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五章概述导读:影响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的因素

马拥军 马拥军读经典
2024-09-23

1


第十五章标题是“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除了开始的概述和说明以外,本章一共有4节,分别研究影响劳动力价格的各种因素的排列组合的变化对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变化的影响,其中,第1节假定“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率可变”,第2节假定“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第3节假定“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第4节假定“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今天先看概述和说明部分。


    马克思首先指出:

第一句话的理解没有问题,第二、三句话有老师和同学问是什么意思,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我们说过,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用三种方式计量。比如生产20码麻布花了一天时间,卖了6先令,这里就有三种计量方式:一是它的使用价值量“20码”(“码”为麻布单位);二是它的价值量,可用“1天”的时间量来表示;三是它的价格,可用“6先令”来表示。同样,劳动力价值是由再生产它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即这些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量)所包含的价值量决定的,价值量可以用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也可以用货币量即它的价格计量。所谓生活资料的“量”不变,但它的价值变了,就是指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原来多少粮食、衣服、房子还是多少粮食、衣服、房子(可能形式上有变化),但价值量变了,比如可能便宜了,或者贵了,从而导致劳动力价值的变化。换种计量方法可以说,工人仍然需要原来那么多的生活资料量,但购买它们需要花费的货币量改变了。


马克思在这里谈的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也就是第二部类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价值的变化。工人仍然吃那么多、穿那么多、住那么多,所以生活资料的量没有变,但由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导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或提高(我们记得,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而使得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发生相应变化。


这里正是承接着前一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来的。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是由于劳动力价值降低,导致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增加。其办法就是第二部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但是,影响劳动力变化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发展费用,二是劳动力的自然差别(如性别差别),马克思声明,在本章的讨论中,这些因素都不予考虑。


2


    此外,还需要做另外两个假定:

这两个假定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就是为了讨论的方便。这是“理想型”的要求。


3


    有了以上假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关系就取决于以下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劳动的外延量即工作日长度,第二种情况是劳动的内涵量即劳动强度,第三种情况是劳动生产力即等量劳动时间所提供产品量或使用价值量。


这几个因素可以有不同的排列组合。后面的4节分别讨论四种情况。



   关 注 我 们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马拥军读经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