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世纪的都市田园梦

布拉格向北 布拉格向北 2023-02-06

每部作品都是一个故事把画面背后的故事讲给你听


本文总长 2800字

阅读时间 8分钟



一个世纪的时光里,人类对环境的理解究竟走了多远?建造城市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01 生态城市的起源美国加州伯克利


1987年,景观学家Richard Register发表《生态城市伯克利》,这本书标志着现代生态城市的开端。当时美国的电视和报纸都在讨论能源危机,所以这一版生态城市方案的主要目标是让物资尽最大可能的循环利用。


节约-节制是伯克利生态城市健康社区的关键词。在建筑师的倡导下推出一系列城市规划和设计原则,帮助伯克利逐步实现具有高度适应性和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系统功能。然而这样的构想与当时北美中产阶级的主流生活格格不入,于是这场关于节制的革命只在很少数的社区泛起一点水花。


伯克利生态城市还提倡社区自治


伯克利生态城市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


建立意识与行动之间的纽带。伯克利市的很多做法明确指出建设城市的方式应该与人们使用城市空间的方式息息相关。设计师与使用者的互动开拓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向,社区规划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这样然也会影响到设计相关的教学。
激发规划建筑与公共健康两个领域的合作。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怎么才能促使人们改变行为,选择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呢?健康既指的是个人的身心状态,又包括城市系统甚至整个地球的可持续。

以伯克利为代表的很多欧美生态实践以提升生活品为目标,往往通过温和的方式孕育社群和友邻,行动者多来自社区内部的自发组织。

社区街头居民自发组织 推崇本地食材的临时餐座






02 现代西方的第一个生态梦英国田园城市



有一批欧洲十九世纪晚期的文人,在我看来是最早的生态规划师,他们其中一些人提出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规划畅想,目的是要让当时欧洲的工业城市更健康、更清洁、更有生产力。


Howard的田园城市


一幅1913年对未来大都会的想象图已经透露出空间混合的倾向。当然更著名的案子是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和奥姆斯特德的绿道及城市公园,这些作品反映了先锋规划师对城市丰富的想象力。


1913年未来大都会的构想


Olmsted美国波士顿绿岛+纽约中央公园


田园城市和当时的城市有什么区别?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城市和乡村分隔开。Howard坚持用大型绿色空间,也就是绿带Greenway作为控制城市扩张的物理边界。
为什么要在城市周边保留农田?我理解他这样做是不得已。19世纪末的欧洲城市从几百年来富裕阶层的消费场所突然变成大型生产的基地,出现很多前所未见的问题,比如无法处理的工业垃圾、空气污染、卫生健康和极度贫困。由于当时的生态学科尚未成形,人们对生态的认知有限,这些问题无法靠城市自身消化解决(即便到现在也一样)。Howard的规划蓝图中,每个绿道公园都是自给自足的单元,其中包括了工厂、工人住宅和农田。这是一种社区自治的理想化的空间设想。事实证明,这种自治社区的思维对北美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十年代 Register的伯克利生态城市就受田园城市的启发。
如果田园模式这样好,为什么没有真正的建成呢?田园城市模式的缺陷在于它没有直面大城市的城市病,从审美上依然崇尚英式田园;在切入经济和社会问题时,也参考小农经济的解法,与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趋势背道而驰。看看他的追随者们后来建设的城市就知道,基本上是城市大工业生产与乡村家庭小农经济结合的产物。但仔细读过Howard的“账本”便可知,他对这一模式从召集到运营想得特别周全,不是现今规划师考虑的那点范围。

