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际安全态势分析(2010-2015)

2016-12-20 《国际安全研究》 国际安全研究ISS


点击上方“国际安全研究ISS”可以订阅哦


冬天来了

冬天来啦,《国际安全研究ISS》提醒大家 注意防寒保暖^_^


本文作者:赵洋 戴长征

本文刊登于《国际安全研究》实体期刊2016年第6期


提要

“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研究结合相关指标,对全球近二百个国家近二十年来的安全态势进行了定量分析,是大数据同国际关系研究相结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为国际安全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该项研究将一些因素(如武装部队人数、军费支出和去往一个国家的旅游人数等)视为安全的先行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一个国家的安全态势的变化。因此,通过衡量这些指标就可以观察出不同国家的安全态势。通过这种分析,该项研究对各个国家在不同时间段(二十年、十年、五年)的安全状况进行了排名,从而可以区分出世界上最安全以及最不安全的国家。结合该项研究的部分成果对2010-2015年的国际安全态势进行解读,可从主要大国、地区和区域三个层次分析不同安全态势产生的原因。不过,“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也存在不足:一是该感知指数的研究结果所呈现的是一种相关性关系而不是因果性关系,该研究只能表明相关指标和国家的安全态势感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并不能证明这些指标的变化导致了国家的安全态势感知的变化;二是该项研究所显示的部分结果同学术界传统的认知并不相符。





一、引言


作为一个概念,“安全”一词具有较大的模糊性。部分国际关系学者否认“安全”具有确切的定义,认为它不过是一个模糊的象征。这些学者认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时代,在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不同的人往往会对“安全”一词有着不同的解读。这些学者强调了安全概念的主观方面,即安全是人对于客观环境的一种认知。但同时安全也具有客观的一面,即不存在事实上的威胁,对于国家而言,这就意味着国家没有受到诸如军事入侵这样的威胁。以巴里·布赞等人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在研究安全时将主观和客观要素结合在一起,认为安全需要依赖于“存在性威胁”(即安全的“指涉对象”)而存在,同时也需要在安全化的“听众”之间建立一种主体间性,即听众拥有对于一个存在性威胁成为“威胁”的共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安全就要求国家的成员对外部的存在性威胁拥有一种共同的认知。同时,安全的含义也是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安全是一种流动性的社会建构,它并不具有固定的含义。因此,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安全问题的解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发布


“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实际上就是对于安全的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相结合的定量分析,这种分析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对于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安全态势进行了量化处理。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概念有所不同。就国家安全而言,它涉及某一特定国家的安全态势,即这个国家没有面临事实上的或者是感知上的威胁;就国际安全而言,它更多地强调一种超国家层次的安全或者说是“共同安全”,如布赞指出的,国际安全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事情,它强调在面临着威胁和脆弱性的时候人类集体需要彼此联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指数所涵盖的指标主要涉及的是“国家安全”,尽管有时候这些指标也会涉及国际安全的相关要素。这些指标可以被看作是安全的微观组成部分,它既包含了客观的要素,如武装部队人数、军费支出和武器进出口额等,也包含了主观的要素,如去往一个国家旅游的人数(因为旅游人数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观认知的变化)。这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或地区安全变化的先行指标,如当一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时,往往会表现出对该国投资的减少、去往该国旅游人数的下降以及该国军费开支的增加等现象。通过观察这些指标,就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安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本文将结合《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2016》研究报告,《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2016》研究报告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大数据研究中心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共同研发的“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的相关数据及研究。分析全球范围内从2010-2015年的安全态势的变化。通过这种分析,就可以明确近五年来世界政治的大致走向,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有根据的预测。


二、相关指标的遴选与部分统计结果解读


事实上,可以涉及安全的“存在性威胁”的指标较为繁杂,如布赞等人就区分了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五个领域。在《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2016》研究报告中,作者首先运用灰度关联分析,根据分析对象的时序数列曲线的相似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即两条曲线越相似,其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关联度就越小。接下来研究者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安全事件对于各项指标的影响度,并且利用显著性数据集反推整体安全态势。通过这种分析,研究者确定了44个具备可用性的指标,包括军费开支、货物和服务出口、出入境旅游人数、男性公民死亡率、武器进口数额以及武装部队总人数等。同时,该指数研究所表明的是一种相关性关系而不是因果性关系,也就是说该研究只能表明相关指标和国家的安全态势感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并不能证明这些指标的变化导致了国家的安全态势感知的变化,反之亦然。影响国家安全态势感知的因果性变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挖掘。不过,通过这种相关性分析,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一些通常被认为同安全关联较为紧密的指标之外,一些往往被认为同安全关联度不大的指标也对安全态势感知具有较大的影响,如人口出生率、人均能源使用量、人均耗电量和航空运输量等。因此通过该项研究,可以改变目前对于安全的一些传统认识,并且可以推动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对安全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



