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如同打仗,经典就是绕不开的据点

2016-07-30 伯凡时间 伯凡时间


攻下知识据点之后,我们的知识脉络一下子就清晰了。大据点打不下来,老打那些小仗,没用。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语音丨吴伯凡



做困难的事情也许更容易,创业的时候要这样想,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这样想。曾国藩说,读书如同打仗,打仗不能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打,没用的,必须要打据点,该打长沙就打长沙,该打安庆就打安庆。这些大据点不打下来,老是打那些小仗,一点用处都没有。

 

经典就是那些知识据点。攻占了这些知识据点之后,我们整个知识脉络可能一下子就清晰了。如果你经常读的是那些消遣性的书,读起来的确容易,但是它对你的现有的知识体系没有任何挑战,没有任何增量,你读再多这样的书,其实也是没用的。

 

读书也应该遵循创业的法则,从0到1。从0到1真的是很难,从1到1.1,从1到2,可能都比较容易,但是从0到1,无中生有,它真的很难,但是你必须要做,你做了才可能上一个台阶,而不是在原有的台阶上滞留,时间久了还可能往下走。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这样评价经典的,他说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最智慧的头脑向你保证过的作品,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早已在时间稠密的丝网中被过滤掉了。这些经典能够流传到今天,就是因为时间的丝网过滤不了它,它能够穿越层层的时间障碍,存留到今天。

 

这些经典诞生于一个个伟大的头脑,而且它捕获了后来更多的智慧头脑,这些头脑已经为这些经典的价值背书,甚至为这些经典做了很多的注解,所以我们读经典是一件很省事儿的事情。它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挑选的过程。

 

你们仔细想想,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头脑,都在为我们挑选书,还为我们去注解这些书,我们读这些书是多么省事儿的一件事情。所以,读经典表面上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其实是一件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事情,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有一回,我跟一个年轻人说,你们现在读书的环境,真的跟我们不太一样,你们现在基本上“马列”的书都很少读。我们那时候起码在本科阶段必须读《马恩选集》四卷、《列宁选集》四卷,其中《列宁选集》,一卷都是六七百页。

 

我记得我读列宁的哲学笔记的时候,刚开始是很畏惧的心态:啊,这是经典,我读它是憋足了气去读的。但是读的时候发现特别有意思,比如说他对黑格尔的一个反驳,我觉得非常机智,一句话就把问题说清楚了。

 

黑格尔说我们要学习逻辑学,我们只有掌握了逻辑学,才能够正确的思维。列宁用一种非常轻松的方式反驳他说:这就好像是说我们必须学完生理学,才能够消化食物一样。还比如,列宁在跟别人辩论的时候,先是把对方的观点列举出来,最后说:“这观点如此之荒谬,让我们反驳起来都有点难为情。”

 

所以,后来我就觉得经典其实是非常有趣的。比如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国外的大学生一直还是把它作为经典来读。其实《共产党宣言》里头那种表述方式,在我们今天看来,一点都不过时。

 



还有关于互联网的一些观点,现在很多人都在引用,其实一些观点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说的。比如“自由人的自由联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的设想,就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我觉得这句话用来概括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关系,实在是非常准确的。

 

马克思还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过去我们觉得这句话特别抽象,但是今天,只要看看你的手机,你就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几乎你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凝结在手机里了,所以这个手机一旦丢了,你这个人还存在不存好像都成了问题。

 

这种经典的表述,它是超越时代,还有它表述的力量、表述的穿透力,让你用不着认真的背诵它,因为一旦你看到这几句话,就会很难忘记。比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后面,有一句话,“无产者在这场革命当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如果让一个笨拙的作家来表述的话,可能要写上好几页纸都说不清楚,关键是,即使他说清楚了,别人也记不住。但是马克思用一句话就把道理说的清清楚楚,而且让你忘不掉。

 

共产党宣言当中,还有几句话经常被引用。很多人都认为不管是用来形容我们所处的后现代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都非常准确。这句话是:“一切稳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在被亵渎。”

 

这句话在我们今天读起来,好像就是为我们今天准备的。所以我真的建议大家,去读经典,不管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还是西方古代的经典,还有马列的经典,都值得我们认真去读。

 

马克.吐温有一句话说,恰当的表述和不恰当的表述,它们的差别是闪电和萤火虫的差别。那种经典的表达,真的像闪电一样,撕破黑暗,让你无法忽视它,而不恰当的表述就像夏夜里的萤火虫,若隐若现,稍不留神就没有了。

 


读经典听起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读。因为第一,如果你绕开这样的知识据点,你付出的代价会非常大的。大到你完全没意识到,却使你的知识处于一种留级生的状态;

 

第二,经典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艰深。如果你的心能够沉潜,能够逐渐将自己的频率调到跟它同频的时候,你会发现,读这样的书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第三,读经典是一件最能让你省力的事情。它提出的概念、它的理论框架、它那种非常精当的表述,能够让一个事情在你面前显得非常简明扼要,而不是像一个长期没有收拾的房间一样,找什么东西都不得要领。所以读经典是一件最终会让你很省事儿、很省力的事情。


读经典的目的不是为了掉书袋,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得你有学问,实际上在今天,你想要通过掉书袋来赢得尊重,可能比中彩票的概率还要低。


读书首先要为自己读,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意思呢?最初学者学东西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身修养的提高;今之学者为人,今天很多人读书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得有学问。


可以想象孔子的这句话是有所指的,在那样一个知识人的竞争还不是那么激烈、整个社会还不是那么嘈杂的时代,也还有那么多的人,读书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得有学问。在今天,在一个更强调投入回报,而且是快速的投入、快速的回报的年代,要真正做到为自己读书,而不是为别人读书,在今天显得更难。


我始终相信一条法则,不管你是哪行哪业,如果你做事的方式,你获取知识的方式,你表达的方式,跟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你别指望在结果上跟大家有什么不一样。


附:列宁的妙语


当敌人称赞你的时候,你大概是做了什么傻事了。

 

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


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


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因为社会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一种意见。


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暮气沉沉的人强。


在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情况那个叫喊得最凶的和发誓得最厉害的人,正是希望把最坏的货物推销出去的人。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END·        


 不用举手,随时提问 
欢迎大家在伯凡时间后台向吴老师提问,吴老师将挑选其中他觉得最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在伯凡问答栏目中回答。
  在伯凡时间,听真知灼见 
微信号:bofanstime(长按二维码可直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