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艺术中心亚历克斯·卡茨大展火热进行中!
治愈系的色彩带给人们抚慰人心的力量!
热爱艺术的观众们都纷纷来打卡此次展览,
并分享了他们的看展心得。
大家对展览的热情与青睐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分享自己的观展体验!
精选评论点赞人数最多的观众,
将获得复星艺术中心会员卡一张!
我个人对卡茨是非常有好感的,不同于其他的绘画种类,我们是很难将他定义于他属于哪个画派的,或者说,卡茨自己就是一个画派,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与其说是绘画,在我的印象中,他更像是一种符号,处在整个展厅之中会让人有一种置身于第三世界的异样感,二楼的展厅尤为如此,悬挂立体拼贴会让观展人有一种置身于画中的错觉。在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的艺术家都在探索如何像孩童一样画画,卡茨是我认为做的很好的一个,每一幅画作都带走童时的天真,这无关于技法,而是最纯粹的信手平图,直观的画出内心所反映的真实形象,他的画是写实的,但写的是他内心中的实,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影像。不论是肖像还是风景,他的画都是最直白的倒映着他的内心的直观映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心世界,它受现实的影响,却又脱离了现实,这便是每张画作的诞生诱因,心境的不同造就了画面的差异,无关现实,牵制于心。老爷子已93岁高龄,说到身处这样一个每分钟都在变化的时代,当下的瞬间却能够给予他一种强烈的存在感,他一直在努力捕捉这种瞬间的直觉,虽然评论他做画快,但每一幅成画的小稿都需要很久去酝酿,只有直觉清晰了,画作也就诞生了。看得出复星艺术中心很用心在筹备此次展览,也许疫情原因很多画作未能展出,也很遗憾没有机会与艺术家本人互动。但整场展览勾勒出了Alex Katz的轮廓气质,就如他的画作般,简约却不简单。三楼的两部纪录片挺好,一个是在法国LV基金会的交流,偏学术。另一个则是访谈,偏生活。视频拉近了观览者与大师的距离,一探画作背后更为广袤的精神世界。看完展览坐在二楼外廊,口红表皮确实吸睛,楼下市集也让展览更有了份烟火气,听着乐队唱着《Mojito》,想起王小波的文字:“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离开时又去看了看“Reality is now”,向这位九十多岁,依旧每一天每一天认真对待当下,勤奋努力工作的可爱老人致敬!Katz对年轻艺术家的建议很诚恳,他说如果你要走绘画这条路,你至少要每周画6天,每天6小时,6年后,你可以说这是不是你想走的那条路。666理论相当厉害,与广大艺术工作者们共勉。一条合适的观展引导路线让观众可以更加亲近艺术家的作品,复星的观展路线从不失望,此次亚历克斯·卡茨展览的现场同样让人欢喜。从本次展览展出的艺术家作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影像、油画、装置等内容,其中让人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从二楼大厅一进门处便可以看到超大装置,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再现其绘画中的场景模拟,Face to Face。将绘画中的人像拼贴手法再次呈现在雕塑装置中,是可移动性的,可变化性的内容。其次,在装置作品的周边的墙面也是亚历克斯·卡茨的绘画作品,两两相对的人像表现内容和装置相呼应。在走到窗户一侧时,这边提供了艺术家画册和影像记录给观众一个更加亲近的方式了解作者的创作历程,并可以坐下休息一会儿。电梯可以直通三楼了解到艺术家近期创作的绘画内容。大明快的色调,让眼前十分一亮,可移动的视角跟随墙上自动翻页的作品集影像,让我们也观看到十分珍贵的现场暂时未展出的作品。