在1995-2015年的20年当中,瑞典是世界上最安全国家,欧洲(特别是北欧)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区


同时,对于安全态势感知的描述需要进行一定的层次划分,以便衡量何为“安全”以及何为“不安全”。在《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2016》研究报告中,作者将安全态势的级别划分为五个等级,涵盖了从高度安全到战争各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进行了赋值。其中,高度安全的赋值是-2,相对安全是-1,以此类推,最终最不安全的状况是战争,其赋值为2。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赋值越高,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越不安全,或者说该国所处的安全环境较为恶劣。通过这种量化的比较,就可以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安全态势感知进行比较和排名,从而确定出世界上最安全和最不安全的国家。根据该项研究,在1995-2015年的20年当中,瑞典是世界上最安全国家,欧洲(特别是北欧)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区。世界上排名前十的最安全的国家当中,只有两个(新西兰、加拿大)是非欧洲国家,有五个(瑞典、瑞士、芬兰、挪威、丹麦)属于北欧国家。与此相对应,苏丹为二十年内最不安全的国家,这应当同该国长年不断的内战有关。这也同世界上其他一些智库的分析结果相类似,如在美国提出的“脆弱国家指数”排名当中,苏丹连续多年处于该排行榜的前三位。除苏丹外,排名前十的最不安全国家大多是常年处于战乱当中的国家(如伊拉克、安哥拉、缅甸),或是国内拥有较大规模反政府武装的国家(如菲律宾、土耳其、印度),基本同人们对于地区安全态势的判断相符。同时,根据该研究所进行的各国安全排名仍然有一些超越了人们的传统认识的结果,如卡塔尔是1995-2015年间亚洲最安全的国家,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13位,其排名甚至高于冰岛、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传统上被认为较为安全的国家。由于卡塔尔地处战乱较为频繁的中东地区,因此其排名尤其显得引人注目。这或许同该国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卡塔尔是一个三面被波斯湾环绕的半岛国家,仅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也同该国油气资源丰富、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以及国民生活水平较高相关。除卡塔尔外,马尔代夫是亚洲安全度第二高的国家,其国际安全排名仅次于卡塔尔,位列世界第14位,这应该同该国作为岛国的地理位置有较大关系。


新西兰


如果将时间的距离拉近,仅仅观察2010-2015年这五年间各国的安全状况,排名又会发生一些变化。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北欧国家的安全度仍然较高,有四个北欧国家(瑞士、丹麦、芬兰、瑞典)处于排行榜前十名的位置,而卡塔尔、荷兰和希腊分别排名第八、九、十名,也跻身全世界最安全国家之列。在全世界的十个最不安全的国家当中,叙利亚处于第一位,成为近五年来全世界安全度最低的国家。很明显,这同2011年以来该国持续不断的战乱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近年来安全状况恶化,巴基斯坦已经成为恐怖主义活动最为猖獗的国家之一,而这也反映在其安全排名上。在近五年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排名中,巴基斯坦的排名仅仅在叙利亚之前,成为全世界第二最不安全的国家。此外,由于受到201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危机的影响,乌克兰的安全态势指数排名也有较大的波动,在十个最不安全国家中排名第八位。


