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这个“后真相时代”
在“后真相时代”,
我们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
解决问题:立即反应,然后遗忘。
▲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语音丨吴伯凡
—
大家应该还记得,当11月8日美国宣布特朗普当选为美国的总统的时候,这个消息不断刷屏,所有的段子在那一瞬间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但是仅仅过了不到两三周,大家对此就已经很淡漠了,再说起这个事情,别人都会觉得你有点奇怪。
我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新闻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廉价的补偿品。新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我们的某种精神活动,但是这种活动非常短暂和浅薄,新闻除了有爆炸性、新奇性这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每天都有,所以人们对新闻习惯性地遗忘和淡漠。
当我们在关注一个新闻的时候,热血沸腾、义愤填膺,我们甚至会陷入一种狂欢或狂怒当中,我们的激情爆发出来——这种爆发不是像火山那样爆发出来,而是像炸弹一样爆炸出来。
因为有的火山爆发会持续很长时间,几百年前爆发的火山说不定在某个时间又开始爆发,而且爆发的时间还会很长,我们一直能看到浓烟滚滚;但是一则巨大的新闻爆发出来,不管它的当量有多大,它往往在瞬间就结束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年“东方之星”在长江上沉没的新闻,很多人不幸丧生,我记得那几天这条新闻大家一直被大家谈论。但是我做过实验,当我现在提起这条新闻的时候,很多人都记不清楚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有的人说是大概一年前,有的人说是两年前,还有的人说三年前,回想这条新闻的人会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其实这条船是在去年的6月1日发生的,离现在并不遥远,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还有曾经引起巨大反响的天津大爆炸事件,很多人回想起来也有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其实天津大爆炸距离现在也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这件事是2015年的8月12日发生的。
我看过BBC一个系列微电影《黑镜》,有一集就是反应人们是如何对待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看完那部微电影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待眼前发生的事情,第一反应是用相机拍下来。
那部电影非常的荒诞:当大街上有人在杀人、抢劫的时候,人们本能的掏出手机拍,拍完了,这件事就算解决了。我们现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解决问题,这个方式就是:立即反应,然后遗忘。
话说回来,今天我们谈论是关于特朗普的话题,我相信多少年以后,历史学家回顾21世纪的政治史、文化史的时候,都会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作为一个重大的事件和象征。但是当这个事情过去还不到半个月的时候,我们再谈论这个话题,好像就有点过时了。
当特朗普和希拉里“打”得不亦乐乎,竞争总统之位的时候,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后真相时代》。这篇文章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听说过太多的“后某某”,所以听到这种带“后”字的词语往往都会感觉有点迟钝了,但是我觉得这个概念还真是值得一说。
“后真相时代”的定义是: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谎话、流言、绯闻在网络上广泛的流传,呈现出真相的样子。相较于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相信彼此,如出现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证据,人们倾向于无视这些信息。
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除了拍照以外,还有个办法。钱钟书先生说,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对某些人来说,就是否定问题,或者习惯性“耳聋”,在《经济学人》杂志看来,这是特朗普受到追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么一个口无遮拦、信口雌黄的人,他还没开口说话之前,你就知道你用不着太把他说的话当真。他说克林顿一家都杀过人,他说奥巴马的身份证是伪造的,他说他的竞选对手参与了谋杀肯尼迪的计划……
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呵呵”、“哈哈”的时代,特朗普心里非常清楚,谁也不会较真去问:“这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大家觉得挺好玩,居然说克林顿一家三口都杀过人。关键是这话听起来很好玩,大家就真愿意相信他的话吗?错了,大家不是相信他的话——当他说了很好玩的话的时候,大家就很喜欢听他说的话,关于真相就变得次要,次要到完全可以不管它了。
