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一夜之间消灭4000亿只蝗虫?鸡哥:这个真不是我吃的

乌鸦校尉 乌鸦校尉 2020-02-19



乌鸦校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今天最让国内财经人士不爽的新闻,大概就是印度的蝗虫突然没了。


大家肯定都还记得一两天前4000亿只蝗虫上热搜的新闻,那时候不少网友都在担心,蝗虫会不会跑到中国来啊?我们能不能挡住啊?


因为这个新闻,中国股市上农药相关的股纷纷大涨,4%、7%的涨幅。


在各类投资分析师眼里,今年的棉花还没种下,已经被量子蝗虫吃得差不多了,就等着出消息以后一波大赚。


在网络段子手那里,中国人连油锅和糖醋都准备好了。


结果,昨天突然就传来新闻,印度说蝗虫已经没了,看上去已经磨刀霍霍的蝗虫突然就被灭了。



于是,股市上被炒热的概念股集体打出GG,什么草甘膦啊,农业农药啊,集体跳水。



有人吐槽,我们电话会议也开了,深度报告也写了,连蝗虫如何绕过喜马拉雅的路线图都画好了,个股涨停的架势刚刚拉开,你就说结束了???


我感觉这届蝗虫不行……



这届蝗虫是什么水平,为什么菜得连印度都搞不定?


其实不是这届蝗虫不行,而是这届炒股的不行,因为印度的蝗虫根本不是4000亿只,也不是一天灭掉的,灭了半年多了。


这波蝗灾最早发生的时间也根本不是几天前,而是2018年,发生地点是阿拉伯半岛。



1


很多人是被新闻误导了,才会产生“4000亿只蝗虫怎么一天就被印度灭了?”的疑问。


实际上,蝗虫的进攻是一波一波的,因为它们的生命周期很短,就3个月。


等蝗虫吃够了植物以后,他们就会在土里产卵,产完卵差不多就去见阎王了。


但是它们的卵会非常多,一只可以产50-100个卵,只要土壤条件满足,这批卵没有被灭掉,14到20天左右,下一波几十倍的蝗虫就会窜出来,然后成群结队地又去觅食。


所以蝗虫的进攻节奏大概是这样的:吃植物——交配产卵然后嗝屁——孵化——两个月后数十倍——继续吃植物——交配产卵打GG——孵化,如此循环往复。


如果上一波没人处理卵,下一波的数量就会翻上几十倍,一次比一次猖獗。


先湿后干的条件很适合蝗虫繁殖和孵化,所以往往大旱之后,都要来一波蝗灾。



这次的蝗灾最早要追踪到18年,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因为台风发生了两次强降雨,沙漠里长出了点植被,先湿后干,第一批蝗虫就出来了。


等它们把为数不多的植物吃掉长成之后,就开始集体迁移觅食,从阿拉伯半岛开始向外蔓延。


等到它们到达非洲时,已经不知道繁衍多少代了,每一代数量都是几十倍地增加,所以非洲受灾严重,是25年来非洲蝗灾最严重的一次。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介绍,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三国境内的沙漠蝗虫数量达到了3600亿只。


图:2020年1月,蝗灾由非洲传到南亚


伊朗离沙特阿拉伯近,也受到了蝗虫侵扰。


2019年5月份,蝗虫又入侵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蔓延了10个邦,破坏了36万顷的农作物。


也就是说,印度的蝗灾其实去年5月份就开始了。


2019年12月份,不知道第几代的蝗虫洗劫了非洲,数量已经是开始的6400万倍,它们在肯尼亚北部某地肆虐,远远望去浓烟滚滚,像闪烁的乌云一样悬挂在地平线上。


根据《美联社》报道,蝗虫群过往之处,玫瑰色的蝗虫把树干都染红了。



等到把非洲霍霍干净,蝗虫就又飞过红海扑向了亚洲,也就是最近报道的这一波。


蝗虫的食量很大,一位印度官员这样形容道:“一小群蝗虫一天所吃掉的食物,相当于10头大象,25匹骆驼,或者2500人的口粮。”


因为遭灾太严重,巴基斯坦在1月31日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批准了《抗击蝗虫国家行动计划》



印度咋处理的呢?也没咋处理,打不过,因为蝗虫把粮食吃了,70万印军没饭吃,还不得不撤退。


印度派出的无人机,一天就坠毁了3架。



但是,蝗虫不只是袭击了一个国家,所以只印度来说,总数量肯定没有3600亿只那么多。其次,这都2月底了,这一波蝗虫生命周期也到了,该死了。



印度再菜,怎么说也算是一个国家,灭几千亿只蝗虫的本事不一定有,但撒点农药扫个尾等着蝗虫自己死还是可以的。


央视记者去了印度治蝗虫的第一线,发现一线几乎看不到蝗虫飞过了,满地都是蝗虫的尸体。



不过,这并不代表印度没事了,这一波蝗虫当然也在土壤里产卵了,如果不去灭卵,两三个月后数十倍的就又窜出来了,非洲那边下一波一样也会飞过来,到时候还要成灾。


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粮农组织会预测说,如果不加以遏制,6月份可能会遭受更严重的蝗灾。