通过观察“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不同长度的时间段当中,各国的安全状况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国家的排名一直比较稳定,如北欧国家长期处于全世界最安全国家之列,部分国家由于长期处于战乱当中(如伊拉克、苏丹),也一直处于全世界最不安全国家之列。但是有一些国家的排名会因为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化,如美国因受到九一一事件及其后仍有可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2005-2015年)成为全世界十个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但是这种影响可以被看作是暂时的,正如该项研究所显示的,美国的安全状况在2010年之后逐步好转,尽管它仍然是世界上较为不安全的国家之一。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是埃及。受2011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的影响,埃及的政局持续动荡,安全状况也不断恶化。在2010-2015年的五年期安全态势感知指数排名中,埃及在177个国家中位列第166位,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而在2005-2015年的十年期排名中,埃及位列第149位,在1995-2015年的二十年期排名中位列第138位。很明显,埃及排名的下滑是同其2011年以来持续不断的政治动荡紧密相连的。但是就分析世界的安全形势而言,距离当前的时间点越近则价值越高,因为越是近期发生的事件就越有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产生影响。因此,分析2010-2015年近五年各国的安全态势无疑要比分析近十年乃至近二十年的安全态势更有意义。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结合《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2016》研究报告,从世界主要大国、地区和区域三个层次来分析2010-2015年世界的安全态势,并做出评论。


三、主要大国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解读


在当今世界主要大国当中,美国是排名最靠后的国家,其2010-2015年的五年排名为世界第159位,2015年为第167位。原因有两个:第一,自九一一事件以来,恐怖主义活动一直是美国所面对的主要威胁。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威胁有所下降,但美国仍然是国际恐怖组织的主要目标。2013年,美国波士顿发生了爆炸案件,造成3人死亡,一百余人受伤。这起事件表明恐怖主义的阴影并没有远离美国,它仍然是对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第二,自2010年以后,美国对外关系中同他国对抗性的一面有所上升,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在乌克兰危机中同俄罗斯交恶,二是随着其“重返亚太”特别是强势介入南海问题而同中国的关系有所紧张。就前者而言,美国一方面推动北约强化了在波罗的海的军事存在,使得美俄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联合欧洲推动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使俄罗斯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很显然,当前美国仍然在对冷战后实力已经严重削弱的俄罗斯实行步步紧逼的战略,防止俄罗斯获得东山再起的机会。就后者而言,美国自2011年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并且在此战略的指导下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系列手段分化和离间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从而引发了中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紧张,特别是美国作为非争议方介入南海问题,推动越南、菲律宾等国不断向中国挑衅,更引发了中国的不满。可以说,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应对中国的崛起对于国际政治格局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于美国的霸权地位的挑战,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将中国作为“假想敌”,而这也就引发了美国同亚太地区大国——中国的关系的紧张,进而影响到美国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




在国际排名中,俄罗斯同美国的位置相近,其2010-2015年的五年排名为世界第160位。俄罗斯安全状况不佳同样可以从内部和外部来寻找原因:就内部因素而言,俄罗斯面临着以车臣分裂势力为代表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近五年来发生了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索契冬奥会之前的伏尔加格勒爆炸事件等恐怖主义袭击;就外部因素而言,近五年来,俄罗斯由于叙利亚问题以及乌克兰问题而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严重恶化,并且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很明显,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缓解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战略疑虑,双方的不信任感仍然是非常严重的。尽管其综合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俄罗斯仍然是西方国家的主要敌人。同时,俄罗斯在一些热点问题(如乌克兰危机)上采取的“进攻性”姿态也加速了其同西方国家关系的恶化。2015年11月,俄罗斯一架战斗机在土耳其和叙利亚的边境地区被土耳其战斗机击落,导致俄土两国的关系一度急剧恶化。在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俄罗斯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排名不佳也就是可以理解的。




亚洲大国印度的排名同样靠后,其2010-2015年五年排名处于世界第157位。长久以来,印度一直是一个恐怖主义和国内反政府武装活动比较活跃的国家。根据印度官方统计,当前被印度政府认定的本土恐怖组织有27个,另外还有7个活跃在该国的跨国恐怖组织。同时,印度也是世界上本土恐怖组织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组织可以归为三种类型:一是伊斯兰极端势力,二是左翼激进势力,三是印度教的极端民族主义。另外,这三种势力在当前有合拢的趋势,例如在印度东北部的几个邦,民族分裂势力同伊斯兰极端组织的结合已经越来越紧密。2011年,印度共击毙恐怖分子450人,同时有430名平民死亡;2012年,共击毙恐怖分子412人,死亡平民252人;2013年,这两个数字则分别是329人和215人。当前印度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则是纳萨尔武装,自2009年被印度政府宣布为恐怖组织后,该组织于2012年绑架了两名意大利游客,2013年制造了多起袭击事件,造成了125名平民的死亡。该组织在印度得以生存和壮大势力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第一,

