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战争一样痛苦的,是反思战争

九边plus 2022-09-29

 戳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哦


他们失去了儿子、丈夫,有些绝望的自杀了,因为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父母们终其一生都在照顾孩子,孩子是他们唯一的寄托。而坚持活下来的亲人,他们得到的只能是一口不能打开的锌皮棺材,几千抚恤金,然后永远被人遗忘。

很多这辈子都和战争无缘的人,因为民族主义、强权主义的诱惑肆无忌惮的像讨论生意一样讨论战争,却不知道战争开始后,有多少家庭会被完全摧毁,尤其是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有“养儿防老”习惯的传统亚洲国家。


那将是一样的灾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守卫和平。

一、他们为什么会投身战争


这些书信和记录有些来自于老兵,有些来自于老兵的父母和妻子,因为他们的孩子与丈夫丧生在那个战场。


其中有一些人本来就是优秀的士兵,投身战场是必然的,作为军人也不能违背命令。还有一些人,是父母眼中“脆弱的男孩”,因为苏联时代的军事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参军才能彰显男子汉气概,所以自愿前往阿富汗。

但是苏联当局真的如实告诉参军者要去什么样的地方了吗?


苏联当局告诉他们的士兵,要去的是保卫祖国南部边境,帮助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去帮阿富汗老乡种种树,修修路。


但是事实上,苏联发起的战争是武装介入阿富汗内政,扶持亲苏政府,而这些士兵们,是去和全副武装的阿富汗各路军队发生流血冲突。


那可以不去参加这场战斗吗?毫无疑问,几乎不能,有些人贿赂了征兵官僚,有些人没有,拒绝前往阿富汗的被通报批评,开除党籍、团籍,取消晋升资格……

二、他们在战场上遇到了什么


在阿富汗,苏联军队陷入了阿富汗军队的游击骚扰中,陷入了长期战争无法脱身。潜伏的狙击手、无尽的地雷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可能随时被终结,一个个被父母送去战场的活生生的孩子,最后可能只剩下碎尸。

除了在战场上,还有其他非战斗因素在折磨着娃娃兵们。


首先老兵们会殴打、侮辱、虐待这些新兵,干脏活、抢补给已经司空见惯,更有甚者直接被老兵打伤,还是在军医院中;


苏联恶劣的轻工业制造让士兵们苦不堪言,当美军开始用凯夫拉防弹衣时,这些苏联娃娃兵还得背着几十斤的金属防弹坎肩,军用补给、医疗用品粗糙至极,士兵们得千方百计地从敌军身上搜刮欧美、亚洲制造的补给或是出很多钱找阿富汗人购买;


官僚们对补给的贪污克扣令人发指,上世纪70年代的战争中,很多军医院用的是二战期间的旧医疗用品,一捏就碎。


然而这些娃娃兵和军官们的生活天差地别,而且在复原后,士兵们在当地买的纪念品(比如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器)直接被海关没收,而军官们则满满当当的带着几个行李箱回国了。

三、他们与阿富汗人民的关系如何


苏联当局对人民宣称是去支援阿富汗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所以,亲苏的阿富汗人还是有的。但是对绝大多数阿富汗人来说,他们就是侵略者。

记录中的苏联人,有些同情阿富汗人,因为他们没有在前线战斗,却目睹了这场强权欺压他国的战争发生了。


而那些参与战争的士兵,他们当然也知道阿富汗人是无辜的,但是当他们的战友们死于敌军之手时,他们就不再考虑这些了,他们会把一切有威胁的阿富汗人都杀光,不管是军人还是老弱妇孺。


有一个士兵记录到,他们曾向一户村民乞食,出于穆斯林的教义,那户村民必须帮助乞食者,但是第二天,这户村民就被其他村民活活打死了,因为他们帮助了敌人。

四、战争中的女人们


苏联人或者说俄罗斯人——瓦良格人的后裔,都有女性在战场上贡献为荣的精神,阿富汗战争也毫无例外。但是,在战场上或者说在苏联,她们依然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潜规则发生在任何地方,和平地区有战场上也有,有很多苏联女性也来到了阿富汗,也有很多女性遭遇到了潜规则,因为有些女性榜上了军官,所以在阿富汗获得和军官一样滋润,但是其他女性,则遭受了无缘无故的偏见。