所以其实看仔细了,大家才会发现,印度没怎么灭蝗虫,只是因为新闻的错误,闹得大家误以为印度一夜之间把蝗虫灭了。


实际上,灭蝗这件事非常困难,一般的国家是做不到的。



2


这两天网友们看到蝗灾会感到诧异,是因为我们国内很久很久都没有听说过蝗灾这回事了。


好像一说起蝗虫,都是古代的事情了。


但事实上,非洲这几年都发生好几次大蝗灾了,中国大面积的蝗灾消失于我们的视野,也不过短短几十年


在古代,蝗灾、水灾、旱灾,并称为中国三大灾害。


由于蝗虫能机动转移,集团作战,危害往往比后两者更大。


而中国恰恰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根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



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为什么中国的蝗灾如此多?因为蝗虫繁殖力极强。


中国南北的江湖河海滩地,简直蝗虫滋生的安乐窝。遇到了干旱季节,高温更会促成蝗虫疯狂繁殖。



蝗虫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上的记载往往寥寥数笔,比较简略,却依然掩饰不了触目惊心与残忍血腥。


后唐时期有记载,“夏六月,大蝗蔽日而飞,昼为之黑,庭户衣帐悉充塞。”蝗虫遮住了太阳,白天变为黑夜,家里的衣服和床上充塞得密密麻麻。


不要以为蝗虫是只吃素的,饿极了也会吃人。


乾隆年间的蝗灾,就有“人有不辩路径为蝗所食者”。说得是人迷了路,不小心就被蝗虫给吃了。


直到晚晴,还有蝗虫“食一小儿几尽”的事情。



哪怕到了民国,科技水平有所进步,但因为政府的组织能力低下,蝗灾依然困扰着这片土地。


1929年的南京蝗灾,竟然连铁路都被蝗虫埋住,沪宁线一度中断。而这,仅仅只是“普通”级别的蝗灾。


电影《一九四二》里面说:“蚂蚱吃庄稼,变成了人;人造反,就变成了蚂蚱。


其实也说明所谓天灾,更有人祸。



人民为了抢粮起争执,不惜烧毁了一座村庄。


在另一头则是,官员们围着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共同商讨缺粮一事。


人民为了不饿肚子,只好背井离乡,甚至不惜卖掉亲生女儿,只为了换取几斤口粮。


而此时重庆的美国大使馆内,却一派灯光绚烂,歌舞升平。



真实只会比电影更残酷。


1942年,河南蝗灾,蝗虫吃掉了所有的食物,每天有上千人被饿死,而这些死者大多被遗弃在路边,任其腐烂



一位亲历者曾回忆道:“1942年,我只有8岁。我看到一只野狗,叼了个死人头跑过来,这惨烈的一幕,时常进入我的梦境。”


美国记者白修德得知农民大量饿死的消息,便一头扎进河南农村一探虚实。到了灾区才发现,事情比他想象的更严重!


他用相机拍下了野狗吃人的镜头、弃婴在路边死亡的镜头、人形鬼貌的饥民躺在水沟等死的镜头、甚至人吃人的镜头......



这么严重的灾害,消灭蝗虫手段是什么呢?靠吃吗?


蝗虫新闻出来的时候,很多网友就喜欢调侃说,蝗虫来中国要被我们吃成养殖的。


其实这只是大家的玩笑话,有点异想天开了,成群的蝗虫根本不可能靠吃解决的。


非洲人民在当地也经常吃奇奇怪怪的东西,不要以为他们不敢吃蝗虫,在非洲的市场上蝗虫也是当食物卖的,还晒干了当蚕豆吃。


墨西哥的大饼夹草蜢还是当地的著名小吃。



这次的蝗虫灾害最早侵袭的就是非洲,当地人是把不少蝗虫抓了吃了,但是在绝对的数量面前,杯水车薪。


2017年,咱们中国潍坊地区也发生了小规模的蝗灾,当地也有人跑去抓了,据说一小时能抓10斤左右,按1斤10块钱往外卖,当时还挺火的。


但是,这对缓解灾害毫无帮助,蝗灾还是造成了四个村上千亩玉米地减产20%以上,有人卖蝗虫卖了不少钱倒是真的。


后来当地政府出动无人机打药灭蝗虫的时候,还专门发了个通告让老百姓别再抓蝗虫吃了,有药。



古人还没有现代这样的捉蝗虫工具,就更不可能了。


一旦当地官员没本事,那老百姓只能自求多福。


苏轼就驳斥过地方官:(轼)“自入境,见民以蒿蔓裹蝗而瘗之道左……然吏言蝗不为灾,甚者或言为民除草。使蝗虫为民除草,民将祝而来之,岂忍杀乎?”


