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设定在5%?最全解答来了→

金融时报 2023-03-18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部分,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 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如何理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政策?金融时报进行了全面解读。


稳健务实

5%的GDP增速目标有力强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
为何设定在5%,这一目标有何考量?多位受访专家表示,5%的目标设定稳健务实,有助于增强经济目标如期实现的信心
过去一年,面对内部、外部的各种超预期风险挑战,中国顶住压力,实现了经济运行的总体稳定。我国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达到了121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3%;新增城镇就业目标超额完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控制在2%;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在外部环境异常严峻的形势下,能实现3%的增长殊为不易,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处于领先位置,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设定5.0%的增长目标,充分考虑了今年我国经济面临内外复杂环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消费和内需处于恢复阶段,恢复基础有待夯实;同时,海外通胀依然维持高位,外需前景不确定性增加;地缘冲突对能源、食品及原材料等商品市场外溢影响仍在,这些都可能对我国经济带来影响。
设定5.0%的增长目标,兼顾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分析,这一目标考虑到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经济潜在产出增速提出的要求,考虑到了促进经济运行加快回归合理区间、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另外,今年1200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也要求GDP保持5%以上的增速。
设定5.0%的增长目标,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发挥政策合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周茂华也认为,目标设定有助于舒缓宏观政策的压力,体现了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内生动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的要求。
受访专家对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满怀信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一是疫情防控放松将有利于经济恢复;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将会叠加发力;三是去年基数较低。“今年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大,实际增长水平有望达到5.5%左右”。

稳健的货币政策:

重在“精准”和“有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定调延续了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表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方面,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董希淼进一步谈到,“精准”,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如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小微企业等的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有力”,应继续采取必要手段,继续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适度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向市场发出稳增长、促发展的明确信号。
在流动性方面,庞溟认为,货币政策将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状态,以此作为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为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保证,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更好结果。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易纲介绍称,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余额有6.4万亿元,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左右,总体上是适度的比例和水平。
在温彬看来,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有发力空间,以体现“精准”这一要求。
在利率方面,庞溟预计,将通过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和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市场主体贷款成本、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呵护市场主体内生融资需求、居民部门信贷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合理金融需求。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赤字率、专项债规模较上年小幅提升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3年财政政策取向和具体安排。
与2022年相比,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特点更为明显。2023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较2022年提升0.2个百分点,拟安排的专项债规模也较2022年增加0.15万亿元。实际上,此前财政部已多次表示,今年将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
对此,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的赤字率和专项债安排均高于去年,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政策基调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决心。这一安排顺应了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的需要,即我国经济总体持续恢复,但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有必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扩大总需求、兜底社保民生。
“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较去年小幅增加,反映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的特点。”中泰证券首席分析师杨畅进一步提出,“今年财政政策的关注重点还应该放在‘提效’上,也就是如何提高财政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效”的主要着力点之一。2022年我国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缓税缓费7500多亿元。但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未安排减税降费规模,而是要求“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这意味着税费支持政策将更着重于提升政策效率和落地效果,有利于稳定宏观税负。”罗志恒进一步解释称。

着力扩内需

释放消费与投资新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着力扩大内需,已被摆在重要位置。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近几个月来,扩大内需的政策文件频频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
今年,扩大内需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扩大内需也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之首,表明在出口承压的背景下,扩内需是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
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看,消费回升的主要动力源自于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消费场景修复。从消费政策看,抓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税收减免等刺激措施提振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耐用品消费;二是利用节假日,搭建消费场景,配合消费券和现金券,以激活旅游、酒店等服务消费。
投资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多地重大项目建设“加速起跑”,一批稳投资、惠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提速。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重大项目落地,以基础设施投资为引领带动全市场投资,实现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随着更多扩内需政策落地见效,我国经济将实现更加稳健的发展,不断增长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也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动能。

就业市场开局良好

实现今年目标底气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高度重视就业问题,通过最大限度扩大就业,促进民生改善。”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今年经济尤其是服务业恢复,将明显带动就业恢复。”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针对就业压力凸显,我国采取了“对困难行业企业社保费实施缓缴,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增加稳岗扩岗补助”“落实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等多项举措,促进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22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
“在去年经济面临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我国仍实现1206万人新增就业,因此,有能力、有信心实现今年提出的就业目标。”周茂华说。
庞溟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考虑到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约能创造新增就业200万至220万人,今年GDP增速保持5%左右的目标以及经济向好向上的态势,能够为实现1200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就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也是代表委员们关心关注的话题。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人,针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晓慧提出,数字经济在带动大学生就业创业上有很大空间,社会各界要共同发力,实现数字经济促进创新创业与产业结构升级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
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来看,我国就业市场平稳有序,实现良好开局。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介绍,下一步,还将采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倾斜支持,支持零工市场建设,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等措施,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

增强“磁吸力”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外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具体措施包括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
在目前宏观环境下,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茂华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我国扩大市场准入,吸引外资,不仅有助于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全球贸易投资繁荣,提振全球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我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于外商投资来说十分有吸引力。
商务部数据显示,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在2023年迎来了开门红。今年1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276.9亿元,同比增长14.5%。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0.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2.8%。这显示出外资企业布局中国市场的积极意愿,体现了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也再次彰显中国对外商投资强大的“磁吸力”。
“外资在华投资兴业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带动进出口,增加税收;外资研发投入有助于高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周茂华表示,外资与国内企业合作竞争,有助于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高品质需求;同时有助于我国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对于如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周茂华表示,“更大力度”主要体现我国将持续推动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与国际通行规则、管理、标准接轨;稳步扩大市场准入,推进我国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同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加大外资支持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做好外资企业服务等。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简述今年工作重点时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现阶段,与经济金融相关的风险,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的来说可控、可测、可防、可化。”庞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在谈到当前困难挑战时,提到“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并在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提及“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区域性金融风险,一方面来自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方面是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风险,两种风险错综交织、互相影响,预计2023年农信社改革将全面实施,城商行、村镇银行将加快重组合并。”他表示。
对于房地产市场,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谈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这意味着,纾困企业端,目的是防止风险扩散到优质房企,防止风险外溢,前期政策重点都是为了确保优质房企能稳定下来,这是行业和市场的基本盘。而对于其他出险的企业,坚持市场化原则,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庞溟则表示,接下来的重点是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弊端,引导房企探索新的、可持续的业务增长点,向重自持物业、重运营管理、重增值服务的新发展模式转变。
对于地方债风险,庞溟表示,要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坚决遏制债务增量,开好管好新增项目融资的“正门”,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后门”,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和融资管控、强化预算硬约束、优化建设项目审核。而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要“开源节流”共进,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合理安排债务规模,多措并举开拓财政资源空间,保持财政可持续性;完善预算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

大家都在看

这6个数字,绝对重要!
为了集齐刊登雷锋事迹和题词手记的老报纸,他竟然做了这些......
关于金融,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什么?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余嘉欣 马玲 徐贝贝 杨毅 钱林浩 解旖媛 马梅若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