后来我在想,我们是怎么陷入到这样一种状态的?我们开始忽略真相,我们开始以好玩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得出了一个听起来比较浅薄的结论:因为我们过去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数都是通过正规的媒体和渠道——要么看电视,要么听收音机,上网这种方式就不是那么正规,因为根本不知道这个网站上说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假,这种信息来源已经悄悄在暗示我们——千万别当真,当真你就输了。
我们刚开始可能不接受这样一种语境,但是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就习惯于这种非正式渠道的信息获取方式了。我们中国人对这种非正式的信息获取方式有各种说法,过去我们说“马路消息”、“小道消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我们现在获取的信息的方式可不都是“街谈巷议”吗?都是七嘴八舌,东家长西家短,我们听说的一些事都是听“贵圈”里爱说话的一些人说的,时间久了,这就成了一个“正规渠道”。
什么叫“正规”?其实就是normal,意思就是“通常的、日常的、习惯成自然的、习以为常的”,反而是我们过去接受信息的正规渠道受到了质疑。比如,别人听说某个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居然是听收音机,大家会觉得这个人有点异类;如果你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电视,你就不证自明的是一个边缘人:你是“两不上人群”——不上网也不上班,“正规”的是不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的,这也是一种新常态。
除了渠道来源的变化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通过非正规渠道接触的大量信息里,调侃的、“逗你玩”的信息太多,有意无意忽悠你的知识太多。前两年有一个统计,在微信朋友圈里,有20%是关于各种美图——不管这图是“偷”来的、“借”来的,还是你亲手拍的,总之显得大家很幸福的样子。
首先是美食图片,现在一到饭桌上,菜来的时候,肯定不是先拿筷子而是先拿手机;还有各种美景,我们现在到哪去旅游的话,飞了十个小时,到了旅游景点,最着急的就是找WiFi——为的就是把拍的照片发出去,当然这里也夹杂着太多真真假假的东西。
还有一类就是各种鸡汤和励志的文章,这一类在朋友圈中差不多占到35%的比例,加上刚才的那一类就已经过了一半了。还有就是相对比较正规的消息,这个比例不大,占15%,加上刚才的两类,这一下子就占到70%。
还有一类数量非常大,就是关于各种养生、保健、长寿秘诀:今天说睡午觉有利于健康,明天说睡午觉有害,今天说吃蒜可以抗癌长寿,明天就出现一个标题“你还在吃蒜吗?”、“吃大蒜的七大危险”,接下来你一看:“饿死癌细胞”,这样各种养生保健的真真假假的知识,就占了20%。还剩下10%就是“赶紧转发,转发会有好运,不转发会有厄运”。
可能这个数字目前有一些变化,但是大致比例应该还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环境里,尤其是年轻一点的人,他们不相信那些养生、长寿的鬼话,看到这些东西就讨厌的时候,如果你还是说这类话题,而且还要他们感兴趣,你会怎么说?——你一定不能正着说,你一定要反着说,进行“反鸡汤”、“反励志”、“反养生”、“反长寿”。
一个朋友给我发过来一个开始我以为是美术作品东西,我一看那个字有点像弘一法师的字,细看也不像,粗略看就是一幅书法作品,用宣纸写的,右上角有印章,左下角也有印章,它是怎么写的呢——建议大家“早睡觉,晚饭少进食,不喝酒、不抽烟,能省就省好习惯,久而久之,你就一个朋友也没有了”。
这个图片的转发率、分享率就很高,因为这是“反健康”、“反长寿”、“反养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书法作品,为什么大家纷纷转发这样的书法作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们看到了太多的不靠谱的、令人生厌的关于长寿健康的教导。
我还看到过一个类似的段子,也是一个朋友给我转发过来的,这个朋友之所以给我转发这个段子,我想了想觉得,他根本不是作为信息给我转发的,而是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毕竟好久没联系了,也不能老说个“在吗?”、“最近怎么样,好久没联系”,发一个这样的段子用于沟通、联络感情。
说起来有点可笑,一个关于健康长寿的段子居然用来作为虽然不正经,但是也比较管用的问候来转发。这个朋友转发的内容是一个短视频,不知道是哪个电视台还是哪个网站的美女记者在采访一位白须飘飘、精神矍铄的长寿老人。美女问老人:“您长寿秘诀是什么?”这个老者就说了一首打油诗:“要想健康又长寿,抽烟喝酒吃肥肉,晚睡晚起不锻炼,多与异性交朋友”。
这个段子很不正经,但是这个段子除了让我们笑一笑之外,我还想了一想,说不定还真包含着某种健康长寿的秘诀,这个秘诀就是你想健康又长寿,就是要无视、鄙视、蔑视关于长寿的那些一本正经的教导,保持一种乐观、娱乐的心态。
这个打油诗中包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乍一听就不靠谱,仔细想想可能还真有点靠谱。回味一下这个打油诗,我们也就更加明白,什么叫“后真相时代”。
说起来也很悲哀,现在的老实人越来越少,老实话听得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当中就生成了一种自动屏蔽机制和自动翻译机制,就是当你这个话一旦这样说出来的时候,我立即就翻译成相反的话。这件事小孩都会——小孩在某个时期特别喜欢反着来,突然有一天他学会使用说:“不”的时候,觉得说“不”特别爽,他会进入很长一段时间以说“不”为爽,以不相信为快乐的一种境界。
