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能力的精进指标——风格与感觉

伯凡时间 伯凡时间 2020-08-25


自媒体的兴起,对于个体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许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回想传统媒体时代的投稿经历,经常是将一篇文字反复修改后,才拿到邮局,在邮筒的投信口辗转再三,欲投又止,最后战战兢兢地投进去。接着又是无比忐忑地等待着刊物主办方的回复,像一个给暗恋女神寄出情书的小伙一样。

 

由于当时的媒体渠道特别稀缺,能够刊登其上的文章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渠道的稀缺性对于作者有一种天然的约束,只有每篇文字都力求精益求精,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有限的版面上抢得一席之地。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自媒体平台繁茂众多,文章发售渠道不再稀缺,同时,读者也从过去的纯知识分子群体转变为普罗大众。需求决定市场,市场又反过来塑造需求,对碎片化、庸俗化文字的需求导致了一个巨大的创作市场,粗制滥造的文字又反过来影响了一大批读者的鉴赏品位

 

在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海量信息流当中,寻找一篇优质文章却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1      


一年前,国内某著名互联网公司新上任总裁的一场演讲中,一页PPT被爆出有三处明显的硬伤性错误。  这样的大公司居然在文字这种被认为最基础的工作环节出现了如此明显的错误,让大家很难理解,一时舆论哗然。

 

其实,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反馈,相比于技术型人才,当前更为稀缺的是那些能够把文字整理得干净、顺畅的编辑。在这个科技一日千里的时代,写作这一传统、古老且毫无科技感的技能,却日渐成为一项最重要的职场能力

 

优秀的写作能力固然与天赋有关,但其很大程度上仍旧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过美国国父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例子。尽管富兰克林在10岁就早早失学,但他却是集商人、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和作家为一体的博学者,其著作《穷查理智慧书》及其后来的自传至今仍是美国文学界的经典。


 

富兰克林的写作提升主要通过模仿当时的英国杂志《观察家》上的文章内容,整个过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选择一篇优秀的文章,针对每句话写一个简短描述(简短描述能够让他回忆起原句子讲的是什么内容就可以),然后根据这些简短描述重新写一篇文章,再与原文对比,纠正自己的内容。这一过程让富兰克林学会了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观点

 

第二阶段,在练习过程中,富兰克林发现,自己的词汇积累并没有原作者那样丰富,为了逼迫自己想出大量平时不用的词语,他又练习将那些优秀的文章改写为诗歌。然后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当最初措辞在记忆中消失殆尽后,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这一过程增加了他的词汇量,同时也让他能够从记忆库中迅速调集这些词汇

 

第三阶段,富兰克林还是会为每个句子写下提示语,但是会故意将这些提示语打乱,等自己将原文忘得差不多了,再根据打乱的提示语写文章,按照他认为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排列,然后与原文对比。这一过程,迫使富兰克林思考怎样在文章中理清思路

 

在效仿富兰克林的刻意练习之前,还有一个必经的过程,就是要习惯阅读,并且培养识别优秀文章的能力。

 

      2      


华章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的针对文体的指导书籍,作者是加拿大著名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史蒂芬·平克。比尔·盖茨盛赞其为当今最优秀的学者与作家。

 


先成为好读者是成为好作者的起点。”平克在书中写道,“在阅读中发现、欣赏,并对好作品进行逆向工程,破解它们好在何处。”这是提升自己写作技巧的起点。

 

“‘感觉’(sense)指心灵的一种官能,指能与精巧句子产生共鸣的理解力。”平克在书中如是解释“感觉”一词。好的写作建立在对文字的审美基础上,要让阅读优秀文字变成一种趣味。趣味是大量输入的结果,我们很难给“什么是好的”与“什么是坏的”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只要你一接触,就能够分辨出孰优孰劣。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起瞬间辨别文章品质的能力,看不出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烂文章,那么他就很难写出好内容。

 

好的文章首先是作者有一种寻找恰当表达的强烈愿望,配合其长期的文字功底,加上在某个偶然刺激下产生的灵感,最后形成一篇佳作。这种对于恰当表达的强烈追求是首当其冲的,正如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写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好的文字处处透着优雅,外表也许很朴素,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如果读者用心体会,便能看到其中用词的精当及文字中所透露出的那份尊严与修养。就像木心的《从前慢》,尽管是极为简单和简洁的文字,却能在瞬间打开读者的感觉阀门。

