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70年,我们这样走过(二)
广州中远海运发展简史
解放前,华南航运企业操纵在英国、日本等帝国主义手中。招商局在华南也以香港分公司为基地,广州分公司则属业务代理机构,无直属海轮,华南航区内的短航线只配备小型轮船及驳船和拖轮。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命令招商局海轮全部调去台湾,私营公司为躲避国民党军队征用,纷纷将船舶调集香港。
广州解放后,军管接收只有留下的铁驳船和小拖轮各5艘,且多数年久失修,无法行驶;另有交通船3艘,小型登陆艇1艘,以及职工214人,就是企业诞生时拥有的全部家当。
不久,就在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的重要关头,原招商局的700多名船员和职工毅然从香港起义,先后驾驶17艘船回归祖国(其中13艘返回广州),在国际上引起巨大震动,成为1950年的世界十大新闻之一。随后,原民生、中兴等民族资本航运公司所属33艘船舶的1,000多名船员在爱国民族资本家的部署下,也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从香港和海外冒险驾船回归祖国。后来编入招商局广州分公司船队的11艘起义船舶和13艘北归船舶,构成广州海运早期创业、报效祖国的物质基础,170名起义船员和220名北归船员成为广州海运艰苦创业的第一代人。
起义归来的民302轮全体船员
“虎门”轮船员风采(北归船员)
时值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他们的革命壮举不仅昭示了中国海员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更为以后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缓解了我国当时的航运困难。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分别驰电对此表示祝贺、慰问和嘉勉。
新中国的成立,使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企业的主人。广州海运的职工格外珍惜主人翁的地位,激发出巨大的劳动热情。20世纪50年代初,华南航运的恢复面临着美国和台湾当局海上军事封锁的巨大困难,船舶在航行中经常遇到飞机骚扰和军舰追赶、拦截等。为了抢运国家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急需的物资,广州海运海员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在半战争状态下开展生产,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机智勇敢地与敌周旋,屡建奇功。广大海员以当家作主的精神,战风斗浪,创造了一系列优异的运输生产成绩。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以谷源松船长为代表的新中国优秀海运人才迅速成长,企业初具规模。至1957年,广州海运拥有客货运输船舶共30艘,运力5.5万载货吨,2,620载客位,并主管华南海区各港口的工作,实现了海运生产过程的整体指挥。
1966年,罗马尼亚为广州海运局建造的杂货船“南海151”轮首航回到黄埔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党的工作指导方针出现偏差,先后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等“左”倾错误,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和国民经济的三年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广州海运经营的华南海上运输事业也不能幸免地遭受挫折。尽管如此,企业仍迂回曲折地向前发展:在货运结构上初步建立了以煤矿为主的结构和尝试了矿石成组运输的改革;进口废钢船和远洋退役船大量扩充船队;在停航船员中组织船舶自修维修队的基础上组建菠萝庙航修站……从1958年至1971年,广州海运在完成运输任务的同时相应地建立了海上通讯、船舶修理和海员培训基地,初步成为华南沿海一个完整的海运基地,船舶运力增至67艘船、28.2万载货吨和3,421载客位。而这一时期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从1964年担负援越抗美运输后,广州海运的海员经历了铁与血的战火考验,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南海英雄船——1018轮
1966年9月中旬,1019轮船员代表在广州东站答谢广州人民的关切
开辟南北航线是一段广州海运人以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为己任,敢担风险,勇于开拓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和美国对台湾海峡实行军事封锁,致使我国沿岸海域被分割为南北航区,国轮不能正常通航。在铁路运力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不得不大量地租用外轮承运沿海南北之间的物资,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这种状况持续了20多年。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意味着美国和台湾当局对我海上军事封锁有所松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南北沿海之间货物流量急剧上升,开辟南北航线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要求。遵照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关于“尽快建立海上铁路”的指示,考虑到广州海运有一支经过反轰炸、反封锁、恢复华南海上运输和经过援越抗美战火考验的海员队伍,有在租用外轮经营南北海运业务时积累的丰富经验,有使用老旧船开辟南北航线的信心,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交通部将开辟南北航线的历史重任交给了广州海运。经过近八年的艰苦努力,广州海运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开辟了绕航航线、贴近航线和直通航线三条南北航线,光荣地完成了任务。
