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地球》口碑炸裂!温州贡献了多少票房?里面藏着什么科学奥秘?

浙里温州 2020-08-25

2月8日上午

温州市民许女士

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

两张《流浪地球 》观影票的图片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

已成为这个春节档最大的爆款


很多人看完这片子之后

依旧意犹未尽要“二刷”“三刷”

也有很多人看完这片子不禁感慨:

“这电影真的是咱拍的?”



《流浪地球》

2月5日大年初一上映

至8日下午3时

票房为1134万元

成为温州今年春节档

目前为止的电影票房冠军



《流浪地球》上座率很高

可以说是一票难求


龙幕影城花园店负责人称

该片拿下春节档票房冠军

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多家机构预测

该片全国最终有望斩获

53亿元以上票房



01


活不下去了?

中国人带地球搬家


《流浪地球》讲了一个脑洞十分大的故事。


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发现太阳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人类唯一生存的办法就是逃离太阳系。


最近的适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邻星(哦,也就是三体人的故乡)。


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怎么能舍得丢下这生活了300多万年的“祖宅”地球呢?


走!咱们带着家一起走!连房子都一起搬走!

于是,中国人想出一个办法,在地球上安上万个发动机,把地球推走。


这就是行星发动机

人类建造了1万个行星发动机,遍布世界各地。


建在金字塔旁


建在大城市旁


建在长城山巅


当这一万个行星发动机全部启动,地球就是如此壮观的景象。


但是人类为了这个计划,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让地球刹车,并推动地球前进,让板块变动,引发了滔天海啸和地震;地球人口减半,只剩35亿人口…


上海,北京,陷入冰封。


而幸存的35亿人,被迫迁入地下城,因为地面已经降至零下84摄氏度。

就在这个时刻,人类为了生存,艰难前行。


但危险马上来临了!



02


地球即将撞击木星

人类危在旦夕


地球飞近木星的时候,被木星引力吸引,地球逐渐接近……

当人类首次如此近距离在地球上看到木星的时候,木星的那颗大红斑就如死神的眼睛一般注视着人类。


就在地球即将撞向木星时,我们的大英雄吴京,出现了!


在《流浪地球》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理念:全人类团结在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



电影里,有一个让观众感动的情节:


一个初中生向全人类发起广播,说我们必须活下去,现在仅剩一支救援队了,我们需要大家的帮助。


这时候,一个一个的车队纷纷掉头,回到灾难中心援救,韩国人、日本人、英国人、俄国人,每个国家的人都把自己的名字报出来。


最开始,家庭亲情还是最重要的,到最后就变成了整个人类的大爱。



“天下大同”,是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一个共识,也是最期待的努力方向。


在中国人理解的未来世界,不应该是充满分歧和斗争的,而是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个,可能也是中国科幻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03


不好意思

中国人不会轻易认命


当毁天灭地的灾难来临时,中国人在想什么?


从大禹治水,到98抗洪,再到汶川地震,中国人一直在努力去应对灾难,克服灾难。


《流浪地球》里也是这样做的。 


光是建造1万个大如山峰的行星发动机,就能看出中国科幻作家的思想有多硬核。


不服就干,一个发动机不行,就造一万个。


这是行星发动机的原画设定图


为了解决南北运输不便的问题,挖了上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为了解决洪水问题和灌溉问题,造了都江堰,一用就是2000多年。



为了抵御外敌,建了长城。一里长不够用,那就修一万里……



所以,造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就不要惊讶了。常规操作,常规操作,坐下,都坐下。


5000年了,依旧活得如此硬核的民族,怎么会让自己和地球一同灭亡?


拼了!

地球从太阳系出发,到抵达最近的恒星新家园,需要经过2500年的时间,整整百余代人。


好莱坞科幻片中,都很少有这么长的时间设定。


2500年,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时间。2500年前,中国还在春秋战国。


值得感叹的是,中国人依旧在学习贯彻先贤们留下来的智慧。


不靠什么神仙指路,不靠什么第四维度外星人救援


也不靠什么“电脑病毒”瘫痪外星人


就靠自己的双手,和付出的汗水血水……


天上有十个太阳,太热了?就射下九个吧;


家门口有两座大山?就祖祖孙孙挖山吧;


天漏了一个窟窿?就炼石头补天吧;


中国人什么时候认过命?


所以中国硬核科幻就只问这一句话:我们是否有勇气,带着地球去流浪?