 

文字是一个人内心的映射。木心在文革时期曾因为维护“诗”的尊严而受迫害入狱,在他出狱的时候,人们想着年近50岁的他应该会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但是他展现给大家的却是另外一番形象,一篇文章描写道,“(他)腰板无比坚挺,裤子有笔直的缝,面带微笑。干净、优雅。”而且出狱后,他很快就换上了意大利产的暗棕色大衣,戴上了黑色礼帽,皮鞋擦得很干净。他是一个得体到骨子里的人。

 


木心的文字大多都如他本人一样,透着一股朴素的优雅,用史蒂芬·平克的话说,这就是一种写作风格——通过有效运用语词来吸引人类心灵关注——一种独属于个人的Style。平克强调,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形成自己独有的写作风格仍然极为重要。

 

首先,风格能够确保作者清楚地传达信息,使读者免于浪费宝贵的生命来解码那些含混不清的文字。

 

其次,作者行文注重连贯、准确,读者看了也会认为作者在其他不那么容易被别人看到的地方也会严格要求自己。风格帮作者赢得别人的信任

 

最后,清脆的句子、吸引人的隐喻、俏皮的旁白和优雅的转折对于读者可谓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风格给世界增添了美

 

      3      


形成自己独有的写作风格是一个作者的最终目的和需要贯穿一生的使命,在此之前,还有一项必须构建起的能力,即表达的逻辑性。很多人之所以写不出好文章,本质在于其脑子里就是一团浆糊,而这一问题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变得日益严重。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提到,互联网发出的各种刺激性杂音让我们的大脑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信号处理器,我们的思维方式越来越碎片化,而这是对逻辑表达的最大障碍。

 

“逻辑”源自古希腊语“logos”一词,其本意是“说话”。巧合的是,中文有一个字与“logos”含义相近,即“”。它们的第一重含义是“说话”,第二重含义是“规律、章法”。这透露出,古代时候的人们便已经意识到,“说”这一行为同时包含着“表达”与“章法”两层含义。我们在听或者读一段话的时候觉得别扭,问题并不出在某个具体的字词上,而是字词背后的章法让我们觉得不舒服。

 


现在,一说到提升写作能力,大家总是关注外在表达层面的东西,朝着辞藻华丽的目标前进,最后导致很多华而不实的文章出现。大多数人都很少意识到表达背后的“章法” 的重要性,也就很少在逻辑性的提升上下功夫。

 

史蒂芬·平克在书中写到,写作是将网状的、树状的思维进行线状表达。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总是离散、跳跃的,会同时涌上很多的念头,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混乱不堪。就像是剧场散场一样,所有人都朝出口走去,但没有人维护秩序,这容易导致堵塞甚至踩踏事件的发生。反映在写作上,就是没有灵感或者书写混乱。

 

呈现给读者的内容,必须如水般流畅。网状的思维必须经过“逻辑的关口”,这要求我们对大脑中的混乱思绪进行管理,让那些离散的观念列成一队,有序地流出。这个过程并不是谁教一句口诀,然后你默念几遍就能学会的,它需要我们像富兰克林那样,在长期的磨炼中逐渐掌握。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科学是用事实建立起来的,正如房子是用石块建筑起来的一样。但是,收集一堆事实并不是科学,正如一堆石块不是房子一样。”写文章的过程,即是将我们大脑中一块块零散的石头搜罗在一起,然后按其不同的纹理搭建成一座房子的过程。这并不容易。

 

但是,正如平克在书中所言:“完善技艺是终生的呼召,错误是游戏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尝试纠正写作中的错误……提醒自己努力追求良好的写作风格。”在此基础上,“促进思想的传播,证明自己对细节的关注,同时为世界增添一些美丽。”




推荐阅读:

写作禅:如何用写作驱走焦虑

认知升级和消费升级,从语言升级开始

如何从别人手中夺回那些属于你自己的时间?

与其焦虑被人工智能取代,不如打磨好人生基本功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