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咱自家的贝壳博物馆
今天
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
“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
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于2022年在其院楼内精心打造了一座小型但内容丰富的贝壳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仅是生物学院研究成果的展示,更是一个充满启发的学习空间。
贝壳博物馆——海滨文化的百科全书
这座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生物标本,每一片贝壳都是学院师生在校外实习采集的成果。这些标本总数超过600种,其中已经有240种在馆内展出,吸引着许多好奇的目光。
在这个博物馆中,软体动物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一部分。这个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类,种类繁多,是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些生物不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其中许多种类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海洋贝类中,它们的软体部分常常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如鲍、扇贝、牡蛎、蛤仔等,成为人们喜食的海产珍品。这些软体动物不仅有食用价值,还因其美丽的贝壳而备受瞩目。贝壳的造型奇特、千姿百态,形态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收藏、观赏和研究价值。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由钟登庆副教授、唐以杰教授、林炜博士(特聘教授)、陈康老师等组成,投入了20多年的时间,结合海滨动物实习,对湛江、汕头、汕尾、江门、深圳、珠海、惠州等地广东省各个海域滩涂分布的海洋生物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不辞劳苦,采集了大量标本,经过分类,总计有600余种贝类,隶属于3个纲,92个科。这些标本不仅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这些标本,师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贝壳构造、贝类系统演化、分类鉴定,以及广东沿海常见贝类的主要分类特征、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等相关知识。
中国著名贝类分类学家蔡英亚教授更是慷慨地给予了业务指导。他不辞劳苦,不图报酬,亲临博物馆一周,为这里的贝类标本进行了系统分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贡献。各届参与海滨无脊椎动物实习的学生们也都为标本的采集和整理付出了良多心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级学生罗思凤、陈明旺,以及2015级学生吴海珂、陈嘉琪、葛晓丹、杨艳玲等同学,他们的突出贡献在故事中熠熠生辉。
这个故事不仅是关于贝壳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更是关于团队合作、研究精神和对自然世界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博物馆中,每一片贝壳都承载着师生们的努力和对科学的热爱,成为了知识的宝库,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海洋生物的途径。
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
我们不仅庆祝了博物馆的成就
也展望了它们在未来教育和研究中的无限可能
欢迎师生们到贝壳博物馆
一起探索神秘的贝壳世界!
推荐阅读
►征集!重奖!
►视觉奇幻之旅!
►我的爱非您莫属!
文字丨熊筱誉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图片丨熊筱誉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排版丨熊筱誉
校对丨熊筱誉
责任编辑丨姚群 谭雄圣 成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