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盛大开幕 | 六大重量级专题展览
历经九年收藏、展出多达数千件藏品——M+开馆的六个重量级专题展览将涵盖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以及流动影像领域。
亚洲首间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海滨的西九文化区,已经于今天(2021年11月12日)正式开放予公众参观,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来自香港、大中华地区、亚洲及世界各地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视觉文化的杰出藏品,涵盖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以及流动影像。
摄影:M+郑乐天
M+委约创作的全新作品和馆藏藏品,在博物馆约17,000 平方米的三十三个展厅及其他展览空间展出,旨在展现1950年代至今,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当中丰富多彩的故事。这些展品以香港为出发点,兼具全球视野。除主要展厅,M+还在其公共空间,包括M+幕墙、大台阶、展演空间、天台花园及 “潜空间”,呈现一系列全新委约作品和藏品。
M+二楼中庭现场图片。摄影:Virgile Simon Bertrand。© Virgile Simon Bertrand。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M+藏品系列涵盖绘画、雕塑、水墨,以至装置、流动影像及数码媒体等不同媒介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与建筑绘图和模型、平面设计标识、工业制成品、唱片封套、海报、电子游戏等一同展出,这些物品都是视觉文化这个广阔概念的一部分。
M+藏品规模
M+藏品:6,413件
M+希克藏品:1,510件
M+图书馆特藏:443件印刷品
M+档案藏品:逾48,000件物件
(截至2021年6月)
博物馆的开幕展由六个专题展览组成,体现了M+馆藏的各个重点领域,合共展出约 1,500 件作品,展示我们由2012年开始搜罗的M+藏品系列内的视觉艺术作品、流动影像作品、设计品、建筑项目、档案藏品。
现在跟着我们一探六大重量级开馆展览!
香港:此地彼方
这城市自1960年代起的视觉文化
吴尔夫(Michael Wolf),《建筑密度 #8b》,2005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从艺术到建筑,由设计到电影,探索勾勒香港特质的视觉文化元素。
香港是一座孕育丰富创意的城市,亦是社会和文化转型之地。这里汇聚众多具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电影制作人。“香港:此地彼方” 通过个人和集体历史的呈现,追溯香港从战后到今天的变革历程。展览分为 “此地”、“身份认同”、“地方”、“彼方” 四章,透过互相交错的多重视角,展现香港视觉文化,反映这座城市的活力。
展览地点:M+地下大堂展厅
主要赞助商
此展览相关的社区参与活动由彭博慈善基金会支持
支持赞助商
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
当代中国艺术举足轻重的四十年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 17号》,1998年,油彩布本,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Zhang Xiaogang
中国历经多番变化,其艺术发展亦然,一起追溯它从1970至2012年的历史足迹。
“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探索1970年代初至今,当代中国蓬勃的文化活力。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进入社会和经济深刻变革的时代。全国各大城市摇身一变成为全球商业中心,数以百万民众的日常生活由此改变。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崛起,中国艺术家开始试图与同时代的外国艺术家展开国际交流。他们挑战传统观念,颠覆旧有的艺术形式,勇于尝试新媒介,并举办展览呈现自己的创作新风格。“从大革命到全球化” 探讨那些造就国际观众对今日中国的印象与理解的元素,并介绍塑造中国当代生活经验的一代先锋艺术家。
展览地点:M+二楼希克展厅
物件 ‧ 空间 ‧ 互动
亚洲内外的设计与建筑
陈幼坚,梅艳芳《飞跃舞台》唱片封套,1984年,平版印刷,M+,香港,© Capital Artists Ltd.