该组织活动的地区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处于印度的最底层。近年来,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强行征山开矿,导致很多原住民丧失了家园,从而造成了社会矛盾加剧,再加上该地区多为山地,交通不便,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反政府武装活动的理想地区。


第二,

该组织活动地区的政府行政能力不强,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而这也为反政府武装的活动创造了条件。第三,该组织活动地区的警察力量较弱,警务人员普遍存在训练不足,能力不强,信息掌握不够和指挥不力等问题,从而无法对反政府武装形成有力的打击。


相比之下,日本的安全状况较好,其2010-2015年的五年排名位居世界第65位,但是相对于2005-2015年的十年排名(第35位)则有明显的下降。日本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排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同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关系的恶化,如2010年的中日撞船事件、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闹剧以及在南海问题上充当打压中国的急先锋等都恶化了日本同中国的关系。与此同时,安倍政府上台之后在历史问题上采取的“开倒车”以及推动“修宪”等行为也令日本同中韩之间的关系恶化。但在总体上,由于国内政治较为稳定,远离恐怖主义活动等因素,日本是一个安全度较高的大国。


根据该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的研究结果,在所有的主要大国当中,中国的安全状况是最好的,其2010-2015年的排名位于世界第61位,2015年更是位于第21位,为历史上最好的排名。关于中国的现实安全状况在国际社会当中究竟处于何种水平,目前学界尚存在着争论,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所面临的安全态势并不乐观。但是结合本指数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导致了中国在主要大国当中的安全态势是最好的:


第一,

相对于其他大国,中国的国内安全形势较好。尽管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也存在着“三股势力”的威胁,但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的能力有限,其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中国西北部的边境地区,难以造成全局性的影响(当然也会出现诸如乌鲁木齐“5·22”爆炸这种影响较大的恶性袭击事件,但总体上看属于极个别现象),而且在中国政府的强力打击下,恐怖主义势力的活动范围不断受到压缩。


第二,

在近五年中,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尽管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行,中美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有所上升,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共识,而这也有助于两国之间调控分歧,维护双边关系的稳定。同时,中俄关系保持稳定,中韩关系在朴槿惠政府执政后取得了较大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周边形势的稳定。第三,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国同一些国家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如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推动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国同中亚、西亚国家的关系也保持稳定。


但是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所面临的安全环境有所恶化,同部分国家的对抗性和冲突性的一面有所上升,例如自2015年以来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紧张与矛盾就有加剧的趋势。这也体现在安全态势感知指数上。例如在2005-2015年的十年期排名中,中国处于第28位,明显高于五年期的排名。这种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中美关系达到了“临界点”的说法。同时,美国在中国周边不断制造事端,拉拢周边国家同中国对立,如美国2015年发布的《亚太海上安全》报告指出,美军应当同在东北亚乃至印度洋上的盟友加强合作,运用军事外交,推动海上行为准则的建立,鼓励发展地区性安全架构,并且鼓动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充当同中国对抗的“急先锋”。


第二,

中日关系在近五年来持续低迷。如前所述,日本近些年的一系列做法都在使中日关系不断恶化。


第三,

朝核问题更加突出。2012年12月,朝鲜无视安理会相关决议,悍然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2013年2月,朝鲜在北部地下核试验场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并且引发了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朝鲜的一意孤行一方面恶化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如韩国就在2013年强化了美韩军事同盟,并且强化了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美国也借此机会加快了亚太反导系统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使中朝关系趋于冷淡,如中国坚决贯彻联合国的相关决议对朝进行制裁。由于朝鲜坚持不弃核,使得中朝关系难有改善的迹象。


第四,

海上争端成为对中国安全的一大挑战。一方面,中美两国围绕南海问题所进行的博弈具有长期性,南海问题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两国摩擦和冲突的主要爆发点;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的强势介入,南海地区的一些声索国同中国的矛盾也有激化的趋势,如菲律宾就在2013年提交了所谓的“南海仲裁案”。


