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学浙大丨穿越求是历史长河的“学霸笔记”

请关注 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 2022-05-14




浙江大学农艺系1935届·龚几道



这四册笔记是龚几道校友1934年在《生物统计学》、《植物病理学》、《稻作学》、《家畜营养学》四门课程的课堂笔记和实习报告,图文并茂,实验报告一丝不苟。



1931年9月,龚几道进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龚几道的儿子龚诞申介绍,当年父亲非常珍惜在浙大求学的机会,课堂笔记都会在课后重新整理抄录,现在所看到的的课堂笔记都是父亲毕业后在汉口装订成册的


龚几道校友1935年6月摄于杭州
从浙大毕业后,龚几道先后在浙江省立棉业改良场、湖北棉业试验总场、四川省农业技术改进所任职,1940年后在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复旦大学农学院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复旦大学、沈阳农学院、辽宁朝阳农学院、上海农学院任教,担任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




浙江大学化工系1946级·何长高



这是何长高校友在听时任浙江大学教授卢嘉锡讲授物理化学课的课堂笔记。卢嘉锡教授是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46至1948年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和理学院院长胡刚复的聘请到浙江大学任教,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卢嘉锡教授上课时大都讲英文,板书全程英文,因此课堂笔记也都是英文的。


这本笔记用白报纸装订的、用旧衬衫布作封面,封皮上的标题是PHYSICAL CHEMISTRY,下面一行小字35350是学号,当年校内的签名都是用学号代替。


笔记的末页写着:“卢嘉锡先生为厦门人,身材矮而胖,架有金丝眼镜一副,常带笑容,上课时讲广东式国语,话带幽默,习用‘杜撰’、‘寒不拉朗’等口语。未上课早已候于教室,下课后仍滔滔不绝,教材较普通多而水准亦高,讲师、助教如杨士林等皆始终在坐旁听……”何长高回忆说,这是身为大二学生的他所记下的一段真实感受。


1947年卢嘉锡(前排左四)与浙江大学化学系部分教师合影


何长高校友说,听课笔记是从耳听语音、眼看板书,经大脑思考,令眼手记录,才落笔在纸上的。这个“听+看+想+写”的全过程,非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可。一份好的课堂笔记,正是认真深化学习的具体体现。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能使人耳聪、目明、脑灵、手巧。




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哲学系1978级·祝毅




这是天文学课程的课堂笔记,里面的所有星象都画得认真准确。“哲学系为了把课开齐,动了很多脑筋,生物学、控制论、天文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心理学等课程都开过。”祝毅校友对当年的课程历历在目。



   作为恢复高考之后最早的几批大学生之一,祝毅格外珍惜求学的机会。他以超乎寻常的认真和毅力,记下了每个课堂的笔记。21本课堂笔记字迹工整、装订美观、渗透心血。
    那个时代的校园文化读书氛围非常浓厚,兴趣小组和读书沙龙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同学们为“美是客观还是主观”争得面红耳赤,大家经常讨论康德、海德格尔、尼采,买卡西尔的《人论》要排队等到半夜12点。



  回忆起大学时的情景,祝毅校友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当时上课的老师都是现在鼎鼎有名的大家,比如我们上中国古代史是毛昭晰老师,我们上西方哲学是陈村富老师,我们上政治经济学是谢瑞淡老师,上唐宋词是吴熊和老师,都是名老师。”





矢志向学的莘莘学子情谊深重的求学同窗岁月斟酌的泛黄纸张演绎生动的浙大故事 隽秀整齐的笔迹对仗工整的公式勾勒清晰的图样尽在一笔一划中传承着一代一代浙大人严谨治学、“求是创新”的精神


来源:浙大档案馆    

文字:陆海燕、金丹依   

编辑:陆海燕


 

欢迎关注

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