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民谣爱分享,古典很低调?| 音乐社交报告
本篇是“音乐与互联网:新艺术时代的审美与应用”系列研究的第四篇:音乐社交报告(数据来源:企鹅智酷数据中心)。
繁华网络与音乐,敬请关注。
音乐和社交,近来不断被共同提及的两件事。
对此,我们做了一项调查,重点关注人们在音乐平台上的泛社交表现(如分享、评论、关注等),辅以部分线下社交行为,探析“音乐社交”及其影响因素。
此次调查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问卷,自愿填答原则,一共回收数据1251份(详细样本分析附于文末)。
在问卷中,我们关注了两个方面:
包括4个子模块:人口统计信息、人格特质、音乐偏好、社交偏好
2.音乐社交行为分享音乐、音乐评论(基于内容);关注他人、线下活动(基于人)
本文是调查成果的上篇,将探讨关于“评论”和“分享”的一些有趣问题:
● 内向的人爱看评论,感性的人爱发评论?● 听个性化推荐的人比听排行榜的人更爱在评论区互动?● 民谣爱好者更爱分享音乐?古典爱好者则不然?● 评论区和社交网络上的音乐评论有什么差别?
我们将评论互动拆解为4种行为:①看评论;②写评论;③点赞他人的评论;④回复他人的评论。在调查中,通过5点量表评估每种行为发生的频繁程度。
数据显示:69.9%的填答者会查看评论;48.7%的人发表评论;58.6%会为他人的评论点赞;47.3%会回复他人的评论(由于取自自愿样本,该比例仅供相对数据参考,不作总体估计)。
① 内向的人在看,感性的人在说
「数据说话」
人格特质与评论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听者在7点Likert量表上对思维方式(理性—感性)和性格(外向—内向)进行自评,结果显示:性格越内向的人,越常在听歌时看评论(Pearson=.057,p=.043<.05);
而思维方式越感性的人,则越常发表评论(Pearson=.063,p=.025<.05)。
音乐品味界定了个人喜好的音乐领域,而在音乐App上选歌的方式能侧面体现这点。我们在问卷中询问:“使用音乐软件时,你主要是如何选歌的?”并通过前期调查,提供如下常见的选歌方式:
「数据说话」结果显示:88.8%的人最常通过前3种方式选歌。选歌方式对4种评论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听个性化推荐的人比按类别选歌的人更常进行评论互动;而按类别选歌的人则比查看排行榜的人更常评论互动。
各组别的评论频度均值与显著系数:
这不会很难理解:一方面,有明确音乐偏好的人,往往对其偏爱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具表达意愿;另一方面,品味越独特,同好就越是有限。基于单首歌曲而存在的评论区,可算是同好的“高发地”,更多的评论互动,恰反映了期待更多的共鸣与认同感?
把音乐分享到社交网络,再配上只言片语,就为音乐赋予了“社交”使命。与歌曲评论区相比,社交网络里大都是熟识的人,分享也就比评论带有更强的社交意味。在本次调查的1251人中,超过千人有分享音乐的行为(1042人,占83.3%)。
① 哪个曲风更爱show?哪个曲风很低调?
分享音乐行为受到音乐风格偏好的影响。被调查者在“流行、摇滚、民谣”等近20种曲风中选择最喜欢的2种(限选以降低泛泛而听的偏差),并通过5点量表评估分享音乐的频繁程度。「数据说话」结果表明,喜欢民谣的人和喜欢R&B的人比其他人更爱分享音乐到社交网络;更为有趣的是,喜欢轻音乐、古典乐和民族乐的人比其他人更不爱分享音乐到社交网络。(民谣:t=2.738,p=.007;R&B:t=2.007,p=.045;轻音乐:t=-1.993,p=.046;古典乐:t=-2.119,p=.034;民族乐:t=-2.180,p=.029)
「一些猜想」轻音乐、古典乐和民族乐,在很多层面都有着相似性。从音乐风格来说,都避开了热闹与大流行,致使其爱好者可能具有喜静、独立的特质;从蕴含文化来说,主要反映了传统、和谐等审美取向,对爱好者的年龄、性情等有所选择。带有如上特质的人,分享行为较他人少,亦算情理之中。
参照奥尔波特六维价值观,听者被要求在6种理想职业中选其一:①领导者、政治家;②学者、理论家;③企业家、商人;④艺术家;⑤社会活动家、公益人;⑥宗教传播者。
「数据说话」结果表明,理想职业因素的确影响了分享音乐的表现。其中,想做艺术家的人的分享音乐行为显著高于其他所有职业(F=4.664,p=.000)。
「一些猜想」当我们问理想时,实则在问你最认同的价值是什么。艺术家代表的是审美价值,而音乐正是典型的艺术形态。
用音乐来消遣放松的人,是发挥了它的工具价值;而这部分“艺术家”们,本身更可能是音乐发烧友;另一方面,藉由分享音乐,能分享艺术的美和愉悦,传播歌曲中的精神理念,悄悄“实现”一点心中的艺术理想。
通过先期的文本分析,我们收罗了歌曲评论区和社交网络里的一些常见音乐评论(如:表达喜欢、赞美;描述当下的心情;对词曲、歌手的感受和评价;故事、经历和联想等)。
「数据说话」
据此设置题项,经调查发现:人们在音乐评论区中倾向于发表歌曲评价;在社交网络中,则更多地表达喜欢推荐、和描述当下心情。「数据说话」
进一步的交叉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人分享音乐时的评论偏好有所不同。人们在社交网络分享音乐时,最常“表达喜欢、赞美”(除26-35年龄段外);而26-35年龄段更偏好“描述当下的心情”;相比之下,35岁以上的人选择“描述心情”的比例则少得多(卡方检验,p=.003)。「一些猜想」音乐能激发强烈的情绪,对于心情,我们总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描述心情本身可作为一种宣泄与释放;同时,在社交网络上描述心情还有其附加价值:通过袒露情绪,扩大自我呈现领域,能获得一种与外界的联结感和交往的可能性。
18-35岁比两端群体有更明显的“描述心情”偏好,可以从几方面来理解:这一年龄段属于青年至中年的发展期,有更强的社交需求和意愿;18-35也是生活经历变化大、压力与情绪滋生的年段;从代际差异看,80,90后也比年长者更开放,更强的个体与表达意识。
音乐品味如同人的一张标签,在进行社交时,是否发生着的作用?我们在音乐平台关注他人时,又有着怎样的偏好?
S-Tech将在后续继续作出探讨。
· 25岁以下的人更爱查看评论 (F=11.100,p=.000) 男性比女性更爱发评论(t=2.656,p=.008)
2.人格特质 · 感性的人更常分享音乐 (Pearson=.171,p=.000)
3.音乐偏好· 电子音乐爱好者更爱评论 (包括看评论、发评论、点赞评论。 t>3,p=.000)· 音乐App使用频率、使用时长均可正向预 测分享、看评论和发评论行为
4.社交偏好· 社交App使用程度可正向预测分享行为 (p=.000,Beta=.151)和 发评论行为(p=.011,Beta=.071)
由于投放平台所限,男性填答者明显多于女性(经回归检验,性别变量未对绝大多数变量产生干扰;且女性样本已远超大样本数要求,故未进行纠偏)。对于性别比例不均可能隐含的其他影响,请读者注意。
样本的人口统计概况如下:
文 | 余洁、陆诗雨、龚家琦(腾讯研究院研究员)数据来源:企鹅智酷数据中心
③ 人物篇:《S-Tech:互联网对音乐人做了什么?!|3张面孔与15个关键词》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回顾"音乐与互联网“系列研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