四、地区层次上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解读


在世界各大洲中,欧洲的安全状况是最好的,其中北欧地区的安全状况尤佳。这应当是归功于四个原因:第一,欧洲国家之间的领土、领海纠纷较小,因此彼此之间潜在的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较少。第二,欧洲国家的内部政治局势较为稳定,因此爆发国内冲突的可能性较小。第三,欧洲国家总体上同其他大洲国家的关系比较稳定,同地区外国家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也较小。第四,大部分欧洲国家属于高福利国家,其国民生活水平较高,因此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比较少。当然,欧洲当期也面临着一些比较严峻的安全威胁,如大量难民的融入以及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同时,欧洲本土的“独狼”式的恐怖袭击事件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如2011年发生在挪威的震惊世界的于特岛枪击事件,其凶手安德斯·布雷维克就自称曾加入一个秘密组织,并自述在欧洲还有近百名像他这样的“独狼”。这些问题在安全态势感知指数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应该是研究选择时间的问题。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安全状况则处于世界中游水平,指数研究表明其安全态势不如欧洲理想,但又好于亚洲和非洲。这应当归结为美洲国家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少,同时大部分国家政治较为稳定。同时,由于远离欧亚大陆,美洲国家同其他大洲国家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也较小。不过,美洲国家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形,即部分国家的安全态势较好,而某些国家的安全形势则较为严峻。例如,加拿大是美洲安全形势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其2010-2015年的五年期排名为世界第6位,而它的近邻美国则排名世界第159位,二者差距巨大。又比如巴西是南美洲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的国家,其2010-2015年的五年期排名为世界第124位,而它的邻国阿根廷的排名则高居世界第22位。同时,北美洲的安全形势要好于南美洲。美洲国家的安全态势呈现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

美洲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美国和加拿大属于高度发达的国家,而海地、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等国则发展水平较低。这种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也影响到对于一个国家安全态势的感知,因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往往拥有良好的社会治理能力,而经济落后的国家在这方面则比较欠缺。


第二,

美洲国家所面对的安全威胁往往不是来自邻国的威胁,而主要是来自这些国家内部、其他大洲的国家或非传统安全的威胁,这就使得美洲国家往往不会面临紧迫的战争威胁,因为同邻国的争端往往是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例如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就表现得比较明显。


第三,

西半球传统上是美国的“后院”,迄今为止,美国仍然在这一地区拥有巨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影响,美国霸权在这一地区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该地区的稳定。


相比于其他大洲,亚洲的安全形势较为严峻。通过观察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可以发现,大部分亚洲国家的安全排名都在世界第100名之后。归纳起来,有五个原因导致了亚洲的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第一,亚洲存在着更多潜在的爆发冲突的热点问题,如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和巴以问题等。第二,部分亚洲国家的内部安全形势比较严峻,如巴基斯坦、印度、缅甸、菲律宾等,这些国家或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或面临着国内反政府武装或分离主义势力的挑战。第三,部分亚洲国家当前仍然处于战乱状态,如伊拉克和阿富汗,这部分国家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原因而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第四,亚洲国家之间的纠纷较多,有可能导致冲突,如中国同部分东南亚国家的领土、领海纠纷,中印边界问题,柬泰边界争端(两国曾在2011年因边界争端爆发武装冲突),韩日之间对于独岛/竹岛的争夺等。在领土问题上各国之间进行让步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各国在领土问题上往往会倾向于采取比较强硬的立场,而这就降低了各方之间进行妥协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冲突爆发的危险。第五,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部分西亚国家政局动荡甚至爆发了内战,从而影响了亚洲整体的安全局势。其中叙利亚内战是最为突出的,并且已经演变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平台。


