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线展览 | “20”展—— 20个艺术家20年的时代故事



__

关于展览

_
“20”2016.12.20—2017.02.20
复星艺术中心首展
参展艺术家:张鼎,曾梵志,施勇,张恩利,孙逊,耿建翌,丁乙,欧阳春,李山,周铁海,梁绍基,赵洋,胡介鸣,鸟头,余友涵,石青,杨福东,朱加,蒋鹏奕,徐震
作为复星艺术中心开馆后首个面向公众的展览,“20”展集结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强大阵容,以丰富的视角和呈现方式全景展现了20年中国当代艺术历程。展览中,20位艺术家以敏锐的触角探测各个领域的未知,为公众提供一面映射时代发展的镜子,并反思、引领、构建我们今天多重的生活状态。



展览现场




“20”展前言艺术使人更坚定地活下去,并且用它独特的语言记录每一个教训。如今的当代艺术家,拥有自由探索的空间,可以抛诸严格的技术规范和讲话的审美标准于脑偶,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态。他们内心潜在的、巨大的洪流,蕴含着不断突破的力量。


__

视频回顾

__



鸣谢 

展览感谢香格纳画廊特别支持。


__

精选作品

__

18个立方体,2016
张鼎
装置

 

张鼎在《18个立方》中设立了9组共18个立方体装置的阵列,每组由人造水晶制造的货架托盘托起2块镀钛金不锈钢立方体。在香港巴塞尔展览时,艺术家邀请观众使用所提供的黑色人造水晶,或任何自己的随身物品,以任何方式对待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任意刮、擦、划镀层,并允许带走其刮下的碎屑。艺术家在创造中移除个人符号和特权,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之内持续显现群体的姿态。

 

  

十示1996-28,1996
丁乙
绘画

 

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丁乙的绘画就以“十”字以及变体的“X”为主要的视觉符号。他将这无意义的形式符号作为结构和理性的代表,以及反映事物本质的图像表现的代名词,其语境则是中国工业化发展步伐下的城市环境。所有画作均以“十示”连同年份序列命名。



面具系列97第18号,1997

曾梵志
绘画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强化了其艺术语言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集中关注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人类精神的异化、人类精神分裂症的双重人格、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距离。曾梵志以简练明了的笔调描绘了人的虚伪性,夸张了人物的面具表情。在这批画中,尽管人物眼睛睁圆,但无法流露真实的内心,难以抹去隔膜。画家笔下的形象正讽喻了当今社会中普遍的人的精神状态。

 


马,1999
李山
绘画

 

李山的绘画看似生物学家实验前的草图,记录了艺术家思想的痕迹,铺陈了冲突的元素和矛盾的语录。事实上是李山将其生物艺术中“生命等价、生物大同”的概念回注到平面绘画中的体现。画面并置了人类、蝴蝶、马等生命符号,呈现了基因科学生的讯息交换的一种进行状态。

 


你可以飞的更高,2002
施勇
装置

 

录像环境装置《你可以飞的更高》的灵感来源于艺术家对抛物线的想象。他把这种想象引申为两根分别由无数药盒与粉色霓虹灯构成的弧线。而首端吊挂着的迷你显示屏,播放如宠物般觅食与奔跑的一对局部的手以及淡化叠置的“新形象”在飞翔的两组形象。随着音乐的变化由慢至快、由慢镜头至快镜头的交替切换中进行着,呈现出一种如迷药般导致的幻觉景象。

 


自然系列—烛,2003
梁绍基
装置

 

梁绍基将蚕放置在当下的生活用品中,如:塑料杯、枯枝、碎瓷、电话机等让它们在其上生存、吐丝、不断将之覆盖、堆积。最后仿佛乾坤冰封,万物“速冻”了。原来熟悉的世界渐渐消失了,一片寂静。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始源亲近之处”。而梁绍基将其“诗”字改为“丝” 字(蚕丝中含有大量构成生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氨基酸)。丝是一种“还乡”,丝是一种“乡疗”,“静疗”,“雪疗”。



过度—瓶子5,2008
耿建翌
摄影

 

2008年,耿建翌在他的工作室开始了“过度”系列的创作,作品仍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通过以感光技术实验制作的黑白单色照片来继续续写其对于个人身份的问题关注。在耿建翌的艺术实践中,其作品一直延续着他对当今艺术、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自身的思考和研究,在改变观众视觉习惯的同时也唤起观众对于人类处境的思考。

 


床3,2008
张恩利
绘画

 

张恩利从生活的日常出发来呈现世界,对于一个水筒、一个柜橱与一个人的行为所倾注的关心与热情是一样的。所有的呈现对于他来说,既是再现,也是表现。张恩利笔下极为日常的床,似乎是空间中唯一的主角。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而承载人类这种状态的物件——床,已成为每一个人极为日常和私人化的一件家具(家当),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



完美的体积,2009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装置

 

徐震作品《完美的体积》充满了偏见与象征性因素,它从中东政治漫画,以及阿拉伯文化艺术中提炼素材,制造并迎合了一种西方世界对中东当代艺术的普遍预想和期待。同时它也调侃了整个当代艺术的生产。此外,新兴经济体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异国情调的渴望,激励了没顶对艺术殖民主义的反抗和挑衅,以一种文化偏见的视角,制造了一种观看与认知层面上的不协调。这套作品还揭示了一个悖论:我们无法看见自己的眼睛,只能从他人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眼睛。



一分钟的一百年,2014
胡介鸣
装置

 

屏幕上显示的影像素材来自于国际艺术史料。这些现、当代的杰作是过去一个世纪中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影像没有忠实呈现历史或要诉诸过去以改变当下的企图,只是将熟悉的经典图像放到时间的平面上进行任意的改变,来测试在一分钟内自由组合过去一百年中视觉记忆的可能性。那种随机式的交叉和遭遇带来的超乎寻常的现象,这是作品的生发和演绎的动机和理由之一。



鸟头2005,2005
鸟头
摄影

 

鸟头用照片记录了一个正在消失的城市景观,也摄下了属于他们的生活的事物。在照片里,除了源于自身经验的感情冲动,还能够看到一种为了记录世界而进行的注视。鸟头的艺术并不设定完美唯一的终极效果,他们更多是在照片的大量呈现中表达自己的态度,相机成了他们感官的延伸,照片也成为他们精神的域场。



一切东西都烟飞云散了,2011
石青
装置


逝者如斯,1998
余友涵
绘画


旷野火堆,2012
欧阳春
绘画

 


酒神之歌,2015
赵洋
绘画

 


义务no.1,2015
蒋鹏奕
摄影

 

 

 8月的二分之一,2011
杨福东
影像装置

 

《八月的二分之一》是杨福东强调来自建筑和影像空间的尝试,作品试图打破影像的局限,杨福东将《竹林七贤》系列投射于建筑物或是模型之上,获得剧场感受的同时,翻拍这些场景,影像中的场景和这些立体的场景构成了建筑内部之感,影像的再纪录则还原了这一现场。 



__

展览花絮

__


展览开幕仪式现场


云沙龙:从“20”展聊当代艺术那些好玩事儿


“20”展览道旗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复星艺术中心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