很多女性和他们的家人不敢说起去过阿富汗,否则会被人当成妓女。那些军官白天的时候瞧不起这些妇女,晚上却拼命想往女人的房间里钻。

很多女性从事的是医护工作,她们往往能看到最惨的景象——那些不完整的娃娃兵,他们痛苦,他们绝望,呼喊着母亲、姐妹的名字。这些无私的女性在那时充当了母亲和姐姐的角色,用自己的温柔保护着那些永远失去了一部分身体却要被人们忘记的的娃娃兵。

五、他们和家人


这场战争至少留下了5万具尸体,所以很多来信和记录都是娃娃兵的父母和妻子写的。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士兵无非是尊敬的英雄或者是可怜的受害者,但是对他们的家人来说,他们是儿子甚至是独子,是丈夫。


对于很多老无所依的母亲来说,她们唯一能说出的一句反抗的语言就是:“把我的儿子还给我!”母亲们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用了十几二十年,倾注了多少爱,甚至是很多女性一辈子的唯一寄托,她们把孩子完完整整的交给了军队,换回来的却是一个锌皮棺材。


有些孩子是自愿去阿富汗的,他们的母亲有的担心还是无可奈何,有的错误的以为这是一个荣耀的机会,她们唯一能做的只有责怪自己,怪自己当初没有尽一切可能留住孩子,哪怕是跪在政委脚下哀求。


他们失去了儿子、丈夫,有些绝望地自杀了,因为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不管中外,父母们终其一生都在照顾孩子,孩子是他们唯一的寄托。而坚持活下来的亲人,他们得到的只能是一口不能打开的锌皮棺材,几千卢布的抚恤金,然后永远被人遗忘。


一位坚强的母亲对军官说:把我儿子的棺材给我,我要亲自把他葬在俄罗斯的土地上,用俄罗斯人的方式,不要用你们军队的方式。

六、他们与苏联人


他们自己就是苏联人,但是在苏联,却被成为“阿富汗人”,因为他们被政府抛弃了。戈尔巴乔夫政府把阿富汗战争批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政治错误”,媒体不遗余力的批判那次战争,试图让人民忘掉阿富汗战争。


这些活着回来的娃娃兵们彻底被抛弃了,讨厌他们的人说他们是“屠杀阿富汗人的刽子手”,同情他们的人说他们是“可怜的牺牲品”。


他们前往阿富汗时,只有17、8岁,10年战争,回来时苏联已经走到了末路,整个社会都不一样了,他们也没有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开枪杀人、扫除地雷在和平时代没有任何价值。


因为政府舆论的宣传,人们讨厌这些“阿富汗人”,他们身边的人忙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人关心他们,没有人在意他们的感受。这些人最终只能抱团取暖,无所事事,凭着战场上磨练的凶狠去和看着不爽的人斗殴。

七、他们自己的反思


这场战争中的士兵们,在阿富汗真真切切地看清了这场战争——一场没有人性的战斗,只有杀人,才能活着。


有些士兵支持作者收集了很多当事人的心声,认为这场战争必须被反思;有些士兵讨厌作者的作品,认为自己已经无比悲惨了,不需要再被评价了。


一些士兵在这场战争中认清了很多事实,了解到阿富汗这个国家,了解了那些鼓动式的军事教育,了解了这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祖国。他们在这里做出了极大牺牲,却被新领导集团完全否定了,他们希望把真相公之于众:那些欺骗他们;欺骗他们家人的行为。


他们希望新一代的苏联青年(虽然不再有了)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要被轻易灌输一些热血的东西而丧失了更宝贵的精神。


而另一些士兵遭受到的创伤更大或者说被战争打击的更惨,他们知道自己参加了一场政府想极力遗忘的战争,不是一场光荣的战争,自己也不是英雄,但他们认为自己对祖国问心无愧了。