Mill Hatfield Welwyn Hatfield @Google image

2015年欧洲新都市主义竞赛获奖作品


03 空间规划促成区域生态网络法国波尔多市翡翠城


创作者Rod Shahbazi 原籍伊朗德黑兰,如今在澳大利亚悉尼生活和工作。他探索现实条件下的城市设计进程,试图以多学科的方式实现建筑-景观-基础设施过程一体化。
翡翠城(Emerald City)是2013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学院为法国波尔多市策划的“可持续都市化”主题愿景方案。它提出在区域尺度下,景观绿地和建设区各占50%的设想,又被称为50/50+Rocade,集结开发、保护和转型三个目的创造出可以拍出明信片式的景观都市群。在欧洲,通过空间规划提升生态系统的例子并不少见,我认为读懂这个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欧洲后工业时期的生态观。
法国波尔多因红酒得名,说到底它是个历史悠久、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有法国最大的历史艺术保护区(150公顷),波尔多还是欧洲大西洋经济命脉的重要地区。
布利阿克区是波尔多市最热闹的地段,被环路一分为二。规划者试图增加北部的建设用地来保护、强化南部的绿地,最后还要把两者连接起来,让整个地区变为一座大型公园。
深色和绿色部分是布利阿克区,面积7.5平方公里

50/50+Rocade 策划都市景观

建设区和自然景观各占50%


公园资源比较

大型公园在这样一个洪水频发的地区造公园,和很多欧洲空间规划一样,需要考虑区域级别的水系统平衡。这一次,他们把环路内外所有的现状绿地、自然保护用地、城市活跃地区,和未来发展用地都考虑进来了。
比较环路外围的大型公园 
并且还考虑了跨在环路上的交通模式,橙色代表公共交通,翠绿色代表内城路,墨绿色代表区域转换交通。

互不干扰的内外交通



风景行驶在这条环路上,可以略见一格格明信片一样的风景。左侧是都市文化景观,右侧是植被覆盖的大型公园。
都市-自然-景观道路两侧的景观

控制区洪水季节到来时,多余的雨水被汇入预先设置好的集水区。这些地区给整个公园增加了生态价值。公园大部分是自然的。
公园与建设区交界的景观考虑了防洪需求 



密度控制

体量策略是要让波尔多河流两岸尽量有一个完整的都市建设区,再逐渐过渡到环外的自然景观。这样既可以让繁荣的内城继续发挥经济繁荣的效力,又形成河岸混凝土洪水堤坝。




05  我的心得美国加州伯克利
从翡翠城策划案可以看出欧洲人的生态观相当成熟,生态规划不再是守护自然系统为单一的目标,而是集经济、文化、自然保护、交通于一身,注重生境和社会生态的健康。
绿色建筑是城市生态的环节之一,但不是最核心的答案。国家与城市推动绿色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建筑建造对城市生态足迹的影响太大。大家关注的城市环境不能脱离规模来谈。生而为人,追求依山傍水的乌托邦无可厚非,但是拿低密度社区的案例来批评东亚城市,挺不地道的。
绿色科技、智能化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升级……这些年都在试探,把微观的城市生态做好非常重要。

城市需要公园。具体说,是人们可以使用的公园。
从前上班时办公楼边上的文化中心,夏日炎炎敢大中午绕广场走一圈的都是狠角色。设计师花了很多心思在绿色基础设施上,考虑给水净水、暴雨排涝、和旱季存水。欠缺的是它对荫凉和座位的考虑像是为了构图而不是使用。天色渐暗,傍晚的广场最有意思,跳舞溜旱冰抽鞭子摆摊卡拉OK倍儿接地气。

天津文化中心 @PLACE

天津文化中心@德国莱茵之华rhinescheme



我忍不住引用Richard的话作结束语,在对生态城市的看法上我赞同他:
自然的经济学是人类经济的基础,生存和繁荣就像天平的两头。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有好有坏,你得从他们俩当中选择最好的。要记住让自然的经济学当先。




参考文献

Richard Register (2016). World rescure: An economics built on what we build.Rod Shahbazi. http://cargocollective.com/rodshahbazicom/Emerald-CityJulie Sze (2015). Fantasy islands: Chinese dreams and ecological fears in an age of climate crisis.

The 'Vegetal' Cities of Luc Schuiten: A Sustainability Fantasy







以下图片来自CityLab 吕克·舒伊特的

“植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幻想


@CityLab


柏林现代主义住宅遗产马蹄庄园翻转手机+双击=最佳视觉效果


@Plac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