意思是苏轼说官员们看见蝗虫为祸没有办法,还整出了一套奇葩言论,说蝗虫不仅不是灾难,而且还是在帮田地除杂草,老百姓感谢还来不及,怎么会杀他们呢。



古代历史上,先民们总结了一套灭蝗方法,这些方法记录在一本秘笈里,称为《捕蝗要法》


有人穿式,两边架起围栏,让人往网口里赶;


有抄袋式,一人拿个网兜到处去捕捉;



有挖壕沟的,众人抄起扫把往沟里扫;


有搞坑埋的,用网抓住蝗虫然后埋在地下。



玩法多种多样,手段是层出不穷,但只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可以处理较小的蝗灾,一旦蝗虫超过一定数量,基本没啥大用


毕竟不是一只两只,而是几千万甚至几十亿只,它们吃完抹嘴就走,到处流窜,素质极差。


纯人工的办法显然是捉襟见肘的。



3


要想消灭蝗灾,要有较高的工业化程度,要有足够的科技水平,还要有强大的基层组织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中国真正消灭为祸数千年的蝗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遭遇了好几次较大的蝗灾,粮食损失惨重。



早期,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时候,灭蝗只有靠基层的组织能力,加上苏联援助的几架飞机辅助。


一到灭蝗虫的时候,全国都开始行动起来,划分出了灭蝗大队、灭蝗中队、灭蝗分队以及灭蝗小组,把灭蝗当成一场战役来打。


“蝗虫发生在那里,立即消灭在那里”,确定了治蝗工作“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


捕蝗不如捕蝻,捕蝻不如挖卵,最好的治理时间就是趁着蝗虫还是虫卵的时候,把它消灭掉。



为此,当时掀起了一股挖卵热潮。人人挥动着铲子,在田野乡间,歼灭虫卵。


单是1950年,中国就动员了四百九十三万人,用挖卵挖沟等方法“人工打蝗”,防治了近六十万公顷的蝗虫!


工业化水平发展了,马上就会提高灭蝗的速度。1953年起,全国开始“三查”运动,撒网排查蝗虫卵和蝗虫孵化,以动力机械喷洒药粉。


到了50年代后期,特别是57年以后,我们可以量产运5飞机了,就开始大规模出动飞机灭蝗虫了,对安徽河北湖北等省喷洒农药,实行“飞机灭蝗”。


而且,飞机越多,蝗虫就被打击得越狠。


等到运5有了200多架的时候,中国的蝗灾基本已经被消灭了。



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对蝗区生态环境的改造。


通过兴修水利和垦荒,把飞蝗的滋生地改造成良田,让蝗虫没有孵化出来的条件。比如河南周口蝗区、安徽省泗洪县安河洼蝗区等地就是这么做的。


当然,怎么找到飞蝗的滋生地,怎么改造,这就要靠基层强大的组织能力了。


正是在这种严防死守,多种手段并行的方法下,肆虐中国几千年来的蝗灾,终于在60年代和我们告别了,到现在很久都没再见大规模的蝗灾了。


新世纪后,我们对灭蝗的投入依然在持续加大,而且还多了一些比农药更干净的灭蝗办法。


喷洒灭蝗药剂


制作蝗虫标本


比如说生物灭蝗,前两天有一部纪录片火了,讲的就中国灭蝗虫的独门绝技——牧鸡(鸭)治蝗



2000年5月,新疆爆发了一场大规模蝗灾。


我们除了采用喷洒农药等化学方式灭蝗以外,还出动了由牧鸭、牧鸡组成的“生物灭蝗部队”


当时最亮眼的“部队”要数浙江鸭了。听说蝗灾来临,经过各方沟通,10万多只浙江“鸭子大军”分批次空运至新疆。



在草场上,鸭子神兵天降,这10万只浙江鸭各个都是“武林高手”,它们弹簧般灵活的脖颈直接在空中啄食。


一只鸭子一口气就能吃100多只蝗虫,而且一天还要吃两次!