从小到大他们都接受的是苏联式的爱国教育,要无条件的为祖国牺牲,但是回到祖国后看到的是政府对他们的遗弃,社会对他们的冷漠,或许他们的信仰完全崩塌了,他们意识到唯一能够交心的只有阿富汗战场上的战友了,但这些战友很多都已经永远的埋葬在了锌皮棺材里。


他们不愿意任何人来评价他们,评价这场战争,哪怕是同情他们。

很多俄罗斯人反思阿富汗战争,也有人不愿意反思阿富汗战争,因为苏联的集权思想、军国主义思想塑造了他们,当这些信仰崩塌时,他们只能沉浸在自己对祖国问心无愧这样的荣光中。


诚然他们毫无疑问是无辜者,他们是政府霸权的棋子,不是发起战争的战犯,也不能要求他们在战场上做圣人,因为有时敌人就是老弱妇孺。


但是很不幸,战争的残酷、政府的虚伪、社会的冷漠让他们永远也走不出来了,他们本可以团结起来,把真相告诉更多的人,来重新赢得社会对他们和他们牺牲的战友的尊重,但是他们遭受的创伤造成了他们之后的反社会心态。


作者的这部作品没有高高在上的以一个自由主义反战者的身份批判评价这场战争,她只是如实的把这场战争的亲历者的话告诉大家。


在《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中,美军的海外战争好歹是被主流社会正面评价的,虽然人们虚伪的把他们称为英雄或傻大兵,但是阿富汗战争的老兵们却要面临更加惨痛的现实:


没有人认为他们是英雄,政府和主流社会都在批判战争和同为战争受害者的他们。

虽然他们还是以侵略者的身份来到了阿富汗,相比于更加悲惨的阿富汗人民,他们有责任站出来一起反思这场战争,但是苛责被战争摧毁又被社会和政府遗弃的人太过冷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苏联为鉴,每一个人都充分认识到战争的代价。


很多这辈子都和战争无缘的人,因为民族主义、强权主义的诱惑肆无忌惮的像讨论生意一样讨论战争,却不知道战争开始后,有多少家庭会被完全摧毁,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有“养儿防老”习惯的传统亚洲国家。


那将是一样的灾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守卫和平。


S·A·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白俄罗斯的著名女性文学家。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锌皮娃娃兵》,和她的其他作品一样,以苏联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为核心,现实主义色彩浓烈,同时也从最普通的平民的角度对苏联一些集权主义、官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锌皮娃娃兵》尤为特殊,它不是一本主观的小说,而是作者根据阿富汗战争的很多亲历者本人以及家属的信件、电话访问而整理成的纪实文学。

作者不仅挑选了支持自己的来信人的话,反对她、抨击她的来信作者也毫不避讳,她就是想真实地反映阿富汗战争的亲历者们是如何反思这场战争的。


说到反思战争,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德国的深刻且虔诚的悔罪精神让全世界人民包括受害者们都为之动容,而日本遮遮掩掩,态度凶蛮且热衷于鼓吹“加害者本身也是受害者”这种思想的恶劣行径则招致了中韩美等各国的批判。


但是,哪怕是在日本,也有不被右翼煽动,诚恳反思战争的人群。我们可以用两部经典知名日本动漫来解释——

《萤火虫之墓》和《钢之炼金术师》都涉及到反思战争,《萤火虫之墓》以日本平民为视角,二战中日本的儿童是无辜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伤害他们的毫无疑问是日本的成年人尤其是军国主义者,而非盟军士兵。


“加害者本身也是受害者”这种思想往往被日本一些别有用心者所炒作,使得整个日本社会没有意识到曾经的军国主义是怎样摧毁自己的国家的。

而《钢之炼金术师》虽然是架空故事,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它映射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这一历史事件,但是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就像二战后的德国人一样,从老兵到平民,从总理到个人,很多人都深刻的批判自己国家曾经的恶性,用实际行动向受害者们赎罪。


全文完,多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请点赞和“在看”吧,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