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真的像你自己所以为的那么客观吗?

2016-09-01 Lachel 伯凡时间

因为人们都很难接受“我错了”这个事实,所以我们总要对那个不断肯定自己的自我保持一份清醒。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语音丨伯凡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是客观的。但实际上,我们并不像我们自己所想的那么客观。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花5000块钱买了一个手机,嗯,你很高兴。这时你一个朋友知道了,对你说,啊,你怎么花了这么多钱,某某网站上只要4000块钱,还可以分期,免息,你真是买亏了。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会不会觉得“自己真的买亏了,都怪自己买之前没有做好调查”?不会。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家网站靠谱吗?上面卖的手机是不是翻新的?质量有保障吗?不能保修吧,不是正规渠道来的吧?

 


这就是心理学上非常著名的效应:“合理化”。当我们做了一件事情之后,发现了新的事实,表明这件事情可能是错误的,我们会倾向于“否认这个新的事实”,从而证明“我们没有做错”。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合理化呢?因为,人有一个最本质的缺陷:我们很难接受“我们错了”这个事实。当我们“认知”到一件事情是错的,但我们实际上又做了这件事情,我们就会陷入一种矛盾:我做了错事,怎么办?这个时候,解决方式只有两种:要么认为“这件事并不是错的”;要么自己不去做这件事。

 

显然,后者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告诉自己,一定是新的论据有问题,我们并没有做错。这种矛盾,心理学称为“认知失调”。为了解决认知失调,我们发展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方法。

那么,“认知失调”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我们看到、记住、并且接受的东西,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早已认同的东西。简单来说,如果对于同一个问题,有对立的两个观点,而你本身持的是其中一个观点(暂且称为观点A),那么,你就会发现:支持观点A的文章好多啊,并且说得都很有道理;反而支持观点B的文章不但很少,而且也没法令人信服。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未必。很多时候,支持观点A和观点B的文章可能是一样多的,观点也一样有力,只是因为你先入为主地进行了筛选,把所有不利于你立场的观点都排斥在外,一律不去接受而已。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前几年P2P大火的时候,也跟进买了一些,据说年化收益15%——实际上有点金融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长期稳定年化15%收益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平台只是靠着资本在硬撑着,一旦出了什么漏子,资金追不回来,就是卷款潜逃的结果。

 


类似这样的文章和新闻报道,网上连篇累牍,但是我们劝这位朋友的时候,他都听不进去。他固执地认为,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有风险,网上的负面评价是过分妖魔化了。他甚至拿出很多的材料,来向我们列举平台的资质、可靠性,说明这种新兴理财方式的优点,等等。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互联网泡沫紧缩,P2P倒了一大批。他有没有被波及不得而知,好在投进去的钱也不多。这位朋友糊涂吗?一点也不。他是985的本科+硕士生,在500强名企工作,智商绝对不低。但是对于这些稍微了解一下行业情况,学习一点基础知识,就能辨别出来的东西,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和排斥。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只会接受我们早已认同的东西,并且不断地加深这种认同。这种情况,心理学称为“动机性推理”

 

“动机性推理”和正常“推理”的不同之处在于:正常的推理,是从一个前提出发,经过不断的逻辑分析和事实论证,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而“动机性推理”,则是从结论出发,努力去寻找各种能够证明结论的材料,来强调结论的正确性。

 

它一般包括3个部分:

首先是“预设立场”。也就是说,你对一个问题的结果,有着非常强烈的倾向;

其次是“证实偏见”:在“预设立场”的情况下,你会更容易发现和接受与原有立场相同的证据;

3、最后是“合理化”:对于与原有立场相悖的证据,你会扭曲对它的理解,来加深和强化原有的立场。

 

有段时间,美国盛行一种“登月骗局论”,很多人持着这样的阴谋论:美国登月是一场骗局,是好莱坞做的,目的是为了向全世界表功。他们为此煞有介事地找出了许多证据,比如国旗在月球上迎风飘扬啦,照片上看见疑似道具绳索的倒影啦,太空中看不到星星啦,宇航员的动作不符合物理规律啦……诸如此类。

 

尽管时隔几十年,学界早已公认,登月确凿无误,他们指出的所谓“证据”也都可以解释,但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人固执地认为,美国欺骗了全世界。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合理化”和“动机性推理”呢?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自己抱有的观点进行反思。,一定要时刻保持审视的态度去质问:它真的是这样吗,是否有例外情况,是否牵涉利益相关,是否诉诸常识、大众、权威,是否不够全面、严谨、完整?等等。

 

不要100%相信任何一个观点。有句话说得很好:小孩子才问对错,大人只看利益。如果你一直秉承着“对错”的观念去思考问题,那几乎可以肯定,100%是会碰壁的。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如此。

 

另一个方法,就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接触相反的观点和论证。当然,这里要在第一点的基础上,主动地去接受相反观点。不要对它们抱有成见,而是要想:它们这样说有没有道理?跟我原有的观点相比,优点在哪,缺点在哪,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哪些不同?

 

只有能够容纳两种极端不同观点的内心,才是强大的内心。同样,只有经历过迷茫、困惑、质疑、再质疑、自我推翻,才能成就真正严谨、缜密的思考。


本文作者Lachel,知乎19万赞答主,公众号:L先生的猫(lxianshengmiao)。



         ·END·        


 随时提问,随时评论 
我们终于获得了微信原创保护,从此可以开通评论区,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踊跃留言。
  在伯凡时间,听真知灼见 
微信号:bofanstime(长按二维码可直接关注)

往期精选文章:

为什么你总在不知疲倦地刷着朋友圈?

我们整天说的互联网思维,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华为是怎么样让钱更值钱的?

在爱情里,平等是万恶之源(上)

在爱情里,平等是万恶之源(下)

靠谱的创业都是“再创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