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之间“抢生意”、客户“货比三家”:这事儿也“内卷”?
“太卷了!”
“遇到优质小微客户时,还会遇到其他银行来‘抢生意’,客户往往会‘货比三家’后做出决定。”
6月末的北京,天气闷热,刚刚去中关村拜访完客户的银行信贷经理刘波(化名)显得有些沮丧。
“我们给一家小型科技企业所报的抵押贷款利率是年化3.75%,信用贷是4.25%,但企业负责人说前几天另外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也来拜访过,给出的抵押贷款利率是3.65%,所以婉拒了我们。”刘波一边说着,一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
“太卷了!”刘波这样形容目前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上的竞争。
近期,一系列金融纾困政策渐次落地。5月底,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旨在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6月9日,银保监会召开小微金融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明确2022年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确保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量扩面。国有大型银行要确保全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
对于银行来说,“高效对接有效信贷需求”“对小微企业应贷尽贷”的号角已经吹响。然而,在疫情持续冲击之下,小微企业由于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等原因面临诸多经营困难,加之其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信贷违约风险依然值得关注。
那么,疫情之下,银行如何确保小微贷款目标如期完成,怎样走好小微贷款增量扩面与信贷风险防控之间的“平衡木”,小微金融的风控难题又应如何破解?来看《金融时报》记者近日的调查。
小微贷款也“内卷”?
“今年我个人的小微贷款目标是新增1.7亿元,目前时至年中,基本上完成了一半。”刘波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37岁的刘波在某国有大型银行从事基层信贷经理工作已有十几年。他坦言,受疫情反复影响,今年的放贷压力比往年更大。
今年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散发,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着订单减少、销售渠道收窄、租金及人工成本压力增加等问题,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被削弱,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尽管二季度企业信贷需求有所回暖,但总体来看客户仍然比较谨慎。企业有迫切用款需求的银行不敢贷,不想用款的要么是企业自身有钱,要么是对经济形势没把握,不敢扩大产能。”刘波直言。
对于银行来说,虽然全力竞速小微贷款投放,但优质且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并不多。
“遇到优质小微客户时,还会遇到其他银行来‘抢生意’,客户往往会‘货比三家’后做出决定。”刘波说。
《金融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多位银行信贷经理都有着类似感受。
“上面对我们的要求是能放尽放,贷款利率也是一路走低,但利率的下调对企业的吸引力似乎有限。”某股份制银行北京亚运村支行行长陆伟(化名)表示,贷款政策和贷款利率较之前都有较大优惠,比如提高抵押率、放松抵押物条件等,但效果并不明显。
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的局部“内卷”,已经直观体现在贷款价格上。
“目前我们行可以为优质小微企业客户申请到最低3.55%的年化利率,这一利率在今年初是3.8%左右。”某北京地区城商行客户经理表示,往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信贷额度紧张的情况,但在今年一次没有出现过,资金供给一直很充裕。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2年3月份,国内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5%,较去年12月份回落0.11个百分点,同比降低0.45个百分点,再度创下有统计数据以来新低。
5月12日,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引导贷款市场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来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激发融资需求。
“今年以来,国内银行业整体面临利率下行压力。人民银行引导利率下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实体企业减费让利,导致上半年的利率快速下行。各家银行为了加大信贷投放,由于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都采取了‘降价保量’的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利率下行的态势。”招商银行新任行长王良日前在该行股东大会上表示。
“两增”目标如何实现?
那么,在需求弱、获客难、风控难等多重挑战下,银行如何持续发力信贷增量供给,确保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实现?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很大,但长期以来因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难以解决,使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深层次矛盾存在;关键是要利用技术手段精准地找到客户,利用数据模型和精准化运营等工具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微众银行企业金融总经理公立认为。
在陆伟看来,寻找“适格”的小微企业客户是银行普遍面临的一大挑战。要解决短期问题,银行需进一步下沉市场,继续挖掘存量客户中有信贷需求的企业;从长期来看,则需要在培育客户上下功夫,扶持初创小微企业,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
“精准获客是银行下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的首要任务。”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采访中表示,银行首先要解决小微获客问题,通过线下线上场景布局,建立一个中小微企业批量获客的新获客渠道。
“一方面,银行可以建立自己的线上服务渠道,并向外推广;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和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在互联网的活跃群体中,寻找潜在的客户。”曾刚建议。
采访中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近期随着各项政策的相继落地,银行在小微企业纾困方面的举措也在加码,比如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持续优化线上审批通道、延期还本付息、减费让利等。
由点及面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3.5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速21.64%,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0.6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3577.25万户,同比增加781.24万户。
“展望下半年,银行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一是加大营销力度,增加对首贷户的支持;二是研发创新产品,尤其是信用类贷款产品,发展供应链金融,更多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三是在开发新客户的同时,对于存量客户,根据客户的合理需求,做好展期或者续贷工作。”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建议。
怎样做到精准风控?
长期以来,小微贷款的高增长与高不良率并存,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仍然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从而出现“惧贷”“惜贷”等问题。
对于银行来说,如何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保障小微贷款业务本身的可持续性,让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不打折扣,将是接下来的一大考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商业银行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当前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在客观上加大了银行不良资产上行压力,这就要求银行要切实承担服务小微的社会责任,把小微信贷从过去的‘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当前尤其要避免因企业经营困难而出现抽贷、断贷现象,并根据企业需要,切实做好贷款展期等工作。”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金融机构基层组织和一线员工是小微金融服务的关键一环,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是疫情影响下加大信贷投放的“特效药”。
“考核机制建设、尽职免责制度是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发放的‘最后一米’。要加强尽职免责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信贷容错机制,例如,把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与明知行为区分开来;细化尽责免责标准,细分、量化业务环节的尽职标准,尤其是把不同层级客户经理的岗位责任落细落实,切实打消基层人员顾虑。”李佩珈建议。
精准风控是实现小微金融提质扩面的根本保障。怎样走好小微贷款增量扩面与信贷风险防控之间的“平衡木”,破解小微贷款风控难题,考验着每家银行的智慧。
“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并不意味着放松风险要求,银行业需要在贷款投放的区域、行业方面有效布局,同时重点支持发展前景看好有合理融资需求的企业。在贷款发放时做好资金受托支付,有效管理贷款资金流向,并且加强贷后管理。”娄飞鹏认为。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金融科技有望在破解疫情之下融资难、提升金融机构精准风控能力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银行服务小微的破局之道在于科技支撑、精准风控、批量获客和敏捷组织。要秉持开放合作态度,联合外部开发系统,多家机构共同投入来做好科技支持;要完善大数据体系、数字供应链金融、广泛对接政府信息、引入外部增信方来做好精准风控;要网格化营销,场景/渠道、供应链获客,提高人均管客效能来批量获客;还要搭建小微专营中心、敏捷产品研究团队和优化决策流程来敏捷组织。”曾刚提出。
此外专家建议,银行应加强与各类机构的合作,实现风险控制关口的前移、分担和缓释。
“银行传统风险控制过度依赖审批环节,对贷前和贷后的风险重视不够,进而造成难以前瞻性研判风险。为此,银行可加强与担保机构、保险公司、核心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业市场等各类机构的合作,实现批量获客、联合控制风险。与融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合作还有利于争取财政补贴、获得风险补偿,进而实现对风险的缓释。”李佩珈表示。
大家都在看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答《金融时报》记者问
河南4家村镇银行“取款难”案件侦办取得重大进展!提醒相关客户抓紧登记→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孟扬 编辑:杨晶贻 邮箱:fnweb@126.com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