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锐】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READ ME

【新锐】是我院新启的人物专栏,主要介绍有创新能力、有担当精神的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学生工作等方面做出的成绩。

张玉婵,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珠江新星、温氏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1985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2002年至2007年就读于郑州大学生物技术系(学士);2007年至2013年就读于中山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并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励;2013年至2015年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并获得优秀博士后奖励;2015年底晋升为副教授。


思想上坚守初心、践行使命

张玉婵同志于200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习、教学、科研和生活中牢记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获得2020年“中山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张玉婵同志现任我院生工中心党支部宣传委员,并同时担任2017级生科2班班主任,以及2020级本科生辅导员,积极协助开展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工作和师生交流,组织策划富有学科特色的党日活动,举办多次科普讲座及主题教育活动。


张玉婵同志在工作过程中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并将思政教育融入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响应国家稳步发展粮食政策,结合自身在非编码RNA这一领域的专业特长,在粮食增产及品种改良方向开辟新的技术和理念。

教学时培养能力、探索前沿

张玉婵老师积极承担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主讲了“细胞生物学实验”、“RNA生物学”、“生命科学导论实验”、“新生研讨课”等多门专业课及通识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并积极介绍学科前沿进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科研素养,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领域重要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热情。曾参与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张玉婵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多种形式承担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参与我院构建的立体化、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中各环节的教学实践,践行“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这一育人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张玉婵老师于2017年至今担任我院本科生班主任,自2020年9月起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并担任十余名各年级本科生的全程导师,指导本科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


张玉婵副教授在本科教学实验室


科研中稳扎稳打、求实创新

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是生命科学及现代农学研究的重要内涵,通过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实现高效的动植物基因资源发掘与技术应用是解决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强有力手段。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非编码RNA是促成动植物复杂遗传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非编码基因资源调控与技术应用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


张玉婵副教授一直从事非编码RNA的挖掘和功能研究工作,研究重点是非编码RNA在水稻产量性状中的功能机制及应用基础研究。近期工作将非编码RNA调控机制研究融入于改良作物性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中,另辟蹊径,发现和解析了决定水稻产量等农艺性状相关的非编码RNA,并不断探索研究新种类的非编码RNA及其与作物性状的关系。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有开创性和重要科学价值,并于2018年获得广东省科技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代表性成果丨一

在国际上报道了首例能够正调控水稻产量的小分子非编码RNA,揭示了非编码RNA 也可以作为分子遗传资源被用到植物的育种研究和实践中。发现miR397(Nature biotechnology, ESI高被引论文)和miR408(Plant Physiology)通过不同途径调控水稻产量,被作为亮点论文在刊物封面受到编辑推荐,被Nature China和F1000 点评收录。获得发明专利3项。

代表性成果丨二

揭示了小分子非编码RNA及RNA修饰在调控水稻花粉粒发育中的新功能。发现了miR528在调控花粉内壁发育中的作用(Proc Natl Acad Sci USA),解析了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的phasiRNA调控网络及功能(Nature Communications),并鉴定了RNA的m6A修饰复合体成员,及其在花粉发育中的功能(PLOS Genetics),证明了非编码RNA在花粉发育和作物复杂性状调控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代表性成果丨三

发现了lncRNA在生殖发育和作物遗传性状调控中的作用,为作物优良性状培育发掘了重要的遗传资源。发现水稻lncRNA在生殖发育调控网络中的重要功能(Genome Biology,封面文章),鉴定了植物RNA结合蛋白(Nucleic Acids Research),同时受邀纂写了植物非编码RNA的综述(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与国际同行合作撰写“Plant Epigenetics”书籍。


张玉婵副教授(左三)

和研究生们在水稻田间


总结而言,张玉婵副教授在非编码RNA与作物性状关系研究的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不仅揭示了植物遗传性状调控的复杂性,也发现了一个新层面上的基因调控方式,而且为作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因资源。张玉婵副教授的下一步工作将继续开展非编码RNA与作物性状调控的基础研究,同时在面对国家粮食问题的挑战下,探索将理论成果应用于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改良实践中,推动国家粮食自给自足的生产实践。张玉婵副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相应内容

专业 | 实验室 / 团队 | 校历 

校友 | 生科视角 | 资讯

学院 | 校车 | 时节

导航 | 如需其他信息,欢迎随时咨询主页君

留言 / 投稿 mediasky@yeah.net

---------------------------------

文字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图片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封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排版  贺燕翎

编辑 媒体中心

初审 邱彩云、陈旭凌

审核 张雁

审核发布 张斯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