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SXBC-1 Intro 陕西1频道官方订阅号,绕不开的"此地人,此地事"~ ▲ 点击上方「陕西1频道」关注我们哦 “清明时节雨纷纷”。 如今清明节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祭祖扫墓、踏青。 其实它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发现”的东西,如清明是如何演化成今天的清明节?古人过清明时会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祭奠我们的亲人?我们还能赋予清明节怎样的含义?快来一起看看吧! 清明不仅是祭祀  我们还可以“读”到春天的样子 大约从唐朝开始,那时候人们都要去郊外祭祀,哀悼过先祖至亲后,便在周边绿意盎然的春光中欣赏美景,这种清明出游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于是我们现在读到了许多描写清明春景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吸取古老节日精华 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说到清明,不得不说关于它的习俗。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包含在里面,这也是最值得玩味的。 过去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并非节日。古时人们只过寒食节,在清明节气前一两天过,在这一天要禁烟火、吃冷食。后来清明祭祀与寒食节结合起来,形成了后来我们熟悉的清明节,这里面就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古代清明节还有这些有趣的项目,现在你还玩吗?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植树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话食:“咬”一口大自然 感受春天的馈赠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桃花粥 唐代民间岁时食品。寒食节前后,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 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清明螺 清明前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过去买不起鹅的人家,下河塘摸盆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有的就用腌菜卤煮煮,清淡爽口、味道非常鲜美。 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风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清明被赋予的最大含义是什么? 情感的延续 古时人们在清明这天都要祭祀、祭祖,一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求得神明和祖先庇佑,希冀保佑全家平安、诸事顺遂。二是要给已逝的亲人烧去纸钱物品,让逝者在彼岸的世界生活的更加“丰美富饶”。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延续。 亲人离去是一件伤感的事情,虽然他们已魂归大地,与我们断了“联系”,但清明这一天却又将人们与已逝亲人的情感纽带联系起来。于是,人们又翻出了泛黄的旧相册、谈论起了故人往事、备上了他们喜爱的食物…这是一个回忆和感怀的日子。 似乎是“老天爷”的刻意安排,清明前后总是春意最浓的时刻,伴随着蒙蒙细雨,似乎连春天也变得伤感起来;清明也是情感最细腻的时刻,人们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看望、思念故人,也有不少人在网上发起祭祀活动,写下动人的文字来忆往昔。 时下还倡导文明祭祀,有专家认为对亲人的悼念虽在清明,但贵在日常;对亲人的思念不在形式,应在内心。所以现在提倡花葬、树葬、海葬,让亲人们魂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互联网,进行线上祭祀、追忆,有的地方殡仪馆可以提供网上服务,人们可将已逝亲人的照片、音视频上传网络,制作电子相册,随时随地打开浏览追思,留言感念。 也许我们每一天都在思念,但清明节却是我们情感爆发的高潮,这也是清明节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意义:万千思念使我们思念冲破时空界限,让我们与逝者产生了“联系”,而这种情感的共鸣足以让我们“疗伤”。 情感的聚合 清明不仅仅是维系人们与逝者的联系,更是一种情感的聚合。现在的人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一大家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及个人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家,去往天南海北“构建”属于自己的家。有的人一走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直至亲人离开也不曾再见;有的人相聚时间太少、还没来得及体会与家人共同生活的意义,就匆匆离开......这种种遗憾也让我们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清明节这一天,四面八方的亲人因为共同的思念聚在了一起,一同为逝者献一枝花、上一炷香。特别是在农村,人们特别看重清明祭祖,将其视为一个神圣的日子。这一天,家里字写得好看的男人往往要在黄色的草纸上用毛笔抄写逝者的姓名和生辰及祝福的话语,备上厚厚的一沓,再分发给家族里的男女老少,在祭拜的时候点上香烛,再将写有名字和祝福语的黄纸扔进火堆中诚心祈祷。 祭拜结束,主家往往会招呼从远方来的亲戚,为他们备上几桌好酒好菜,一是感谢、而是相聚。大人孩子围坐在一起说起过去的往事、眼下发生的事和即将要做的事情,把酒言欢,小孩子们则围着桌子开始打闹嬉戏。 这就是清明,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它带着一丝春天的绿意,总是给人湿润清凉的美好感觉;它不仅仅是思念,更是情感的延续和聚合。相较其它节日,它总是多了一分细腻,一丝伤感,但更多的是祝福、是祈愿。 内容来源:人民网,大洋网,百度百科 陕西人都在看 整整12天假等着你!这15个消息西安人必须知道! 快看!骗子笔记曝光,我是怎样骗老人买保健品的? 一元纸币将消失!到时候西安人的生活将变成这样... @所有陕西人,下月起看病这些钱不用再出了! 永康书记用“123456”介绍大西安,“大环线时代”已经到来!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