04

吴京被“骗”进剧组

还自己掏了几千万


《流浪地球》电影成本一共3.2亿,有8家电影特效制作公司参与制作,吴京实际控股的公司投入了数千万。


有网友爆料,《流浪地球》剧组一直缺钱,是因为原来的投资方撤资,吴京“带资进组”是雪中送炭了。




05

吴孟达:

不相信剧本是中国人写的



今年65岁的吴孟达,在电影中饰演吴京的岳父。


当时吴孟达抱着很大的怀疑进组,但是公司认为,在影视生涯中有机会拍到中国制作的纯科幻片,对吴孟达会有很大好处。


在了解到监制等都是中国人后,吴孟达也开始比较有兴趣。他在采访中透露,在拍摄之前,甚至不相信这个剧本是中国人写的。



这里的科学奥秘更厉害


现实中,“流浪地球”真的可能发生吗?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险,为什么地球还要走这条路?一起走进科学的奥秘。


为什么要去木星?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太阳急速老化,不断膨胀,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人类为自己选了一个新的家园——比邻星(半人马座三星)。

△比邻星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但质量只有太阳的八分之一。

地球是个庞然大物,但人类造出了同样庞大的行星发动机,足以在5年左右将地球推进到逃逸速度(脱离太阳引力的最低速度)。

△行星发动机示意图

但这个速度还远远不够。比邻星(半人马座三星)距离地球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需要7.7万年才能抵达,这实在太漫长。

即使行星发动机继续加速,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一仍然不可行,这是因为行星发动机的能量来自重元素聚变。

重元素聚变有什么限制?


重元素聚变并不稀奇,在宇宙深处有不少恒星“巨无霸”,内部就在进行着重元素聚变。

重元素聚变的质能转换效率是相当低的。最乐观估计,地球要达到逃逸速度,也必须烧掉7亿亿吨石头,这相当于把全球的地面挖掉40米作为燃料;要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一,则必须削去地壳的一半。

如果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推动地球,那就借助精巧的轨道计算,利用天文尺度的力量——万有引力。于是人类想到了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令地球零消耗改变方向、提升速度,最后到达比邻星。这就是电影前半段上演的。

木星“引力弹弓”是怎么回事?


航天中存在“引力弹弓”现象,利用它,可以令航天器零消耗地改变方向、提升速度,送达目标轨道。

“引力弹弓”一般发生在一对重量相差悬殊的天体之间。这里我们用木星(红色球)和地球(蓝色球)举个例子。

地球以速度V靠近木星,而木星在轨道上以速度U运行↓↓↓

△图a 引力弹弓的示意图

足够靠近后,地球被木星引力抓住,牵引,优雅地转体半周,然后像掷铁饼那样甩出去↓↓↓


△图b 引力弹弓的示意图

地球获得木星的轨道速度U,叠加上原有的速度V,速度增加到了U+V。地球的速度和能量都增加了,却没有消耗任何燃料,就奔着新家园去了。

但如果变轨时离一颗巨行星太近的话,这趟“观光旅行”可就要不怎么愉快了。

靠近木星时,发动机为何熄火


影片中,当地球靠近木星时,人类突然遭遇了巨大危机:数千台行星发动机故障熄火了,全球地震,火山爆发,岩浆吞没了地下城……



△图中红线部分为长城

为什么几千台发动机会同时熄火呢?为什么地震、火山都赶在这个时候来凑热闹呢?这一切灾难的根源是“洛希极限”,简单说就是地球离木星太近了。太近会发生什么呢?


超过“洛希极限”会发生什么


“洛希极限”(Roche limit)是天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的距离。当两个天体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时,它们就倾向于被“潮汐力”撕碎。

计算表明,地球和木星的距离如果低于10.3万公里,那么大气就会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脱离地球;如果距离低于7.44万公里,那整个地球都会被撕碎。

潮汐力有多可怕,我们拿一个茶壶和茶杯举例子:

△图c 用来演示潮汐力的茶杯

我们在杯壁顶部倒一些水,让它在重力作用下向着杯底滑落。越靠近杯底,水滴会越拉越长,最后被拉扯到了撕裂的极限。这个极限就可以被认为是这个茶杯对水滴的“洛希极限”。

木星的引力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茶杯”。地球尺寸很大,当它靠近木星时,离木星较近一侧受到的引力,将比较远一侧大得多,因此会像水滴一样被逐渐撕裂。

《流浪地球》电影中,地球已经到达了地木“流体洛希极限”(地木距离10.3万公里)。在此处,液体和气体不再能被地球引力束缚,而倾向于逃逸;而岩石还勉强能凭借自身的硬度坚持一会儿↓↓↓

△图d 地木流体洛希极限模拟(二维简化模型)

再靠近木星一点,地球将进入地木“刚体洛希极限”(地木距离约7.44万公里)。在此处,就连坚硬的岩石都会被引力差撕碎,地球将彻底解体↓↓↓

△图e 地木刚体洛希极限模拟(二维简化模型)

可以想象《流浪地球》中,人类面临的是怎样的绝望了。太靠近木星不行,那样会被潮汐力撕碎;太远离木星也不行,那样无法借助引力弹弓变轨……

好的科幻对科学有指向意义


限于时间和篇幅,在此只能对《流浪地球》中两个关键情节的科学背景进行讨论。实际上电影中涉及的科学知识非常多,设定详实,且高度融入剧情。

最重要的是,它们引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一部好的科幻电影真的能开启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的想象力与求知欲。好的科幻作品,尤其是硬科幻,对于科学是有比较强烈的指向意义。

来源丨温州都市报、中国政法委长安剑、北美留学生日报、观察者网、钱江晚报、@韩松、科普中国

编辑丨Jocel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