在中间的柜子中也有许多艺术家,珍贵文本创作资料,以及墙上的小品创作也十分精美。可以说,透过亚历克斯·卡茨展览现场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是快乐的色彩,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他的作品透过对颜色、画面、故事以及绘画技巧上的表达都十分让人愉快,正如他所说,“What’s in front of me is what’s most interesting”,在他面前的才是最有趣的。这是继Tiffany展览之后第二次来复星艺术中心,这栋现代漂亮的建筑外墙由犹如竖琴又似口红的装置围绕而成,并且定时定点转动,随着夜幕的降临更加流光溢彩。复星艺术中心的展览定位一如之前的草间弥生、Tiffany品牌展等,贴合上海高度国际化,以及时尚与艺术青年众多的特点,带来美国艺术家Alex Katz的组品展,由人物绘画、风景绘画、剪贴画与雕塑四部分组成。其风格鲜明、高辨识度、用色大胆,令人过目难忘。他的色彩与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卫霍克尼的大水花与肖像画,都是用饱和度低的色彩绘制人像,用简单的场景给人带来一种平静与治愈感,但又不乏故事性,让观众对于画面上的人物关系产生一定的好奇。结合导览与视频,观看Alex Katz的作画过程,对于他“大头照”式、”广告招贴画“式的肖像画能更加理解,他的爱人、朋友都是他经常作画的对象,这点也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毕加索。由爱而画,由画而更爱,Alex Katz将他的爱人Ada用艺术的方式永远地记录了下来。由于疫情的关系,大师有部分作品没能抵达,只能通过影像和照片的方式与观众见面;复星艺术中心的四层天台非常有名,能够毫无遮挡地拍摄到陆家嘴群楼的美景,这天因为被包场而没法进去拍摄,实属有些遗憾。希望复星艺术中心越办越好,将更多国际上一流的展品带到上海观众面前。疫情肆虐了半年之久了,在生死面前更容易发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真正热爱的。亚力克斯卡茨的画作简约温柔,没有多余的细节,没有多余的笔触。背景大多是黑色的,直接突出了主题人物,人物又被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最有特点,最打动作者的瞬间。卡茨常常会记录下跑步途中看到的美景,留下的不是拍照一样的细节,而是那一印象最深、最直观的美。删繁就简,表现当下的感觉,抓住当下的美丽。今天看展最深的体会就是治愈和狗粮,卡茨的用色温暖柔和,艾达的身影充满爱意。可惜了许多作品没有到现场,复星艺术中心准备的文字材料弥补了些许遗憾,也让观众从画作以外了解卡茨的性格和品味,也反应了他创作风格的蛛丝马迹。也许有人会觉得作品寡淡,但这寡淡绝不无味。细看作品,所有笔画一气呵成,充满感情,怎会无味,是把感情倾泻在每一笔,我觉得他并不是简单的高产,而是眼前有太多美的画面来不及记录。
上二楼,展厅入口是一面灰色背景墙,左边是亚历克斯·卡茨的自画像,黑底黄皮肤黑墨镜水绿衬衫,年轻时尚,只有脖颈的几处阴影线条袒露着年龄。右边投射的是卡茨的访谈视频,面部和脖颈的肌肉随着他说话的开合拉出松垮而有力的线条,正是93岁老人的面貌。他说他的作品在中国很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除了绘画主题本身简单,绘画手法与中国书法相似,所有笔触都一气呵成,精确而协调。在卡茨的访谈中,可以频繁听到一个词“感知”:“我所谓的'真人大小'不是由测量决定的,而是由感知决定的”,“我的画来自于我眼前的流行文化,如帽子和太阳镜”,“将画放在金属框架上,就消解了作品的物质性,而绘画和金属便组成了一个整体”“雕塑的宗旨是体积和质量,这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意思。我认为光和运动更有趣”。带着对“感知”的懵懂觉知进入内展厅,正中央林立着一张张脸庞,支撑在不同角度的U形方铝架上,平涂的明亮色彩让人忍不住怀疑这剪贴画不是铝板,是泡沫。