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九大后时代】十九大后经济展望:深化改革 探寻经济内生动力

2017-11-29 周琰 金融时报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经济发展追求的已经不是增速,而是更加重视提质增效。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党的十九大的召开,给全世界吃了定心丸,习总书记描绘的中国将实现的三个宏伟目标,同样离不开改革开放,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再次启动以开放促改革的模式。”11月28日,财讯传媒集团总裁、《财经》智库董事长戴小京在“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降低GDP增速  为改革腾挪空间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在年会上表示,为了实现2010年到2020年经济翻番的目标,未来3年GDP平均增速6.3%就可以实现。“可以把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的稍微低一点,比如2017年定在6.5%以上,能不能2018年定成6.5%左右,把增长的目标定得稍微低一点,适度一些,让中国有更大的空间来实现结构改革。” 白重恩表示。


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表示,十九大报告在基调上的重大变化之一是淡化了GDP指标。“十九大报告没有提GDP指标,而且提出在主要矛盾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今后最主要的工作方向,这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在白重恩看来,布置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定什么样的增长目标。“今年到现在为止,可以说经济稳中向好,数据上有不少亮点,尤其是企业的利润增长比较多,而且是在负债比较多的行业。企业的利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债务风险。所以,明年可以把增长目标定的稍高一点,因为2017年定的是6.5%以上,明年可以定到6.8%。而另一种可能是定得稍微低一点,稳健一点。”白重恩表示。


发挥市场作用  加速产业升级


“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市场化的制度环境,特别是针对地方,应该通过改革减少准入壁垒、行政垄断以及对微观活动的干预,使得企业家能够更便利地组合、配置各种要素。”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在年会上表示。


徐林认为,当前全球经济贸易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国内的要素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成本处在持续上升阶段。建立在原有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增长目标要求。所以,“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供给侧改革作为主线加以推进,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如果没有产业升级,就难以实现原定的增长预期目标,有可能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更长时间。


“产业升级有两个主要推动力,一是创新,二是结构升级。目前,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升级。因此,我们需要更好的激励机制,包括更完备的产权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和收益权的保护。”徐林称。


在谈到前段时间的产业政策争论时,徐林表示,对于官员来说,不存在做和不做的选择,官员议论的是怎么能够使产业政策更有效,即由过去歧视性的产业政策,转向功能性产业政策,强化对产业升级的一些共性、薄弱环节的资源配置和支持。“不同时期的薄弱环节并不相同,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薄弱环节是在一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过去我们以弥补短缺为主要目标的产业政策,相对比较成功。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效率和品质,因此,政府会同企业和产业交流,判断何为薄弱领域。”


徐林最后总结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其结果是供给结构的升级和效率的提升。


优化金融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


展望未来,戴小京认为,我国在经济领域有几个硬骨头要啃,改革任务艰巨。


首先,国企改革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比如,如何让国企顺应市场发展,保证民生;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对国企分类改革,推进改革试点。这些都事关全局。其次,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需要新框架和新界定。通过深化财税改革,重新界定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有利于各司其职,共创美好生活。再次,金融监管需要新思路和新使命。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一些机构利用监管漏洞套利,形成新的监管难题和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监管势在必行。监管不是要管死市场,而是要保护民众利益,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还要兼顾培养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后,对外开放需要新行动,并以开放促改革,形成新格局。一大批中国企业已经率先实现全球化,期待更多中国金融机构走向世界,而不仅仅是在中国具有竞争力。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重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完全正确。如何掌握好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保证经济适度增长,也是一个挑战。


余永定表示,对比中国与日本的经济总量,1990年中国的GDP总量是日本的八分之一,但现在中国是日本的两倍多。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惊人。


“中国依然有发展潜力,所以,应该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但还是要有个增长目标,比如6.5%,这是现实的。如果不管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前期所取得的优势可能就会逐渐丧失。所以,要掌握好一个度。”余永定认为。


作者:周琰

编辑:吴粤






为您报道最权威的国内外时政经济信息!关注有您更精彩! 欢迎关注我们!


金融时报及中国金融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

请于文首注明出处及作者

新媒体合作请您联系新媒体部

发邮件至fnweb@126.com

微博~@中国金融新闻网

官网~www.financialnews.com.cn

金融时报新媒体矩阵

金融时报




中国金融新闻网




财金时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