同亚洲相类似,非洲的安全形势也不理想,大部分非洲国家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排名也处于世界第100名之后。非洲国家安全形势严峻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第一,部分非洲国家的民主制度不健全,比较容易引发独裁统治,例如伊迪·阿明对乌干达进行的8年血腥独裁统治,让-贝德尔·博卡萨在中非共和国长达13年的独裁等。这些独裁者的统治往往伴随着血腥的镇压和杀戮,造成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亡,即使是在他们倒台之后,这些独裁统治所引发的后遗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难以消除。第二,即使是在实行民主制度的非洲国家,由于相关制度的缺陷,也极为容易陷入动乱之中,甚至出现了总统选举时“逢选必乱”的情况。第三,某些非洲国家在冷战后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如索马里、苏丹和中非共和国的局势持续动荡。第四,由于北非地区自2011年起一直处于动荡状态,利比亚更是爆发了内战,也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安全状况。第五,恐怖主义对于非洲大陆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如活跃于尼日利亚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博科圣地”与政府军之间的冲突一直持续不断,刚果(金)首都金沙萨近年来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索马里的反政府武装“伊斯兰青年运动”经常袭击政府军和非盟的维和部队。需要指出的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非洲国家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有上升的趋势,原因有三:其一,部分非洲国家较为贫困,为恐怖主义活动提供了温床,这里典型的例子当属索马里。其二,“阿拉伯之春”所引发的西亚北非国家的局势动荡推动了原来活跃于该地区的恐怖主义势力向非洲大陆的其他地区扩展。其三,很多非洲国家的国家治理能力较低,政府掌控局势的能力也不强,因此不能对恐怖主义势力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打击。


五、区域层次上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解读


在区域层次上,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或者说安全态势感知指数较高)的地区是东北亚、东南亚和西亚北非地区。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如朝核问题和南海问题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地区的安全形势,并且存在着爆发冲突的潜在可能性。




就东北亚地区而言,朝核问题是当前影响这一地区安全稳定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朝鲜半岛的安全,而且也涉及中、美、俄等大国之间的博弈,因此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如前所述,自2010年以来,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多次进行了核试验,从而引发了地区局势的紧张。2010年,朝韩之间先后发生了“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并造成人员伤亡,成为影响朝鲜半岛稳定的重大事件。2013年初,朝鲜连续进行核试验之后,美韩两国连续进行了高强度的联合军演,而朝鲜也以强硬的姿态做出了回应,不仅宣布1953年的停战协定无效,切断了朝韩之间的热线电话,而且威胁对美日韩三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朝鲜的一意孤行不仅为美国重返亚太和日本重新军事化提供了借口,也为中国制造了压力。中国不得不调整以往的以劝导为主的对朝外交方式,改为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对待朝鲜,并且坚决贯彻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决议。


就东南亚地区而言,主要是中国同部分国家之间的领土和领海纠纷,其背后也暗含着美国利用东南亚牵制中国的因素。这其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3年之前,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出面同中国对抗,美国则位居幕后;2013年之后,美国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中美之间在南海地区的摩擦增加。就前一个阶段而言,菲律宾于2012年挑起了黄岩岛争端,并于2013年向国际仲裁法庭提出仲裁请求,要求裁决中国公布的“九段线”无效;就后一个阶段而言,美国海军参谋长乔纳森·格林纳特2013年在菲律宾发表演说时表示,如果菲律宾同中国因为南中国海主权争端而发生冲突,美国将帮助菲律宾。2015年,美国“拉森”号导弹驱逐舰闯入中国南沙渚碧礁等岛屿的12海里以内。同样是在2015年,美国B-52轰炸机号称误入中国有关岛礁附近的空域,遭到中国军队的警告。美国的举动不仅刺激了越南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姿态,而且也推动了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域外国家公开介入到南海问题当中,其中尤其以日本的表现最为活跃。




就西亚北非地区而言,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该地区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地区。从2011年开始,这一波动荡先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巴林和叙利亚等国家,其中最严重的当属利比亚和叙利亚,两国不仅先后爆发内战,而且引发了西方国家的干预。例如在叙利亚内战当中,美俄两国就分别支持反对派和政府军,从而将一场内战演变成了大国之间的博弈。叙利亚内战对于该国、该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安全产生了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叙利亚内战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同时也导致上百万人沦为异国难民,而难民的大量涌入对其他国家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隐患;另一方面,叙利亚内战也推动了极端恐怖组织和圣战活跃分子的活动,随着危机的不断持续,“伊斯兰国”的势力不断崛起壮大并向其他地区渗透,黎巴嫩真主党和世界各地的“圣战爱好者”介入到内战当中,基地组织分支也同叙利亚反对派携手合作,这些都使得叙利亚局势进一步朝着国际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六、结论和预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根据“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对当前全球整体安全态势做出预测


第一,当前全球的整体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国家的安全形势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恐怖主义的威胁上升。如巴基斯坦在2010-2015年当中的安全状况有所恶化,成为恐怖主义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很多国家仍旧处于战乱状态,如亚洲的伊拉克、叙利亚,非洲的利比亚、苏丹等。因此,当前的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国际社会仍然需要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挑战。




