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坏文字叫“公文体”,你一定得警惕
国内城市规划的同行好友最近问我帮忙,翻译向杂志投稿的摘要。看了他发来的200来字,我坦言相告:你看了太多公文,真得读些好文字进补一下啦!
体制内有种写作叫「领导发言整理稿」,速记稍作编辑便成一篇专业文章发表。这类文字语句通顺,结构清晰,正义凛然,自带领导口气。
经研究生公务员妙笔生花,加盖红色印章,封以专家意见,交给基层学习,神气得很。
然而这种所谓的公文类专业文章,在我看来好多都太糟糕,随手摘一小段。
中层干部每天要看公文,还有各类会议简报。比如上面这篇,是国家发改委某中心主任的一段公文,上周在很多公众大号里流传。
我跟朋友说:你若真想写学术文章,可千万别学这种公文体。有一类业内大咖你学不来,人家抛出一个论点是无须论证的,只要挂上是谁说的就够了。
这种公文往往都是由没有实质意义的语言构成的,跟学术论文不在同一套语系,属于另一个轨道。
总结起来,公文体最容易犯三个毛病:
1. 没有克制力的车轮话
城市开放的包容,使城市成为创新的策源地。城市的开放包容,在一起相互碰撞、互相启发、相互支撑,形成创新的点子和想法并付诸实施,从而产生创新的成果和效应。
“相互碰撞、互相启发、相互支撑”,这种句式在中文里比比皆是, 我们的小学老师讲修辞的时候,会鼓励我们用排比增强气势。
好吧,高考作文用的也是这套标准。
但我现在告诉你:如果排比句里并列的陈词之间没有显著差别,如果排比句的递进逻辑不成立,如果排比句就像鸡屎一样随意在文章中出现,那么这种写法非常令人生厌。
这是我上博士一年级 学术写作课的教训。当时的导师对我的作文批示如下:请在你所有 and 前后两个并列词之间挑选出最适合的那个,把另一个删掉。别让读者替你选择。冗长论调是思考力不足的体现。
按照我导师的标准,上面那段文字修改出来是这样子:
“城市开放包容,才能成为创新的中心。”
看到了吧?就是这么简单。本来75个字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压缩成15个字,讲出来还比原来更清晰。
2. 不好的语言和扭曲的思维
城市各类要素的聚集,产生的不是1+1=2这样的算术结果,而是会产生1+1>2的化学效应,从而使城市成为创新的策源地,成为推动发展的创新驱动力。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的创新中心主要都分布在城市地区的主要原因。
用比喻讲道理,最好不过了。恰当的比喻,让读者通过熟悉的事件去认识陌生事物,蹩脚的比喻,让读者迷失在作者的比喻里,完全不知道 Ta 在说些什么。
我猜作者的本意是想说:城市的聚集效应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更像是复杂的化学效应。作者本想用“算数结果”和“化学效应”这两个词表达一种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作者下意识的用了很差劲的思维惯性,在化学效应前面加上了1+1>2,弄得我想半天这公式跟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
这有点像是那个脑筋急转弯,问“小明的妈妈有仨儿子,大毛二毛和谁?”
你脱口而出“三毛”!
……
……
恭喜你中弹了。
口语化的会议发言难免犯这类毛病,书面文字必须严谨。
这种口语化的惯性用于最多还只是小毛病。更大的问题是这句话本身缺乏实质内容,没有观点:创新到底是哪些要素的聚集?写这篇文章的人对开放包容怎么下定义?如果作者不说清楚,这段话相当于白说。
我用作者的句式换个话题翻译过来就是:
“教室里有群小朋友,不是一个两个小朋友,而真是一大群小朋友!从而让教室成为小朋友游玩的地方,成为推动寓教于乐的驱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小孩的游戏中心也被称为教室的主要原因。”
失去理性的定义,追求“开放包容”不过是句空洞的口号。开放包容是抽象词,必须经定义,才能在每位读者脑里形成一个通用的概念。
比如作者希望对谁开放,对什么包容?开放的对象是外国人、农村移民、创业者、没工作的毕业生,还是蓝翔技校、小工场作坊?
城市要包容什么?是不太干净的街道、群租公寓?还是居民上访、打擦边球的娱乐场所?
城市过分清白干净,难免无趣压抑;海纳百川,又易生争端。
决策者面对这番矛盾,必须有所取舍,方能保证城市生活勃勃生机而又让人感到安心。
理性的写作者要能识别缺乏定义的概念,通过分析,将这些无意义的口号转化为有实质意义的内容。
3. 缺乏辩证的自说自话
城市的人之所以互相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是因为这些城市人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分工可以产生更大的一种效应。
坏中文有个特点就是读来怎么都对,然而实则什么都没说。其原因就在它是一个语言的闭环,而不是逻辑的闭环。
什么是语言的闭环?仿照上面那句话,我来造个句子:
“美人之所以美,是因为她的美貌在他人眼中,产生一种美的体验效应。”
有机整体的意思,本来指的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你都说她是美人了,再说“美能产生美的效应“这种话,不是打脸吗?
作者的贡献在哪?你要不就给出定义说清楚你定义的美是什么,不然的话,你就在美与其他概念之间建立某种关联。二者取其一,你算有贡献。
不怎么样的领导讲话,用这种语言的闭环讲上半个小时,绕来绕去,箭就是不上靶。中间夹杂这个……有些……各位……一堆费词,你还是搞不懂在说什么。我过去总觉得提高个人修养,总有一天能听懂领导讲话,后来,呵呵,我聪明的放弃了。
汉语之美,在于她简洁、深沉、具象。糟糕的公文体,背离好中文的标准,冗长、简陋、空洞。
除了公文体这三类毛病,有些行业用语本身也不美、不够丰富。这类文字读得再多,你也依然不会写。
我们曾在课上做过一个练习:分别从城市规划、诗歌文学和哲学三个领域各找一本书,随手翻到一页把其中的所有动词标出来。
三本书分别是《北京总规》,《木心的诗》,康德《永久和平论》。三页纸找下来,结果如下:
城市规划:通过 确定 利用 按照 延续 呼应 组织 控制 依靠 建立 体现 采用 营造 改善 加强 分析 研究 降低 满足 维护 突出 (这页共450字)
诗歌:依偎 飘下 缀满 覆盖 升焰 走近 拥抱 扶持 等待 早到 (155字)
哲学:存在 看作 行事 摆脱 导致 形成 脱离 终结 (320字)
好的作家理解一件事:用对动词,就能直接走进读者心里。看一个作家有没有灵性,就看Ta 掌握动词的功力。
上班族杂务缠身,阅读时间宝贵。想写出响亮有力的文字,你得建立一个好的审美标准,知道好的书面语言是种什么质感。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能很快判断它是否配得上你的时间,值得阅读。
好中文的样子,你有的是时间慢慢学。可是遇上坏文字,就像遇到坏人,你得能快速分辨,果断离开,免得贻误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