以前我讲过,我一个朋友的小孩有一段时间迷上了将所有的东西都加上“不”的一种游戏,最后在学校里也这样,老师就找上门了,说你这孩子我教不了,不管说什么都要加个“不”,比如“白日依山‘不’尽,黄河入海‘不’流”,这个是儿童在某个阶段可能会产生的习惯性逆反。
而今天,我们成年人也返老还童,也学这些东西,成为一种习惯性防御、习惯性抵制、习惯性否定的一种人生态度,变成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听得不老实的话太多,渐渐我们就习惯了很不老实的听话。
有人总结,人生有五大谎言——服务员说:“菜马上上”;老板说:“我亏待不了你”;领导说:“好好干,有机会”;老公说:“我真没藏私房钱”;朋友说:“你来就来呗,还带什么东西”。这些大家都知道,因为这些话都是不老实地说的,我们就很不老实地听。
如此说来,被《经济学人》说的那么森严壁垒、高级的“后真相时代”,就好解释了,我们只要回味一下人生五大谎言,以及我们听这五大谎言的方式,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我们进入到了“后真相时代”。
反过来,这就是生态、气候、环境,你在这种生态和气候里,你要是对这种生态和气候鄙夷、不屑,根本就不把它当回事也可以——就像在夏天你非要穿棉袄,你对温度和天气非常鄙夷,那谁也阻拦不了你,但是很可能你会觉得难受,除非你跑到冷库或空调房里。
在明白了什么是“后真相时代”,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特朗普能大行其道。当时,美国的很多分析家、预言家、消息灵通人士、大数据公司也出来添乱,纷纷预测、断言希拉里肯定得胜,特朗普最终也就是混个自娱自乐。
他们依据的标准和数据来源——很不幸,来自的是我们前面说的正规渠道、正规媒体。你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分析加起来一看,简直是一边倒,所以你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特朗普也就是闹一闹,大家也就是看个热闹,真投票的时候不会投他的。
有一句话“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来让经济学家尴尬的,就是让好预测的人大跌眼镜的”,说到这里有点难为情,我是预测了特朗普得胜的,但是我这预测也是瞎蒙,只不过是真相一公布,自己洋洋得意一下。
有一个哲学家说的好,说那些先知、伪先知即使预测对了,也是在撒谎,原因就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对,不过就是在抛硬币而已,而恰好50%的概率,他这一次抛对了。“坏了的表一天当中也有两个时刻是特别准的”,所以说的准也好,说不准也好,其实意义都不大。
这就像每次一场大地震爆发之后,总有人说他事先发现了地震的征兆,他也就是当时动了个念头而已,他敢跟国家地震局说,我觉得要地震了。他就算有这种勇气,国家地震局也不信,因为从理论上证明,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你看见有一大群蛇在过马路,你看见猪在撞墙,你说要发生地震了,是不科学的。其实很多时候,猪也撞过墙,蛇也过过马路,但是也没发生地震。
在马航失踪以后,就有很多人说,我预测过马航失踪,真真切切有图有真相,各种截屏都出来,后来人们才发现,世界这么大,人这么多,在网上发言又不交税,所以几乎发现每个航班要失事都有人说过,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所谓的“后真相时代”。如何定义“后真相时代”呢?就是当人们习惯不正经、不老实的去接受、认知各种信息的时候,人们对信息的诉求变了。
我曾经引用过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名言:一切都在成为娱乐业,甚至政治也在成为娱乐业。当年他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给他身份的合法性一个说法,因为他是娱乐界人士——好莱坞三流演员。但是很多话就是“一语成谶”,说出来的时候是玩笑,过后大家就发现它成为事实了,他要是有在天之灵,看看今天的特朗普,他也会说,我就说过吧,一切都是娱乐业啊!
一切都是娱乐业,一切都是段子业,“段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信息接收方式的一个常态。什么叫娱乐?娱乐就是高兴,就是有钱难买乐意,就是“爽就一个字”,只要大家听着爽就好,明白了“爽就一个字”,也就明白了我们眼前发生的很多的事情——特朗普当选总统也好,英国脱欧也好。
我这样说的也很娱乐,但心里还是有一点悲哀的,我真的特别希望各大医药厂商,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还有蒙医藏医也好,都研制出一种药——治疗冷心肠:我们的心肠变得越来越冷,我们心中充满喜悦的时候越来越少,而我们搞笑的时间越来越多,这的的确确是一种悲哀,搞笑越多,心里往往越悲凉。
有一个故事挺有意思,有一个喜剧脱口秀演员,相当于是古罗马的“郭德纲”。有一天他去找医生,他发现他自己陷入一种忧郁的深渊当中,那个时候还没有抑郁症、忧郁症这种说法,他就是问医生:“我为什么就是高兴不起来,你能不能给我一种药来治一治?”
医生说,这还不好办啊,你显然是没有去看“郭德纲”的演出啊,你没有去看“郭德纲”的相声啊,我建议你,你去听几次,你的病就能好。
那个人说:“我就是‘郭德纲’。”
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订阅相关内容
《伯凡·日知录》试听
——
如果你对吴老师的得到专栏《伯凡·日知录》感兴趣,但还没下决心订阅,伯凡时间现在提供一个免费试听《伯凡·日知录》的机会。我们每天提供10个免费试听当天节目的名额,想要参加活动的朋友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试听】+【个人微信ID】,我们会逐一添加微信,并告知大家具体参与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