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图经典】火炎:新桂林山水

火炎 博图角 2021-02-13









                                            摄影师自述


                                                  火炎


“桂林山水甲天下”八百多年前,宋人王正功一首科举诗中区区七字的诗句一时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多少年来,无数游客徜徉在桂林的青山秀水奇洞美石之间,为之陶醉,流连忘返,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这七个字。可见,从古至今,王正功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观是得到了普遍认可的。桂林山水之美毋庸置疑,桂林山水之美源自哪里也毋庸置疑,当然源自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人们赞叹大自然钟灵毓秀是认可大自然的眼光;人们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是认可大自然的能力。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让大自然多一些本真,少一些人为的“浓妆淡抹”呢?





新桂林山水






相关评论

 

据说“景观摄影”的鼻祖是德国的贝歇夫妇(Becher Couples),他们的照片被认为是新客观主义的摄影,是观念艺术。他们的“景观摄影”不是表现镜头前面的景象,而是让观者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

 

火炎的《新桂林山水》就是这样一组作品,让人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为什么在这里出现这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反映着怎样的社会生态,表达着一个怎样的当下文化。这样的作品不仅为各大媒体所采用,而且还可以到摄影节办展览,并进一步为美术馆和博物馆所收藏。

 

                                       ——摘自曾璜《火炎的“新桂林山水”》




摄影以其见证与看似非建构之力量,淋漓尽致地、无可置疑地展示了桂林山水之美。而许多中外摄影家则成为了塑造桂林山水的主力军。他们创作了大量作品,呈现与传播桂林风景之美。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编制的《中国》大型画册里,一幅名为《漓江景色》的摄影作品占有一席之地。由于此书属于集体创作性质,人们无从知晓此作的摄影者是谁。而在1962年的《中国摄影作品选》里,也刊有陈亚江拍摄的《阳江风景(桂林)》。几乎可以肯定,在当时的国家级宣传品中,必有桂林风景照片的身影,可见其在“江山如此多娇”的宣传脉络中的巍然不动地位。而来华摄影家中,只要愿意,官方安排他们去桂林拍摄已经成为了基本项目。在国外摄影家中,马克·里布、久保田博二等都有富于人文情怀的桂林风景摄影传世,其中尤以久保田的颇具“渔舟唱晚”意韵的漓江夜景而闻名。

 

总起来看,所有这些桂林照片,作者无论中外,在确保传递出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的前提下,都以桂林山水之“奇”为着眼点,也尽力突出其“奇”。而这些照片本身,也都因“奇”而“奇”了,并因此形成了桂林风景摄影的长长谱系。

 

而桂林风景摄影的逐“奇”特色,也正好符合摄影之猎奇志异的本性。加上桂林风景本身的奇异性,桂林风景摄影要不“奇”也难。但是,吊诡的是,当人人都在摄影中逐“奇”了,此“奇”又陷入了普遍趋同的困境。而且,过于雷同化的猎“奇”,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固化了人们有关桂林山水的印象。人们不免发问:桂林只有这“奇”、而且只能这么“奇”吗?桂林一带的人民日常生活何在?当今的桂林风光真的只是旅游手册中的那个景象吗?处于社会发展之中的桂林山水景观有何变化?当然,这些疑问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被真正地重视过。直到火炎的《新桂林山水》系列的出现,人们才发现有人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且是以摄影的方式。

 

的确,火炎的《新桂林山水》系列,既以他个人的方式回答了上述问题,也挑战了桂林风景摄影的传统。

 

我们知道,挑战桂林风景摄影的传统,往坏里说是老套与俗套,其实并不容易。长期的视觉猎奇竞逐之下,已达饱和流通的桂林山水风景照片,也逐渐令人见怪不怪了。这么多的摄影家,无动于衷于这几十年来所出现的风景中的“奇”,而仍然在生产可说是一成不变的桂林山水风景。桂林山水如何能够以视觉上出新的冲击力、尤其是如何从人文视角来观看山水景观的新变化,以此刷新人们对于桂林山水的认知度,也对广大摄影家形成了一个严峻考验。


 。。。。。。


火炎的着眼点并不是展现桂林风景的从“奇”出发的“美”,而是已经变得“奇”而不“美”的桂林山水。火炎所注目的空间,不是景观摄影中多所关照的城市空间,而是自然风景中的某些城市因素的插入所形成的新自然景观。因此,他的摄影中的景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不同于城市景观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他的摄影,其实关注到了作为“文化”的城市,如何在将城市按照其“文化意志”进行了改造之后,又以某种粗暴的形式来到“自然”中对自然景观施暴的现实。他的这个系列其实反映的是“自然”与“文化”这两个对立概念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发生在自然景观中。本来看似超然的自然以及景观,因此成为了“自然”与“文化”的冲突战场。火炎所呈现的,就是一种“文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对于“自然”的蛮横的介入的可悲现实。

 

。。。。。。

 

火炎的《新桂林山水》系列,是将人为(以某种“文化”的形态)与自然同时摄入画面,来颠覆风光摄影的唯美的审美趣味,也以自己的独特所见与思考,向人们提供了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自身以及反思人类前景的视觉契机。通过这种包含了现实批判的立场与观点的画面,他让我们有机会再次思考我们与我们所身处其间的世界(包括了自然在内)的关系。这或许是火炎的《新桂林山水》系列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摘选自顾铮《看火炎“新桂林山水”系列》

 

 



火炎发现桂林山水出现某种“文化”现象,徜徉于自然的山水间,拍摄出了《新桂林山水》系列,景观摄影再现了新的观点。

屈原《离骚》中的“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须臾以相羊”指的是指拿神树遮阴凉,用神树擦拭太阳上的灰。其中的逍遥和“相羊”都是代表游的意思。火炎拍摄新桂林山水中的“新字”,展示了在秀丽的自然美中,自然景观中的“抽象”被替代为具象,颠覆了传统风光摄影固有的唯美表现方式。在八百多年前,宋人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区区七字的诗句一时被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多少年来,无数游客徜徉在桂林的青山秀水奇洞美石之间,为之陶醉,流连忘返。可见,从古至今,王正功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观是得到了普遍认可的。

    

火炎认为:“桂林山水之美毋庸置疑,桂林山水之美源自哪里也毋庸置疑,当然源自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人们赞叹大自然钟灵毓秀是认可大自然的眼光;人们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是认可大自然的能力。那么,我们为何不让大自然多一些本真,少一些人为的‘浓妆淡抹’呢?”