第二,欧洲仍然是全球安全状况最好的大洲,但是当前也面临着较大的安全挑战,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方面的挑战。例如仅仅是在法国一个国家,自2015年以来就先后发生了《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巴黎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和尼斯恐怖袭击事件等,比利时在2016年3月发生了布鲁塞尔机场爆炸案,而德国在2016年也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因此可以说,恐怖主义是当前欧洲安全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欧洲国家在近年来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以下五个原因:其一,当前全球进入了一个恐怖主义活动的多发期。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势力不断向世界各地渗透,并伺机进行恐怖袭击。例如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仅在2016年就发生了伊斯坦布尔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爆炸事件、安卡拉红新月广场汽车炸弹爆炸事件、安卡拉公共汽车站爆炸事件、伊斯坦布尔自杀性爆炸事件和伊斯坦布尔阿塔图尔克机场爆炸事件等恐怖袭击。其二,当前来自叙利亚等国家的难民大量涌入欧洲,而恐怖分子也往往混迹于难民当中,从而加剧了欧洲国家遭受恐怖袭击的风险。其三,部分欧洲国家的移民政策较为宽松,而移民却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当中。于是在这些移民中容易滋生出反政府、反社会的情绪,而这也可能会被恐怖组织所利用。其四,同美国等国家相比,欧洲国家的国内安保工作一直较为松懈,对于可疑的恐怖分子的监控力度较弱,从而为恐怖袭击打开了方便之门。其五,部分欧洲国家积极参与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从而引发了恐怖主义势力的仇视。由于数据采集的截止时间是2015年,因此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对这些问题的体现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问题将是困扰欧洲安全的主要问题。




第三,中国的安全状况总体较好,但是潜在的安全威胁不容忽视。正如在该研究中所体现的,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安全状况最好的。但是,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会面临着一定的安全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随着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中美之间在南海地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上升。同时,朝核问题在当前仍然处于僵持状态,而韩国则同意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THAAD)。由于时间选择的原因,这些外部威胁并没有完全在研究报告中体现出来,但仍然是需要中国高度警惕的安全威胁。


(二)对近五年“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的分析可对未来国际安全态势做出预测第一,从2015年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国家的国际安全态势有恶化的趋势。除去前文所述的欧洲国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恐怖主义活动威胁,还有以下三个国家的安全态势值得高度关注:



1.土耳其



土耳其近年来饱受恐怖主义袭击的困扰,同时其内部政局也不稳定,抗议活动时有发生。例如在2013年,由于伊斯坦布尔市政府计划拆除位于城中心的塔克西姆广场及其附近的公园并进行改造而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自当年5月起,民众便开始在塔克西姆广场举行静坐集会和抗议示威,随后冲突不断升级并演变成群体性骚乱。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更是发生了军事政变活动。尽管这次政变未遂,埃尔多安政府随后也很快控制了局势,但是其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起政变造成了二百余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更有数万人被逮捕。主要有四个原因导致了土耳其安全局势的恶化:一是由于宗教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土耳其长期以来同恐怖主义势力的关系暧昧不清,这种情况导致土耳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二是土耳其地处持续动荡的中东地区,周边的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都是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的国家。自从“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崛起之后,土耳其就成为世界各国的极端分子前往叙利亚投奔恐怖组织的“中转站”。三是土耳其军方势力一直比较强大,历史上就有军人干政的传统,军方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进行了多次政变。四是自埃尔多安上台之后,土耳其伊斯兰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激起了军方和很多民众的不满。


2.巴基斯坦


近年来,巴基斯坦国内的安全形势不断恶化,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例如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该地区也是中国所倡导的“中巴经济走廊”经过的地区)就长期存在着分裂主义势力,目前仍旧比较活跃的包括“俾路支斯坦解放阵线”“俾路支共和军”“俾路支军”和“俾路支解放军”等。近年来,该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同巴基斯坦塔利班相互勾结,不断制造恐怖袭击事件。


