计要素:社区入口、阴凉处、公共聚集区域、自然野生公园、户外艺术、多用途场地、硬地游戏教育元素、可参与的安全游戏设施、创新游戏元素等。不仅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的游戏空间,也为儿童提供认知自然、熟悉自然的见学场所。多个见学地景空间逐步形成网络,成为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步行可达的儿童户外游乐场地,大大提升了丹佛的儿童吸引力和城市魅力。


 

同样,丹麦哥本哈根的经验也表明,多层次下的点状儿童户外游乐空间,是整体提升城市儿童友好度的有效手段。哥本哈根的点状游戏场地以居民小区场地为基础,其空间设计注重吸引性、冒险性和益智性,并尽可能考虑与其它家庭成员需求的结合,同时多采用自然式的设计手法,一方面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另一方面也为儿童提供接触自然的城市空间。




在阿姆斯特丹Potgieterstrat社区公园,项目建设在建筑旁边,通过地形和设施的嵌入,形成有活力的儿童活动场地,可能算不上主题乐园,但是孩子们享乐其中。


阿姆斯特丹Potgieterstrat社区公园


线空间,通过上学路线的建设,满足城市儿童的基本安全空间需求。由于上学路线是儿童与城市必然的、也是最大的接触面,其安全问题可看作城市儿童的最基本安全问题,得到了各国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的重视。


如英国儿童友好城市采用的是“步行巴士(Walking Bus)”的方式,指一群孩子在两个以上大人的护送下步行上下学。城市中则设置一系列“步行巴士”单独的“车站”空间(沿途可以让孩子们加入步行巴士的地点),并注明“接站时刻”,串起特殊的儿童安全路线。目前,这一做法已被证实卓有成效,在英国得到推广。同时,美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儿童友好城市也开始借鉴,以保证孩子拥有一条安全的上学路。


 

我们想实现的不是大型儿童主题公园,而是儿童友好型的社区和空间。在中国,非动力型的儿童乐园才刚刚起步,而在国际上它已经是主流的趋势,体现了大家都认同快乐是对孩子们成长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们认为培养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会玩才会创造。



社区的水公园里,一个水龙头、一艘旧船做成的战舰,孩子们却玩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我们希望给中国的孩子们提供可持续的快乐,这是我在2012年创立奥雅设计子品牌——洛嘉儿童主题乐园的初衷。我们在国内做儿童博物馆、在社区和商业区做儿童乐园,都是“小而美”的设计。


同时,我们也在郊区营造亲子农牧场,提供农业和自然体验。为儿童构建更多健康、自然的快乐来源,儿童友好空间的设计需要去除同质化,增加创造、娱教、艺术和个性化内容,同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儿童安全和空间的可持续性。这不仅是对儿童友好空间的营造,更是对未来城市和国家的建设,可持续的不仅是物质资源,更是儿童的成长。


丹阳大亚洛嘉儿童主题乐园


丹阳大亚洛嘉儿童乐园是我们第一个落成项目,为社区儿童乐园,这更像是洛嘉实践的一个新生儿,良好的反响让我们对建设儿童友好空间充满信心。项目以魔幻海岛为主题,通过竖向设计构筑更为丰富和趣味性的地形。非动力游乐设施,海盗船、树屋、爬网、秋千、滑梯……不仅让儿童收获快乐,也使亲子间互动温馨。



中国的家长对儿童成长总是很焦虑,希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些什么。其实无需刻意,在与伙伴们玩耍的过程中,社交、协作、领导力都在潜移默化的养成,体能都在奔跑嬉戏时被赋予。因为城市区域的气侯环境、地理人文均有不同,我们的每个设计均考虑到区域个性化,其中也融入了艺术、创意的力量。


江苏南通童梦公园


在江苏南通,这座中国近代第一城,我们设计了该城市第一座商业户外儿童空间——童梦公园。场地设计以孩子的美好的梦境为主题,梦中的故事贯穿整个场地设计,活动空间包括自由梦境、奇幻梦境、怀旧梦境和五彩梦境五个主题,每个梦境区结合一个主要的时尚艺术游乐装置形成特色标志。设计以现代简约风格,与周边建筑景观环境相融合,与周边休闲空间相结合。同时,艺术结合光电技术,提高场地趣味与艺术性。在构筑儿童友好空间的同时,站在亲子视角,增加成人休息娱乐设施。



台州橘子与黄鱼乐园


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童友好空间的趣味性和创造性培养,我们最近的设计广泛地采用绘本与设计语言结合的方式。在台州的“橘子与黄鱼乐园”,名称极具区域特征,项目位于商业广场的核心地带,对设计的娱乐性和品质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建设一个艺术氛围浓厚,情景浸入式的游乐空间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儿童想象力,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亲子互动质量。



我们以绘本为起点,将其中的探险故事渗透到场地设计中。小黄鱼和小黄橘是与基地高度结合的角色,来到乐园,从认识朋友、翻越崇山峻岭、经历狂风暴雨、到成功把小黄橘送回家、旅程结束,设计师对每一个场景都予以再现。



除了场地设计,我们对橘子与黄鱼乐园的运营也提出了意见。场地与一站式活动课程体验相结合,儿童通过观察、创作、展览和义卖。在玩乐的同时收获成长,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专门为孩子们开辟出一片小小课堂!免费提供活动讲解、分享会或小型演出场地


灵活的展览空间,为孩子提供专属时间



洛嘉在国内儿童友好空间的实践仍在继续,我们希望,什么时候,我们的城市中,不仅每个城市、每个区域,都有符合人口容积规模的儿童公园;在每个社区,都有儿童活动的开放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孩子们可以和鸟和松鼠一起接触,可以在溪流里抓鱼和蝌蚪,可以钓虾,可以乐不知返,度过一个完美的下午和周末。


我们从事儿童公园设计的年轻设计师们,有一个理想:希望至少在中国设计15个儿童公园和一系列的儿童和自然结合的活动空间。我们在为这个理想不断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