一列一列的观众进来,跟着导览观看墙壁上的人物油画,框在U形架中,隔在这些超真人大小的人像对面,好像在遥远的尽头。墙壁上的油画人像有单人、双人、三人或单人多角度并置,只有单一底色,没有背景,没有动作,没有具体表情,可以看到某个方向的光投到人物的脸颊上、额头上或耳后根下,可以看到看到人物细腻的五官,但看不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楼展厅唯一一幅非人物画像在入口墙背面,是一幅《桦树和松树》,明亮但不耀眼的黄底,两棵树一前一后,桦树枝干立于眼前看不到树梢,鲜明的书法笔触落而成叶。随手而下的枝干,在一丝丝交叠的墨色纹理中,干净流畅,没有枝条,却能看到树叶悬挂其下的重量,每一片叶子随时都会舞动在某个方向。一条横向的笔画拉出远处的土地,生长着一棵松树,向外伸展枝叶,如托着云朵,就要飞腾向上。出来后乘电梯到三楼,沿着多面转折的墙体行走,未因墙体交汇而觉逼狭。进门右手边一幅画算是整个展厅最小的一幅,约1.5米长1米宽,标题是《草》,整个画面只有成片的墨绿和黄绿交相叠印,没有草的形状,听到旁边的观众问:“画的是细胞吗?”我忍不住对着自己的口罩说:“是光。”卡茨的草没有线条,只有风的方向,只有漏下来的阳光,让我想起2016年的夏天,我独坐在校园的石阶上,被连缀成片的雯心草吸引,粉色小花星星点点,摇曳在微浮的浪中,阳光钻出树缝,跳跃在嫩绿的叶上。再往里一层背对观众的一面,也有一幅“草”,是展出的画中最大的一幅,约4米长2米宽,标题是《田野》,与上一幅不同,这一幅只有稀疏的线条,若有若无的笔触,泛着光的微黄。立于画前,仿佛已然身处秋天的田野中,阳光满溢,秋草轻盈,漾漾而动。三楼展厅里面对着入口的角落有一个影像室,分别播放了他的创作过程视频,与被他画过的模特的访谈,和一次活动现场的访谈。当被主持人问到“你是为自己而画还是为别人而画?”,他说:“你自内而外地画,但你仍然是为别人而画(you pain from inside, but you still pain for people)”。主持人看起来对这个回答不是很感兴趣,没有继续探讨。卡茨说话还一度让主持人冷场,但他没有继续缓解这种氛围。他说诗人和画家喜欢他的画,但那些机构和收藏家不喜欢,他们太过时了。在这个个人感觉不值一提唯数据和分析为王的时代,他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外表更神秘”,“跟着你的直觉判断你喜欢的你不喜欢的”,“随着自己的直觉去画,不要让自己觉得厌倦,这是画家的杀手锏”。听到这些话,让人心生安慰,跟着自己的感觉不一定就是狭隘,而是珍视发自内心的欢喜。里面另一侧角落是资料室,资料柜里展示了卡茨的作品集,入口处的两面墙循环播放着卡茨画册上的画,对一个只有三十余幅作品的展览说,为画家还未展出的丰富作品提供了更多想象和期盼。重新回到二楼展厅,到了下午六点只有寥寥几人。中央的剪贴人像与墙上的人像远近呼应,高低错落,这些独立人像被这个空间集结成共同活动的群体。穿梭其中,看到两人对视,看见背影,看见侧面的发梢,好像自己也参与了他们的活动,由远及近走过他们。观众进入视野,或交头接耳,或驻足,或行走,与这些人物一同组成空间的一部分。当你注意到人物交叠的瞬间,似乎空间静止,等你回过神来,又立即流向下一个瞬间。有幸再次参加看展团的活动,复星艺术中心是一个非常棒的展览地,靠近黄浦江,今天进去发现开放了二楼阳台,风景很好,之前复星也举办过Tiffany,浪凡等诸多奢侈品牌的展览,这次展出的作品较多,占用了2层楼,其中包含画作,访谈影像,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创作影像,一幅画从零到有的创作过程被记录下来并且展出,可以让人静静地观摩画作的全过程,非常棒的体验。这次展出的是卡茨的油画,一位非常有才华且高龄创作的艺术家。卡茨的油画算是很有特色的,几乎一眼可以认出他的画作。而他大部分的主题也非常鲜明,画的都是他的妻子艾达,让人津津乐道,所以感觉他的画作,虽然都是寥寥几笔,“所有的笔触都是一气呵成的”,但是画作充满了细腻感,而其鲜明的色彩也让人感觉到他的画作充满着活力。