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再世包拯的一代廉吏,就是咱河北老乡
秦腔《白玉钿》形象地刻画了这样一位钦差大臣: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惩治各类贪官污吏;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杜绝种种的请托贿赂。他就是一代廉吏苏天爵。
苏天爵(1294-1352年),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为官34年,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始终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因其卓尔不群的品德学识和恪守其职的敬业作风,有“元代包公”“苏青天”等美誉。
幼秉庭训 勤学诗书
公元1294年,苏天爵出生于真定新城铺村的一个书香之家,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新城铺村。今天的新城铺村有三千多户,常住人口一万多人,是当地最大的自然村落。虽然在籍的这三千多户中,没有一家是姓苏的了,但是村民们对于苏天爵的记忆和纪念却依然代代流传。村中心最大的广场被命名为苏天爵文化广场。广场边上伫立着有关苏天爵以及苏氏一门介绍的展牌。苏氏一门“尚气节,喜施与,尤谨孝养”,孝老爱幼、亲善和睦的淳朴家风也在这里代代相传。
苏天爵的曾祖父苏诚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在乡人还没有“知学者”的情况下就“独能教其子,为乡人先”。苏天爵祖父苏荣祖,自幼喜爱读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学。他不但学识广博,而且品德高尚,“为上孝悌,为友忠信,为民广济,为学渊博,知礼懂义”,做事情都以孝悌忠信为本,跟朋友约见,无论风雨寒暑都不迟到。不仅如此,苏荣祖对膝下独子苏志道(苏天爵的父亲)的教育和要求更是严格而毫不娇惯。
苏天爵的父亲苏志道,以吏起家,官至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志道同样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对儿子的成长寄予厚望。苏天爵出生后,他几经揣摩,给儿子起名天爵,字伯修。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为此,苏志道为苏天爵广聘名师,对他悉心教育培养。苏家的滋溪书堂藏书本已十分丰富,但苏志道仍先后购书万余卷,以充实书堂。
在祖父辈的言传身教下,苏天爵自幼淳朴笃敬,勤读诗书。在家里,苏天爵是闻名十里八乡的大孝子,对父母恭敬孝顺,嘘寒问暖,病时请医熬药,精心侍奉;在学堂,对私塾先生安熙(字默庵)视如生父,谨遵“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听从老师的教导。
修身立品而后为学有道。苏天爵五岁开蒙,六岁开笔学做诗文。到了七八岁,其爱好更加广泛,读起书来爱不释手,有时竟废寝忘食。在良好家风家教的熏陶下,苏天爵凭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厚积薄发,在国子学生公试中独占鳌头,被朝廷授“大都路蓟州判官”,时年24 岁。自此,开始了他一生长达34年的仕宦生涯。
△苏天爵文化广场
子承父志 清廉门风
苏天爵的为官操行深受其父苏志道的影响。苏志道舍己为国、孜孜不倦的为官品格为苏天爵树立了榜样和模范,后人评价:“苏氏两代,清廉门风。子继父德,一脉相承。”
苏志道一生为官清廉奉公,勤勤恳恳。元延祐三年 (1316年)冬,岭北行省和林地区遭遇罕见的雪灾,百姓生活困顿。情势危急,朝廷选派官吏至和林赈灾,但慑于和林地区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恶劣的自然灾害,诸多官吏皆畏葸不前。苏志道则欣然请命,马不停蹄启程前往。由于措施扎实得法,物资调度有力,和林百姓安全度过了这场罕见的自然灾害,苏志道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但当其完成使命归京后不到一个月,终因积劳成疾而猝然离世。
《走进古城正定》作者 李荣新:
苏天爵深受父亲影响,“忧百姓所忧,乐百姓所乐”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心田。
苏天爵最初充任判官、照磨这些基层职务,但他不管职位高低,始终忠于职守、不辱使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元至顺二年(1331年),苏天爵被拔擢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至顺三年,他到湖北道(管辖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地区)巡查复核囚犯的审录情况,着重审视察验讼案公正与否。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他不畏路途险恶和天气酷热,夜以继日,行程数千里,复审狱囚数百人。在这数百案件中,有的人无罪而定为有罪,有的则是有罪通过行贿而得免。为此,他以事实为依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一一纠正,“重置于理”。
《走进古城正定》作者 李荣新:
元至正五年(1345年),苏天爵被任命为京畿奉使宣抚。到任后,他做了大量安民利民的好事善事,《元史》 记载其“究民所疾苦,察吏之奸贪,其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其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由于苏天爵敢动真碰硬,为民务实,一时朝野轰动,被誉为再世包拯。后来不论在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还是两浙都转运使任上,他也为民办了许多好事,诗人胡助盛赞他是“悦吾民”的好官。
△苏天爵故里·古城正定
家风传世 启迪后人
苏天爵家后院的滋溪书堂是其祖父苏荣祖、父亲苏志道以及苏天爵苦读诗书的地方。史料记载,苏荣祖“家藏书数百卷,手录校书不倦,藏书之屋名滋溪书堂”。苏天爵撰写的著作《滋溪文稿》也正得名于此。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走进古城正定》作者 李荣新: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走进古城正定》作者 李荣新:
教化篇
在《滋溪文稿》中,苏天爵指出对人的教育培养很重要。“盖木之生也,非雨露长育不足致其材。”意思是说,树木没有雨露滋润就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没有教育引导就很难成长成才。而教育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借助标准、法则的力量,用规矩去引导人。
修德篇
苏天爵对于品德修养有着很高的要求,说“君子立身莫重于保守名节”,居乡之时就要行“孝悌信义”,读圣贤文章,培养自己的良好德行,将来出仕为官才可能经世致用。
为官篇
至于为官,苏天爵认为要“视民如伤”,把百姓当做有伤病的人一样来关怀,尽心尽力为百姓服务,努力报效国家。他还认为 “夙夜在公,亦既乐只”,也就是说,从早到晚地勤于公务,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为官必须清廉,“以廉律身”,用廉洁约束自己、管好下属。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人去政声在,清风留人间。如今,《滋溪文稿》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苏天爵的为官事迹也被广为传颂。一身正气的“元代包公”形象并未远去,仍然在给予着我们力量和启迪。
扫 描 下 方 二 维 码 下 载 “ 智 慧 峰 峰 ”
正在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