3.叙利亚


自2011年爆发内战以来,叙利亚国内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迄今也没有缓解的迹象。截至2016年8月,叙利亚内战已经造成20万人死亡。同时,叙利亚危机的“外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如大量流出的难民就已经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难民危机并且对其他国家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前所述,当前的叙利亚内战早已演变成大国对垒的舞台和地区势力较量的棋盘,而不再仅仅是反对派和阿萨德政权之间的对抗。它既包含了伊斯兰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意识形态矛盾,也掺杂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对于地区主导权的激烈争夺,更是融合了美欧借此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和俄罗斯对此进行反抗的大国博弈。就可预见的未来而言,叙利亚仍将会是多种势力进行角逐和博弈的舞台,因而其内战也将持续下去,对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形势的影响也将持续下去。




第二,中美关系将会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态势的主要因素。进入2016年以来,中国的周边环境并不安定。日本充当了同中国对抗的“急先锋”,在各种问题上同中国针锋相对;所谓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出炉,又为部分国家提供了借此诋毁中国的口实;2016年年初,朝鲜宣布氢弹试验成功;7月,韩国宣布将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中韩关系随即恶化。在所有这些事件的背后,美国的操纵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处理好中国周边的安全问题,在本质上就是处理好同美国的关系的问题。事实上,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中美关系当中的紧张和对抗的一面正在不断上升,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种结构性矛盾,即由中美两国各自实力的变化所导致的地区权力结构变化而引发的矛盾,因此在短期内其根源是不可能消除的。一部分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将改变亚太地区的权力结构,从而不可避免地对美国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例如约翰·米尔斯海默指出中美都需要追求亚太地区的霸权,因为这是保证其生存的最理想状态。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将会寻求像美国支配西半球那样来支配亚太地区,而这就必然会导致随着实力的增加,中国将会试图将美国的势力排挤出亚太地区,正如历史上美国将欧洲大国的势力排挤出西半球那样,甚至中国也会在亚洲推行自己的“门罗主义”。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未来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有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因而引发冲突的潜在可能性也就更大,而这就需要两国能够妥善地处理和管控分歧以避免发生“擦枪走火”的情况。特别是在中国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同美国保持稳定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三,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局势还会持续下去,并且持续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安全态势。就这一地区的国家而言,埃及在经历了持续数年的动荡之后局势趋向于缓和,但叙利亚内战仍然愈演愈烈,而大国之间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博弈也不见有缓解的迹象。2016年6月,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美国对于巴沙尔·阿萨德政权已经失去了耐心,并且对于俄军打击所谓的温和反对派表示关切。俄罗斯方面则对此回应称,俄方一直在向美方提供关于“伊斯兰国”和“支持阵线”在叙利亚各地的坐标,并希望美国让其支持的温和派撤离这些地区,以便俄军可以放手打击这两个恐怖组织。事实上所谓的温和派已经同“支持阵线”等恐怖组织融合在一起而很难加以区分,因此实际上就是没有标签的恐怖组织。但是美国并不真心在叙利亚反恐,而是希望依靠温和派来推翻阿萨德政权,而俄罗斯在打击叙利亚境内的恐怖组织的同时,对于起帮凶作用的温和派也可能会一并打击,因此美俄在叙利亚的博弈还会持续下去并有愈发紧张的态势。


(三)“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

如前所述,该感知指数的研究结果所呈现的是一种相关性关系而不是因果性关系,也就是说通过观察该研究,只能确定相关指标同国家安全态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对于何种因素导致了安全态势感知的变化,而安全态势感知的变化反过来又导致了哪些因素的变化(即影响安全态势感知的因果性因素)则是该研究所无法体现出来的。本文对该指标的部分研究结果进行了因果性解释,但也仅属于初步的尝试,对于同安全态势感知相关的因果性因素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第二,

该项研究所显示的部分结果同学术界传统的认知并不相符。如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安全态势不如美国,所面临的安全环境也远比美国严峻,但是该研究则表明中国是主要大国中安全态势感知最好的。另一个例子则是美国,尽管美国自九一一事件之后就一直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同时又同世界上部分国家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是由于其处理和管控威胁的能力比较强(如完善的国内防范体系、强大的国防力量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等),因此其安全状况应当是比较好的(至少就美国本土不会遭受军事攻击这一点而言如此)。因此,中美两国的安全态势究竟孰优孰劣仍然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赵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戴长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文案编辑:彭世卿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