当下,摄影家所记录的照片,表达和与思考了什么?是赞扬、批评还是善意的讽喻?这些答案才是摄影真正的美。“新纪实摄影”景观的出现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思考。景观摄影再现的新视觉,既保持了记录摄影的真实性,以创新的图像审美反观现实,再现了作者对保护当代风景严谨的态度,在风光摄影中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创新。


如此大胆的尝试,借助景观表现自我观看现实的方法,让许多摄影师表示看不懂。为此,全区摄影界对这件作品获奖引发了一场争论。一些人认为,简单的景观照片缺少美的表现,一些人认为,这种拍法实际上是“废片”中的“物自体”。

物自体,原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研究哲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国内被译为“物自身”或者“自在之物”,指的是人们认识之外的,又绝对不可认识存在中的自我。它是现象的基础,也是人们承认可以认识一种现象,必然要承认作为现象的基础中的物自体的存在。“新桂林山水”被众人视为“废片”,那么犀利而又独特的视觉,隐藏了哲学观点中的某些符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新”字,对再现山水间出现新的文化现象,既是思考的观点,也是观看的立场,更一种超越现实的影像思想。


摄影师面对复杂多彩的现实,要有一双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慧眼。如果说火炎定格的作品,在别人的眼里是“废品”,那么,这些景观在火炎的眼里,反而变成了“西施”。事实上,新桂林山水记录了人与自然,在商品经济、通俗美学与客观上的真实美的冲突,也是对人们的急功近利有力的批判。


当然,影像中的美并无标准。艺术价值与所谓的美感性质,在纪实摄影风格的演变中,应该不受历史和传统审美的干扰。作为摄影师时刻更新摄影观念,尝试创新与多元拍摄图像视觉,更容易拍出新意提出了大胆的尝试。正如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评论火炎的作品:“流于俗套的所谓优秀风光摄影(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风光而不是风景),恰恰就是以展示没有矛盾与冲突的‘和谐’风光为特征。那样的风光摄影,似乎只以展示‘和谐’为己任。”的美学观点。这组作品好在哪里,作品频频打动评委的心灵,引起学术界的青睐和共鸣,就是最好的答案。


火炎记录桂林山水,是客观的记录与主观的表达的意义,并非人们日常“看到”的只是形式上的旅游文化现象上的特征,如奇异的人造景观,形成的艳丽的颜色、条纹、形状以及中西文化合璧等。作品的哲学观点并不是在解释或者定义摄影艺术的高雅,而是在给自然山水与人造景观对话。人们如果理解透了摄影走向多元的发展,不再受美的约束而重视图像价值的空间拓展中,用个性图像风格去打动人们对自然美、人造美和图图美的表现中找到答案。新华社高级编辑曾璜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火炎的《新桂林山水》就是这样一组作品,让人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为什么在这里出现这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反映着怎样的社会生态,表达着一个怎样的当下文化。”


这一个案,提醒人们无论拍摄风光还是人文或是景观时尚摄影,不能局限于一种表现手法,拒绝同质保持个性,摄影创作才能开辟自己的创新之路。


                                      ——唐辉吉




火 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纪实摄影协会会长、广西摄影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主席、广西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导师。现任《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站长。

曾参与“回归前的澳门”、“非典时期的香港”、“5.12 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08北京奥运”、“4.14玉树地震”、“2010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2008 被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并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荣誉奖章;2010 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称号。

2006年,作品《海南黎族》(组照)在意大利三城市巡回展出;

2009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集《点击意大利》;

2010年,作品《桂林纪事》(组照)获第23届全国摄影作品展“纪实类”优秀作品奖;

2011年,作品《黑衣壮》(组照)在“第11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上展出;

2012年,作品《像·片》(组照)在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上展出;

2012年,作品《新桂林山水》(组照)获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典藏金奖;

2012年,作品《城中村》(组照)在“凤凰首届国际摄影双年展”上展出;

2013年,作品《新桂林山水》(组照)获第24届全国摄影作品“记录类”银质奖;

2013年,作品《新桂林山水》在上海参加B0TTEGA VENETA《峻急的风景》六人摄影展;

2013年,作品《黑衣壮》(组照)在“2013洛杉矶摄影联展”上展出;

2013年,作品《新桂林山水》(组照)在“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上展出;

2013年,作品《新桂林山水》获“首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第一名;

2014年,作品《博弈华山》(组照)在“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上展出;

2015年,作品《新桂林山水》(组照)参加第三届“中国风景”(西安站、浙江站)巡展;

2016年,作品《新桂林山水》(组照)在“第三届长安摄影周”(广东)展出了“不同视觉下的桂林—久保田博二、陈复礼、火炎桂林风景展”;

2017年,作品《广西黑衣壮》(组照)在《保持记录—2017西安国际邀请展》上展出。

 

 




 


如果你喜欢,请把你的手指放在这个图上吧,手指与图的温热会流到一起。。。。。。





长按二维码    关注博图角



你的喜欢,我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