今天看到关于他的访谈,里面有一段说道,最难的是如何脱离波普艺术的框架,寻找自己的特色。所以你可以从卡茨的作品中看到波普抽象的影子,但是又特别的实在,带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最后借用他的一句话,在我面前的才是最有趣的,祝大家都可以发现生活中有趣的艺术。他以画作的形式将妻子的图像超越时空留存至今,果然是名不虚传的爱妻狂魔。一生中几乎都在画他的妻子,可见他对妻子浓厚且真诚的爱意,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蕴。通过画作,可以如他所希望的让观者能够暂时通过他的眼睛来看世界,更是换一种角度看待日常事物。正所谓“令人着迷的“生活感”,并不是充盈在为人熟知的名声山川,而是在那些细碎、平凡而又迷人的“片段”。”他的画作以电影、时尚、广告牌的启发为灵感源泉采用大胆的剪裁崇尚瞬时性。绘画手法跟中国书法有相通性严谨且协调,很多画来自于他眼前所流行的文化,比如帽子和太阳镜。所画的妻子、朋友、日常风景更是将这这一观点体现的淋漓尽致。仿佛在告诉人们如果你想要了解“我”,就去看“我”的画作。他们就是我的自传。观展亚历克斯.卡茨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静物,都被他的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所吸引,他对光线和人物细致入微情绪的处理捕捉让人沉思,能感觉到他的创作都是在折射他的个人生活和信仰,正如他所言这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相教于夸张的姿态,他更愿意在人的微妙情绪中寻找出更多的细节。他与抽象表现主义之间有着共通之处,亚历克斯.卡茨在画作中表现出对自由的传达,也侧面烘托了部分欧美文化生活理念。他用极其敏锐的视角来审视和描绘日常生活中的深情与光影,可见他无疑是以平和的心态和坦诚的态度来传达出自己对绘画的态度。“画画一定要努力捕捉最神秘的东西,而最神秘的就是外表”~亚历克斯.卡茨。从画作《Black dress》可以看出他这一观点,在此作品中描绘妻子Ada着装不同姿态的小黑裙,简约的线条与平涂画法与色彩的结合更是恰到好处的描绘出了对妻子的爱意。从现有作品来看亚历克斯.卡茨,他的画作可见有极高的可读性。似多彩而醒目地反应着题材和内心。例如他所画的妻子、 朋友 、风景。可以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看他的画作,仿佛有旅途中获得了意外之喜的愉悦感。亚历克斯.卡茨总是对此刻新鲜的东西有着不可思议的感知,而这种感觉在他六十多年的创作中从未离去,“what’s in front of me is what’s most interesting”即正如他所言:“Reality is Now”。可见他忠实于自己的知觉,并且创作于此。整个布展模式明朗吸睛,个人特质很鲜明,展品大多是绘画剪裁作品,这种剪裁的手法,无形之中将现代时尚主义与他个人生活无缝链接相互融合,给人不同的视角感受,看完整个展览,整个人的心灵是宁静平和的。可以醒目的体会到他画作所要表现的主题。简洁却不失深度、明朗却不失趣味、平仄却不失立体、平淡却不失爱意。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93高龄依旧坚持创作,Be himself 难能可贵。亚历克斯·卡茨画笔线条简约、色彩鲜明、涂鸦式的平涂手法,通过自然的光,眼睛的捕捉及记录,通过一幅幅作品直观表现作者的想法,给予观者最直接的映像,赋予了作品自由独立的个性。卡茨的自己的与他妻子的肖像画是充满自信与温柔的,线条的流畅与柔软,让自画像在大的世界里变得“小”大大小小的世界里相辅相成。当下的我看到是这样的绘画作品。受文化、摄影、其他艺术的影响会让每个观看的人在当下有不一样的心境,不同人不同的感想,卡茨让作品在拥有爱的环境下,作品周遭都是美好的,拥有爱,让它变得更美好。