逾五百件建构社会、塑造身份和想象未来的对象。
设计及建筑定义我们使用的对象,建造我们居住的空间,还因而形塑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生活方式。 “物件 ‧ 空间 ‧ 互动” 展出过去七十年来对亚洲和全世界均影响深远的五百多件家具、建筑、平面艺术及其他设计作品。设计跨越国界,并彼此交流和互相影响。这里展出的作品体现了一些左右此地区大局的发展趋势,包括全球交流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而这个展厅更犹如一个窗口,让我们从设计和建筑中窥见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问题。
展览地点:M+二楼东展厅
个体 ‧ 源流‧ 表现
1950年代至今的壮阔艺术旅程
帕西妲·阿巴德(Pacita Abad),《千言万语》,2002年,油彩、缝于画布上的平纹细布,M+,香港,© Pacita Abad Art Estate
艺术家如何在当代亚洲崛起之际各展风格,呈现迥异的创作视野。
“个体 ‧ 源流‧ 表现” 展现艺术家和作品所构成的复杂关系网,交织出跨越时空、结合个人与共同经验的视觉艺术故事。亚洲位于这个网络的中心点,既指地理位置,亦是广阔的文化场域,孕育出多样的身份、历史和观点。本展览中艺术家所运用的创作技巧、物料、形式和方法,与自身的文化或社会背景契合,或受地缘政治支配的世界秩序所影响,包罗万象。
展览地点:M+二楼南展厅
博物馆之梦
跨越时间和文化界限的艺术创作
郝量,《潇湘八景—琳琅》,2015年,水墨绢本,M+,香港,© Hao Liang
从M+构建的独特亚洲脉络探索全球艺术。
诞生于1960年代的概念艺术侧重观念多于对象或图像。自其诞生之初,“偶然性”和“拾得之物”就在概念艺术的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偶然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日常可见的拾得之物,则可透过艺术家的刻意改造而成为艺术品。 “博物馆之梦” 拓展了 “拾得之物” 的概念,展示了艺术家如何以文化为素材来革新传统。它以马塞尔 ‧ 杜尚、约翰 ‧ 基治、小野洋子、白南准四位先驱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为引首,汇聚来自不同地域和世代的二十七位艺术家,对偶然性与拾得之物进行饶有趣味的探索。一如这些艺术家,此展览将这间博物馆及其藏品想象成一个宝库,让观众有机会以崭新的方式发现世界
展览地点:M+二楼合院展厅
呈献赞助商
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
英国艺术家安东尼 ‧ 葛姆雷的大型作品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亚洲土地》,2003年。M+,香港, 由香港匿名人士捐助博物馆购藏,2015年,© Antony Gormley。摄影:M+郑乐天、梁誉聪
体验由广东象山村村民用泥土捏成的浩瀚人海。
2003年,英国艺术家安东尼 ‧ 葛姆雷邀请象山村(现广州市花东镇)的三百位老少居民,花了五天时间制作了数以十万计的泥人。彼时葛姆雷只提了三个简单要求:一、泥人要如手掌大小;二、泥人可站立;三、泥人要有两只眼睛。除此之外,创作者可以自由发挥。欣赏 “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 这件装置作品的最佳方式,是站立在单一角度,观众纵目眺望一片如海的泥人时,也彷佛被成千上万双眼睛注视。
葛姆雷自1989年开始创作“土地”系列, “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 即为其中一件作品。其他版本的《土地》,先后于澳洲、北美和南美、英国、欧洲完成。葛姆雷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邀请当地居民以当地特有的陶土亲手捏制泥人。“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 是迄今为止该系列中规模最大、视觉冲击力最强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的辽阔土地和庞大人口。
展览同时展出了广州摄影师张海儿的摄影作品,他受葛姆雷委托拍摄并记录了 “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 的制作过程。张海儿拍摄了一系列肖像摄影,将每位创作者及其制作的泥人配对呈现。镜头中的拍摄对象专注地盯着摄影师,让人不禁想象这些人的个性与态度,以及他们投入到作品中的情感和特质。
展览地点:M+二楼西展厅
呈献赞助商
除主要展厅外,M+在大楼的不同公共空间如 M+幕墙、大台阶、工作室、天台花园和“潜空间”展出一系列委约作品和展示。
焦点空间现场图片
M+二楼焦点空间展出张英海重工业的委约作品五频道录像雕塑 《被钉十字架的电视机⸺天堂也不听的祷告》。
M+地下大堂空间中的五件大型书法作品是由M+委约董阳孜女士为博物馆开幕所创作,作品从《易经》中获取灵感,将中国文化经典融入当代的建筑空间,为文字欣赏带来全新的体验。
在邻近M+大楼的修复保管中心处,您还能欣赏到M+从2012年就开始搜集的街头霓虹招牌,感受昔日的街头文化,同时呼应了从香港街景走进博物馆的旅程。
M+ 大楼。摄影:Kitmin Lee
不单只是一间博物馆——M+将提供独一无二的全新文化体验。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M+官网的展览页面,了解最新展览资讯,约定你在香港见面!
M+
M+是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视觉文化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我们冀以香港中西荟萃的历史特色为基础,从身处的斯时此地出发,为二十一世纪亚洲创立一座别树一帜的新型博物馆。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M+社交媒体
微博: MPlus博物馆
Bilibili: MPlus博物馆
Facebook: mplusmuseum
Instagram: mplusmuseum
Twitter: mplusmuseum
YouTube: M Plus
找到M+
香港九龙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38号
(点击地图查看详情)
内容版权归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和M+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视频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