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大学,所有本科专业都是全国顶尖!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面对钱学森之问,和仍然萦绕在中国科学界的诺奖之痛,国科大原副校长席南华院士的一句话点出了国科大的志向和抱负:“我们志在培养顶尖人才,而非一流大学。”
2018年夏天的290个毕业生,是“在踏踏实实办教育”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向中国科学界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实力:中国科学界的国家队
这是一所极为年轻的大学,它的历史仅有41年——依托于中科院,国科大的前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1978年成立;2000年在此基础上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耀眼的光环围绕着国科大这短短41年!
这是中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也是中国院士最多、科学家最多的大学,同时还是中国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多的大学。
△玉泉路校区一角
这里有分布在国科大各培养单位的2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个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研究中心、7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9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这是国内在学科实力上堪称顶尖的大学之一。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科大有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18个学科获评A+,位居全国第三。
最新ESI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列国际85位,继续保持内地高校第一。在全部22个学科排名中,国科大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跻身ESI前万分之一行列; 7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17个学科入选ESI前百分之一学科。
国科大的三尺讲台上,站立着整个中国科学界的“最强大脑”!
从“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布鞋院士”、遥感领域专家李小文,到“人工合成胰岛素”发起人邹承鲁院士,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叶笃正院士;
从“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先生,“黄土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生院士,到“FAST天眼之父”、中宣部“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南仁东先生……是这些人支撑着国科大的这41年。
△李佩先生
建校以来,国科大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双学位博士。国科大培养的学生中有10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有四分之一是国科大的毕业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从“教员”到“学员”,都堪称是中国科研与学术界的“国家队”!
▎资源:全中国仅此一家
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时任国科大校长的丁仲礼院士到北京四中演讲:“我们动用这么多的资源,仅招收300多个本科生,目标就是培养未来中国科技的领军人才。”
国科大的确动用了众多资源。这里具有其他大学的一切,同时还具有其他大学不具有的许多。
今年,国科大共有13个专业招收本科生,招生的所有专业所涉的一级学科,都是A类学科,其中绝大多数都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
依靠中科院,这里拥有的科教资源说是全国最优质、最雄厚,也一点都不为过。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你所需要的一切,在这里都可以得到。
于是,放眼国内其他大学,国科大的本科生就仿佛拥有诸多令其他高校学生艳羡不已的“特权”。
例如,根据自己的兴趣,他们进入学校后有两次机会可以转专业;他们能够在中科院的各个研究院所做科研实践,有最尖端的仪器可以供他们每个人独立使用;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有机会能够进行为期半年的国外访学,合作高校可接收的访学人数远超在读生人数;学校的保研比例已经接近30%且仍在逐年上升。
再例如,所有为他们教授专业课的老师都是正教授。目前,国科大有20多位院士在给本科生上课。
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与系统研究院院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席南华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员、备受学生爱戴的“琦叔”冯琦研究员,从2014年起,他们就一直教授本科生《线性代数》课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周向宇院士,这里的《微积分Ⅱ》课程由他讲授。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院士,讲授《化学原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志伟,讲授《计算机科学导论》……
△李永舫院士为本科生讲授《化学原理》
由“知识创造者担任授课教师”,这么多院士亲自给本科生上课的大学,找遍全中国,大概也仅此一家。
▎模式:不可复制的国科大
现在,国科大所拥有的已经不仅是独一无二、琳琅满目的资源,它同时还有了多年招收和培养本科生的经验。师资建设、培养方式都已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完善。
国科大的本科培养制度,在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这条路叫做“科教融合”。
“学业导师制”、“三段式培养”、“科学家班主任”……这并非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大学。
△默克尔总理在国科大演讲
以国科大首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导师为例,他们分布在中科院29个研究所、国科大5个学院等单位,生师比为1:1.38。其中,中科院研究所导师202人,占毕业论文导师总数的94.8%。
中科院2018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课题,来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占比50.51%。其中,110篇毕业论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篇来源于“973”“863”项目。
2018年,国科大的第一批“小白鼠”,永远的“黄埔一期”为学校交出了他们的成绩单:毕业人数290人,247人将继续深造,占毕业人数的85.1%。本科生深造率居140所“双一流”高校首位。
△名家云集的讲座
其中,境外留学84人,11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52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含前十),155人在国科大(含中科院各研究所)读研,其余4人分别选择了国内顶尖高校。
大形势下,“科教融合”作为一种公认有效的顶尖人才培养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高校的招生手册上,但国科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在国内几乎无法复制,在国际上也鲜有高校或人才培养机构能够将“科教融合”做到这种程度。
也就是说,国科大的本科培养所走的,是一条在世界范围内都罕有的康庄大道。
▎使命:科学的传承
在国科大读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本科生数学分析用Zorich,代数用柯斯特利金,你说是什么体验?
但是再苦、再难,国科大的学生们对于“果壳”还是有一种谜之眷恋。
这可能是因为雁栖湖和玉泉路两个校区的美景,让人总是流连忘返;
每一天,雁栖湖校区中央伫立的钟楼和“两弹一星”纪念馆,如同两位老人,都在默默守望这所大学。
这里有难上加难的数学习题和物理知识,但这里拥有的更多的是直到深夜也在争论不休的探讨学术的声音。
在这里,科学的憧憬,矢志科学的初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膨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所年轻的大学,反而更加接近大学的初衷、大学的本质。
从首届本科生刚入学开始,当时的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每学期都会看他们的成绩单并进行详细分析,哪些学生学有余力,需要“开小灶”;哪些学生有掉队倾向,需要重点关注,他都十分清楚。
丁仲礼要求,授课老师要能叫上来每一位同学的名字,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丁仲礼院士在食堂与学生自拍
这种关系,与其说是一位校长对于学生的关怀,倒不如说是一种在科学家之间年长一代对于年青一代的责任。
科学报国,薪火相传。已经荣誉满载的国科大招收本科生,也更像是一个倾全国最顶尖的科研前辈之力,去为国家、为人类培养下一代顶尖科研人才的过程。
国科大2018届本科毕业生王温博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仰望星空时,我感受到做一名国科大人是要有一点浪漫主义的情怀的。”
她这样写道:“科学的疆域无限广阔,如果你也对科学感兴趣,就能在探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并庆幸自己在最好的年华能拥有一个最好的平台可以接触最多的可能性。”
△白春礼院士等与国科大首届本科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