卡茨是一位“好奇且不安分”的艺术家,舞者作品,打破对他固有印象,不在是鲜明的色彩,大面积的涂鸦。运用铝创造出充满隐性的柔美,通过眼睛看到的表相就是最直观的样子,它是开心、伤心、惊喜、惶恐的模样都源于你当下是什么心境。卡茨的自律性让我深受触动,93岁的他依旧保持高产的作品,精神与力量的相互辅助,让他对自己作品有更好的诠释,一幅幅大型作品面前他通过前期大量准备工作让创作能够在一定时间高质量的创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别喜欢他这句:What’s in front of me is what’s most interesting.在我面前才是最有趣的。当下的我们面对事物千千万,什么的事情什么样的样子取决于自己,生活“无聊的样子”可以由自己变化让它变得有趣,什么时候有趣,什么事有趣,你说了算。
这次看展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亚历克斯·卡茨的采访和创作过程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把他从高高的艺术家神坛拉到我们身边变成我们的老朋友,他和无数的我们一样 为自己喜爱的东西一直在努力。 从画作的笔触到表现形式 这位老朋友在前进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有了新发现也会觉得狂喜,有了新题材也会狂喜,这像极了平常的我们……我非常喜欢他在创作时的状态整个人认真而饱满而又平和……采访中他似乎有些木讷,但是谈起艺术和作品,他又好似进入了自己的世界,能侃侃而谈 ……中国有句话叫大道至简,相比于抽象派的曲高和寡,具象派的乱花渐入迷人眼 ,我想他的画作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让人惊喜。当然他创作时行云流水如中国书画般的下笔, 让人心中直呼痛快……简单、直接,把自己当下最真实的感受倾诉在作品里,少了一些拧巴,多了些真实,也许瞬间就是永恒……当我第一次看到亚历克斯·卡茨的作品,我就在想,他也很喜欢画人物,但是同时心底又产生疑惑,他是如何保持这样的一种绘画语言?直到观看了他的展览,原来在他年轻时,当时的艺术家都在追赶潮流,而亚历克斯·卡茨对那些商业所需要的各种绘画语言没有投之热情。我想这是不容易的,艺术家是需要吃饭生存的,也许有些艺术家并非愿意追赶潮流,也许追赶潮流对他们来说也是痛苦的事。但卡茨的坚持让他成为如今辨识度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当展览开幕,不同职业、年龄的人们相聚于复星艺术中心,这里是黄浦江沿岸一座靓丽的建筑,面朝黄浦江,对面是浦东陆家嘴,比起对面金融圈的味道,这里更有时尚和艺术的味道。亚历克斯·卡茨的展览坐落在这里简直再合适不过。画作以人物为主,有的时尚光鲜,有的平静优雅。给人一种舒适感,人们驻足观看以及拍照,这大概就是对艺术家以及他作品的肯定。而三楼的影像则有这样一段卡茨的自白:我感到很尴尬,因为,我很清楚,我的画在他们的眼中确实很糟糕,但我还是继续我的创作,于是这些画作在最初是被视作冷酷无情的。现在,人们倒说这些画是有感情的了。我想说,一切都是发生变化的。这样一小段对白,见证了当今观众看不见的否定。所以,我认为不仅仅是绘画,包括文学、音乐和电影,从事这些领域的创作者,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重要的是,有没有停止创作,创作这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坦白说,创作需要资本以及你的热情。当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废稿后,你有可能会变得非常没有自信,而后陷入纠结中,但是好的艺术家不会那么纠结的。最后影像中还有一段让我觉得深刻,非常有意思:在路易威登的基金会举办的一场展览的对谈环节,一位男士向卡茨提问:我画不出脑海里想要的结果,可该怎么办?亚历克斯·卡茨回答:在我早期所做的实验性创作中,我曾销毁了上千张作品 我想我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嗯哼?