开辟南北航线示意图
1974年7月23日,航行南北航线的第一艘油轮大庆230轮,载货定额18500吨,原为远洋退役船洪湖轮
南北航线的开通,结束了南海和东海、黄海、渤海之间长达20多年的航运分割局面,使悬挂五星红旗的国轮扬眉吐气地航行在祖国的万里海疆。南北畅航成为广州海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后,广州海运追随时代步伐,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阔步走向市场,在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勇立时代潮头,运输生产连创新高,企业实力日益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改革开放使广州海运走向辉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改革的基本思路,企业经历了让利放权、两步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逐步分离政府管理职能等过程。
广州海运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政策,不失时机地完善改革举措,强化企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较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活力和发展后劲。
1995年2月8日,广海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施方案论证会人员
广州海运率先迈出了企业制度改革的一步,1993年1月1日,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交通部广州海运管理局更名为广州海运(集团)公司,并以广州海运(集团)公司为核心企业,开始组建广州海运集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这个改革的战略转折点,广州海运又走在改革的前头,创造条件,主动争取,创新企业制度。1994年11月,广州海运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百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之一;1996年7月,按照《公司法》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广州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从而使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作机制,推行事业部制的企业组织管理机构。
1997年7月1日,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在上海成立。广州海运加盟中国海运,结束了三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事业部建制,强化了经营管理层,精简了辅助层,理顺了服务层,更加重视陆岸产业的经营发展。广州海运的船舶主要以注资、出售或委托经营管理的方式分别交由中国海运各专业船队经营,企业进入转型发展时期。
1998年5月28日,中国海运所属专业散货船队中海货运股份有限公司货轮公司(简称:中海货运)在广州成立。
1998年10月,广州海运和中海货运按照“一个班子,两套牌子,两本账,一套机构”和“经营管理功能与服务管理功能分离”的原则合署办公。2002年7月15日,广州海运和中海货运领导班子分开,公司党委及综合部门仍合署运作。2005年4月1日,广州海运与中海货运实行人、财、物、机构、业务“五分开”,两个公司分别成立党委,综合部门开始独立运作。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作为中海集团在广州的地区公司,公司主要履行投资收益管理、陆岸产业经营管理、党群工作属地化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四项职能。在认真履行四项职能的同时,公司始终坚持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重点工作,抢抓机遇,转型发展,陆岸产业稳步发展,逐步形成以旅游酒店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物业经营管理、航运配套服务业等为支柱的产业布局。在确保安全稳定,建设和谐企业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产经营任务,为平抑航运主业风险、稳定集团整体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2月18日,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两大集团整合重组,成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集团)。6月28日,广州海运更名为中远海运(广州)有限公司(简称广州中远海运),成为中远海运集团“6+1”产业集群中社会化产业集群的企业。广州中远海运按照“社会化服务产业”定位,以创新为驱动,通过战略转型和业务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公司以健康产业为主线,坚持产业聚焦、资源聚拢、人才聚集、文化聚力,推动医疗、旅游、养老、体检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航运配套、物业经营稳健发展,公司的资金、物业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力争发展成为中远海运集团社会化服务业支柱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回望新中国华南海运历史的长空,群星璀璨。
一个个海运英雄的名字光彩照人,
一桩桩为国家为企业无私无畏、拼搏奉献的事迹动人心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时光可以改变一切,
让婴孩长成老人,让沧海化作桑田,
却不能改变海运人对大海的爱恋,
不能改变几代人用心血和汗水浇铸的精魂:
同舟共济,逐梦远航!
(本篇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