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传来大消息!一剑封喉!楼市会变天吗?

荣茂资本 李荣茂 2020-09-25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未来看今日,当属转折年。


当下,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唯有"稳定"是一切之基础。


尤其是房地产。


会变天吗?



8月16日,郭树清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文章,强调:



"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三大攻坚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可以说,这是开启了新一轮房地产调控的征程!


重大风险,指的是系统性风险。


各行各业中,第一个需要防范的是房地产。


8月20日,央行联合住建部与多家房地产公司面谈,重点关注房企的融资"三条红线",从金融端为房企降杠杆,防止资金从供给端流入房地产。


信息很明确:


未知的变量越多,越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控制好资金流向,控制地王。


这一切都说明一个根本目标:


房地产,不能大涨,也不能大跌,稳中向上!


我们都知道,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不可乱动。


稳定,压倒一切。


面对全球货币的放水,中国经济必然受到影响。


造成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主要有3个:


1、持续的经济增长;


2、通货膨胀;


3、城市化政策。


目前看,货币超发所带来的通货膨胀会对接下来的房价走势造成一定的助推影响。


如果不进行一定的调控,很有可能重现2016年的暴涨行情。


最终会全面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压缩民众的消费能力。


甚至可能造成系统化的金融风险。


从全球规模看,房价上涨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便是一些经济困难的国家也不例外,比如俄罗斯。



个别的下跌是长期上涨趋势中的一个调控阶段。


因此,在没有找到新的产业来替代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前,必须要先稳定再发展。



"来了就是深圳人!"


在"715"楼市调控发布一个半月后,深圳释放了一个房地产调控信号。


可以说是一剑封喉!


深圳楼市将学习"新加坡模式"



近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表示:新加坡是深圳的学习榜样,未来深圳市60%市民将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也就是说,房东变成政府了。


众所周知,中国房地产长期借鉴的模式只有两个:


一个是香港模式;


一个是新加坡模式。


同为亚洲四小龙,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房地产模式。


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搞卖楼花,批租制,预售制,住宅用地供应被限制,实行公摊面积。


90年代,内地引入了这种模式。


而新加坡坚持"居者有其屋"、"有恒产者有恒心"。


坚持"公共为主,私有为辅"。


在香港模式下,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还伴随着土地财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房价拉动地价,位置决定了房价。


土地财政的实质,是地方政府、开发商、买房人、银行之间的共同关系。


到2018年底,香港的自有住房率为49.2%,新加坡则高达91%。


2019年,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是13.3平方米,新加坡是30平方米。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两种模式的差距显而易见。


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当然,影响这个结果的还有其他一些条件因素,但作用甚微。


时至今日,香港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适用于不同城市的发展情况。


完全可以考虑更为有效的其他模式。


在5月份的时候,深圳就印发了《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用地供应的暂行规定》



明确了"四成商品房+六成公共住房"的住房制度改革和"十一种渠道"增加住房用地供应。



实际上已经开启了"新加坡模式"!



为了防止"邯郸学步",深圳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明确的可行性计划。


1964年,新加坡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


目的是保障中低收入者有居住的地方。


并鼓励这部分人购买建屋发展局兴建的组屋(类似我们的经济适用房)。


还为不符合组屋申请也没有能力购买房屋的人提供了"执行共管公寓",政府在里面起主导作用,严格控制价格。


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同样,深圳的安居房也很难申请,购买商品房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又似乎遥不可及。



2003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的城市。


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5万元,是各经济特区的榜首。


截至2019年末,全市下辖9个区,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27.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4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94.78万人,常住非户籍人口849.10万人。


40年来,人口量增长了42倍。


现在每年大约有40-50万人涌入深圳,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7.8平方米。


而2018年住建部公布的人居居住面积是39平方米。


远远不够标准!


据深圳发布的《住房发展2020年度实施计划》显示,深圳居住用地仅仅占了全市建筑面积的22.6%,也低于国家标准的25%-40%的下限标准。


主要原因是有70%的人还居住在城中村。


加上近几年落户门槛的降低,深圳的住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简单说就是"人多房少"。


因此,必须要做出改变!


否则,问题会越来越大!


按照新的调控计划,2035年深圳将有170万套住房。


通过4:6的商品住房和公共住房供应结构,基本上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活学活用",走中国特色的房地产模式才是深圳房地产发展的王道。


坚持房住不炒,让住房回归民生属性。


深圳楼市的格局面临巨变!



早在深圳学习"新加坡模式"之前,长沙和重庆就已经结合本地特色调控楼市了。


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深圳住建局曾经到过长沙观摩学习。


长沙,有"公租房"和"租赁房"两种保障性住房。


不仅满足了全市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也满足了外来人才的住房需求,稳定了房价,促进了GDP的增长。


重庆在严控房价的情况下,2013年到2015年之间,GDP领跑全国。



不靠房地产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是有的!


没有房地产拉动经济,长沙和重庆都实现了经济的节节升高。


此外,北京、无锡、西安等地的共有产权房进一步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刚性需求。



但要注意,共有产权房不适合投资,只适合收入低的家庭选择。


未来会形成商品房、共有产权房、保障房三足鼎立的局面。


分别针对的是中高、中低、低收入群体的需求。


受中美博弈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


如果钱都用来买房,拉动内需和消费只会成为"纸上谈兵"。


今年对于深圳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


改革,深圳先试先行!


阶段目标是将人才房的价格下降60%,安居房下降50%,公租房直接降到10%。


让深圳市民都有房可住!


群英荟萃!这将会让深圳再次腾飞!


我在前面的文章《注意!2020年两会后释放重大市场信号!新一轮投资机会来袭!》中给大家做了一个房地产的框架性预测,提示要抓住时代机遇下的好资产。


2020年没有提房产税,也没有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并重点强调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重点是能培育产业,带动就业的中心城市。


在《鹰派会议透露出的无风险套利机会——楼市》一文中,提到金融让利实体企业,保证实体企业的平稳运行,将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加速恢复,下半年经济不排除V型反转可能性。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暖阳加持下将会走出低谷,开始新一轮的上涨周期。


房产是一项长期持有资产,也是中国老百姓家庭中最重要的生活配置,蕴含着多种价值。


长远来看,这种情况应该有所改变。


深圳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对全国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设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也将为实体经济和经济内循环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未来房价走势将建立在经济基本面的基础上!


依然看好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


相关阅读:


深圳大变化!让特朗普更震惊的事来了!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加星标

发现更多财商价值

点“分享”,众乐乐

点“在看”,不白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