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点赞社交中的观察者 | 今天你点赞了吗?

2016-11-23 申玲玲 S-Tech

欢迎关注S-Tech,即society and technology,意在连接现代科技与社会人文,关注互联网时代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我们将在“探微:科技与人”系列研究中中展出由腾讯研究院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办的2016年“腾讯-中大:互联网人类学论坛”的系列学术论文(或节选)。该论坛于2016年5月起向社会公开征稿,经过中山大学人类学组委会评定并选出优秀论文入选。


愿S-Tech给每一位关注科技与人类社会的思考者,带去智者之问,匠心之思,以及开放而迷人的结尾。


微信点赞社交中的“观察者” 

文 | 申玲玲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


今天你点赞了吗? 接近六成微信朋友圈用户的答案可能都是“YES”。我们刷朋友圈,一般会给哪些内容点赞?哪些内容会视心情好坏或社交需要点赞?哪些内容我们不点赞?在以熟人社交为主体的微信互动中,个体呈现受到既有熟人社群的束缚。线下关系的线上转移和朋友圈好友的重叠,使多数人在点赞前要考虑是否合适在熟人社群面前表达对发布内容的认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点赞是经过思考的。发布的具体内容和发布者的身份,是点赞者考量的主要显性因素。而朋友圈中不动声色的“观察者”则是点赞者考虑的隐形因素。


观察者在点赞社交中的特征

微信点赞社交中的观察者主要指朋友圈发布者和点赞者的共同好友,他们有权限看到前者发布的内容和后者的点赞情况,刷朋友圈时没有采取点赞或评论等互动行为。他们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隐形性。打开一条朋友圈,桃心后面看不到观察者的名字或头像,评论里也没有观察者留下的文字。观察者在这条朋友圈的点赞社交中是隐形的,没有与信息发布者和点赞者产生台面上的任何互动,他们的具体身份有一个大致范围但不能确定。


2、在场性。虽然点赞和评论里没有观察者的痕迹,但看似隐形的他们却可以把朋友圈发布的信息和它的受赞情况都尽收眼底。他们和发布者、点赞者同时在场,但是因为主观情绪、理性考量、习惯等原因,不愿意或懒得参与该条朋友圈的点赞社交。


3、变化性。观察者是针对某一条朋友圈来说的,他们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条朋友圈的观察者可能会成为另一条朋友圈的发布者或点赞者。一般说来,当一个熟练朋友圈操作的个体扮演的观察者身份远远多于其发布者和点赞者身份时,他很可能是身份、地位较高,拥有线下话语权的社群权威。

观察者对点赞社交的影响

隐形的观察者虽然在朋友圈屏幕上不被人所见,但他们对点赞社交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下面的例子可能令不少人感同身受:


 “老板和几个主管都在我朋友圈里。老板基本不发朋友圈,也很少赞别人。一旦他赞了谁,很多人都跑去赞。我是不好意思把他那几个赞了的朋友圈都跟着赞一遍,显得太拍马屁了,别人看见也不好。下面的几个主管有一些磕磕碰碰的地方,我赞了这个怕得罪那个,显得我跟谁关系比较好似的。不能不赞,又不能赞得太多,赞了这个就必须赞那个。点个赞经常对利弊要考虑半天,真的不好做人。”  


1、在相对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点赞者会顾忌观察者的身份。在以上个案中,报道人既不敢太过频繁地对迎合老板,顾忌主管和同事的眼光;又不敢轻率地给任何一个主管点赞,顾忌其他的利益集团。观察者的在场促使其他社群成员在决定是否点赞前权衡各种利弊,尽量不损害自身与群体关系。 


2、点赞社交是否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之间的融洽度,点赞者会顾及观察者的感受。点赞表示点赞者对发布者或发布内容的认可,当发布者与观察者存在矛盾时,对发布者的点赞会影响观察者的感受。报道人不希望得罪任何一方,所以格外谨慎。


3、很多观察者都是现实生活中身份、地位比较高的社群权威。虽然他们在线上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他们在线下传达的基本人生态度和他们的真实经历都会对朋友圈的发布者和点赞者产生重要影响。社群权威的价值观和现实动态引导着我们的点赞取向。


观察者在场的点赞社交原则

从表面上看,观察者没有参与到网络社交的互动当中。在以朋友圈发布者为中心的同心圆中,第二圈是与发布者互动的点赞者,观察者则处于与发布者无互动的最外圈。


但是,由于熟人社群中观察者的在场性和部分观察者的权威性,发布者和点赞者的个体表达和互动关系都躲不开观察者隐性的监控。朋友圈发布者为单一个体,点赞者通常为多个个体,而观察者则代表了潜在的其他社群成员,象征着最大的外圈。发布者有自由呈现自我的空间,但如果期待社群认可,发布的内容就起码不能违背点赞者的基本价值观,需要在点赞者的认同圈内活动。情感、利益、义务使处于第二层的点赞者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观察者的身份和立场是他们在行动前必然考虑的因素,这就使得他们也无法跳脱出更大社群的价值体系,必须在最外圈的可控范围内活动。 


群体规范是点赞社交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则是人情互惠原则。“赞”就像人情,往来回报的双向互动才可以使其持续运作。观察者的参与使这一原则具有新的特征。首先,点赞不要求即时回报,观察者的身份具有变化性,他们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身份,再次参与点赞人情互动。另外,点赞社交中的人情持续往来基本建立在双方身份、地位相似的基础上,观察者中的社群权威一方面对通过点赞社交积累的社会资本需求不大,可以不主动点赞;另一方面,他们的“高人一等”使得他们可以从低一级的人情互动圈中抽离出来,受赞而不一定要回赞。由于点赞的简易性和成本的低廉性,点赞者对社群权威的单向点赞即使没有人情回报也依然会持续进行。


微信朋友圈作为自我与周围社群的集体展示,发布者和点赞者都可以在群体的规范圈内肆意表现,根据自己不同时刻的心境、境遇选择不同的态度和立场。然而,观察者,特别是社群权威对点赞社交的影响使我们不能将微信点赞简单地理解成为无意识地“手滑”(至少点击两次才能完成微信点赞),或单纯看心情的随机行为。微信点赞是遵照一定社交原则,且多边动态互动的群体性行为,增强了个体的群体属性和社群的凝聚力,推动了个体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社会团结。 


(该文章为作者提供的论文节选)



古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用寓言与雕塑传达智慧,


如今科技正影响和改变这个无法用语言

衡定善恶真伪的世界, 


S-Tech用主题图标致敬人类社会细微的观察者。


希望和所有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者一同, 

持续“探微”科技与人类社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