卡茨的肖像画中,可以看出他从电影与照相艺术中视觉语言的借鉴,《艾萨科3》(Isaac3)将人物肖像进行裁切,并将不同角度的肖像画进行拼贴,特写式构图加上大尺幅的作品,将绘画主体人物的细节放大, 彰显人物出的神情动态,给人以电影特写镜头一般的画面感和动感,让观者更易从无声的绘画艺术中引发共鸣。以风景为主题的绘画系列中,体现出明显的印象主义风格。描绘的风景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为永恒,善于捕捉事物色彩与光影的交互关系,而非事物的固有色彩和具象轮廓,但他的作品并没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但它同样爆发自己的力量———细腻、 温和、 宁静, 引 人不断去思考、 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展品以晚期作品为主,数量也很有限,这也是复星艺术中心草间弥生和亚历克斯个展所共有的特点,有限的作品很难把握艺术家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复星艺术中心的亚历克斯卡茨展可能是国内目前最大的该艺术家的专题展。现年93岁卡茨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画闻名于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在抽象艺术和反传统盛行的时代,他仍然追寻着自己的美学风格和创作手法,简约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大面积的涂抹,给人以广告电影以及平面设计的观感的同时,去除了图像的景深和叙事诗,影响了当时的波普艺术。卡茨的作品有许多以其周围的人比如其妻子为原型,使用了湿上湿二次快速涂抹的画法,使画面的色彩质感特别顺滑,虽然艺术家本人由于疫情没有来到现场,通过现场的影像,我们依然能观摩到他创作时的方法。艺术是一剂良药,特别是是2020年的情况,几十年不曾出现的疫情让全世界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卡茨的展览是一种治愈,艺术所拥有的抚慰人心的力量就在此吧,暂停需要重启,我们的希望与勇气,会一直存在。复星艺术中心举办的亚里克斯·卡茨展览,在疫情及梅雨季为我带来了一场放松舒缓开展之旅。开场导览讲解并没有让我与作品产生太大共鸣,当我重新驻足作品面前时,他的画作让我思绪万千。大面积的平涂色块,极致简约,单色块背景,明艳的色彩对比,从平面画到立体画。在流动看展过程中,我好像捕捉到艺术家停留的瞬间。如艺术家访谈中所说: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现在,只有他画中所呈现的那一刻。他的肖像画描绘的多是家人朋友,对我而言,感知艺术作品中呈现的情绪,比画中人物是谁更重要。在观看视频路易斯威登的访谈中,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分享,非常值得我借鉴学习,专注与享受创作过程的每一刻。影音室的安排对我来说有点不合理,个人创作纪录片的房间背景声音过大,干扰到我观看艺术家的个人访谈。听导览工作人员说,疫情影响有些作品未能按时展出,遗憾是有的,希望以后有机会看到亚里克斯·卡茨更多作品。
在我第一次看见卡茨的宣传画时,就发现这位艺术家的画作与众不同,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在复星艺术中心举办的关于他作品的展览。昨天下午我来到会场观看他的作品,他的画作给人一种平面漫画的感觉,有点像DC漫画的画风,同时,还会把他的作品与广告设计海报的人物封面联想到一起,我想这也许是他作品最独特之处。在观看完这次会展所展出的作品之后,我进入到视频屋,观看这位艺术家是如何创作的他的画作的,他对画作色彩的把握十分精确,在手法方面,采用湿对湿的手法进行创作,整个画作给人一种很丝滑的感觉;另外,在取景方面,他把每个值得记忆的瞬间记录在脑海里,然后,重新勾勒,进行创作。最后,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93岁如此高龄的年纪,依然保持每天跑步5公里,以及花费大量时间创作,而且产量依然很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去学习的。 上海看展团:大洁
先是听闻其人爱妻之说,后才觉知其人画派无。
在会跳舞的艺术馆中,一进展厅就能看到卡茨因疫情不能到现场录制的视频,看了两遍,很赞。在导游的引导下观看卡茨湿盖湿的画法,以及综合材料的最初新的尝试,油画到撕贴到木板到铁板画……“what's in front of me is what's most interesting” 这句话大概是卡茨所有作品的注脚。这个创作理念用两个字囊括:简约,给我们带来的却是简约而不简单了,看着很轻很平的画面,却形成了一种独具特有的风格。
“你们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论失败与否。”这是访谈中卡茨说的一段话,引起了共鸣,在当下的我困惑,以及应该怎么去做才是对的,周遭的声音很多,大多数都是在告诉我失败的后果,听了他这句话,还是要坚持。谁知道呢,就算失败,也是自己选择的。
卡茨带黄色色调的画大脸的灵感,就来自于电视机中的人物特写。“无论广告牌上的脸印多大,人们依旧认为这是life-size,可见life-size不是测量出来的数据,而是人们的即时感知”。
在他之前有很多人画过人脸,只有他对life-size有了这般突破性的思考——表面的,瞬时的,感性的,粗粝的,精准的……
展览现场,看展团成员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