这10万只鸭子和几万只鸡的配合如同步坦协同混合装甲部队,再加上针对性的红椋鸟特种部队的降维打击,小型蝗虫群面对这样的部队犹如法军面对德军,唯一能做的只有争先恐后地投降。



2014年,中央7套还做了一集名为《牧鸡治蝗》的科普纪录片。



在2001年,蒙古高原南原的的河北草原发生了一场蝗灾。


按照蝗灾的检测标准,每平方米超过30只就属于重度危害了。而这次蝗灾,每平方米的蝗灾数量达到了200只。


一脚踩上去,许多蝗虫直接就往你脚上扑。那蛇皮袋随便一兜,一下就就是二三十只。


这次蝗灾使得河北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0万元。



为了防患于未然,河北满族自治县的大滩镇开始定期检测草原虫情,一旦发现草原上的蝗虫幼虫数量超标,就会开始准备他们的秘密武器“牧鸡部队”。


从2001年开始,他们便不断尝试采用牧鸡生物防灾。最早采用的是普通肉鸡。然而这种鸡不善于奔跑,战斗能力不强,不太适合上战场



近些年来,经过试验筛选,最终决定采用华北柴鸡作为牧鸡培育的品种。


这种鸡腿细、脚大,行走矫健,奔跑迅速,战斗力强。


更重要的是,华北柴鸡肉质紧实,口感很好。等蝗虫治理完毕,无论是留着下蛋,还是拿铁锅炖了,或者拿到市场上去卖,都是不错的选择。


图:华北柴鸡


一般来说,鸡在出生后的60天内还比较弱小,只能在固定的养鸡场养殖。


蝗虫每7天蜕一次壳,称之为1龄。2-3龄的蝗虫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但也比较年幼,是治理和消灭的最佳时机。


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出生60天的牧鸡拉出来训练,以便于适应环境。



等到鸡出生75天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训练下一个项目,草地驯化,让牧鸡听从指挥。


在自然条件下,鸡以居所为中心,活动半径大概是500米左右。



而草地驯化,就是放牧员通过哨声吸引鸡过来然后投食,训练鸡跟着哨声走。



这样,就可以引导牧鸡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从而实现一次能治理1000亩草场的工作效率。



等到牧鸡长到90天的时候,牧鸡就可以上战场实战了。


一只训练有素的牧鸡,一天可以吃掉70多只蝗虫,在治蝗期可以控制5亩以上的草原虫害


等到一处蝗灾治理完成了,牧员还会把鸡引导转移到其他牧场,再次利用。



等到鸡长到150天的时候,蝗灾基本上就已经治理结束了。


这个时候牧鸡拿去上市了。在草地上奔跑吃肉长大的散养鸡,绝对比关在笼子里面吃饲料的鸡好吃,拿到市场上可以卖100多一只。



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因为蝗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能提高人民收入,同时也比农药的方式更加绿色环保,一举三得,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对付小型蝗虫群比较有效。


从2003年开始,国家在山东省黄河口、河北黄骅、以及新疆修建了3座专门用于灭蝗任务的机场


2014年的时候,农业部办公厅还发表了一个《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



这份规划的中心思想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而且,农业部办公厅还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了响应的策略。


比如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因为环境适合蝗虫繁殖,是我国蝗灾的重点危害区域。


那我们就优先把适合蝗虫繁殖的生态环境升级改造成它们不适合生存的,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蝗灾的爆发。


在蝗虫密度比较低的区域,我们没有必要改造环境,用一些可以阻止蝗虫繁衍的微生物就可以。


同时再进行检测,蝗虫密度一旦超过10只/平方米,直接出动飞机以及地面杀虫的措施,把蝗灾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是在农区,升级改造环境生态的方法行不通,那就采用杂交技术,培育出抗病虫害的一些农作物。



2017 年,我国开始试用农业植保无人机调查蝗情,效果显著。


到现在,这些无人机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些年来,中国的科学家也一直在研究蝗虫的基因,并依此研发出治理蝗虫的药物,使蝗虫丧失聚集和迁飞的能力。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这里,对蝗虫成灾这件事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印象了,少数干旱年份出现的小型蝗虫群,也在还没造成大问题的时候就被地方政府消灭掉了。


似乎在我们眼里,没有蝗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看到印度出现蝗灾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很多人觉得诧异,甚至觉得多起大难碰到一起,似乎要世界末日了一样。


“今年才刚开年,天启四骑士——战争、瘟疫、饥荒、死亡就降临了三个,太不寻常了!”


但是实际上,战争、瘟疫、饥荒、死亡,有哪一天离开过人类呢?在非洲大地上,天启四骑士天天都在肆虐。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人们总是记得在大灾出现时,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因为那更有戏剧性,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但实际上,还有更多的英雄们,一直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守护着我们。


因为有他们,中国古代“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的悲怆,才能注定只能属于历史。


因为有他们,在很多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才会成为我们眼中不寻常的“灾难”和“噩兆”。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CCTV7纪录片:《牧鸡治蝗》

都市快报:四千亿蝗虫会不会威胁我国?二十年前浙江三万鸭兵去新疆灭蝗,后面还有故事

当代中国史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治理及其意义

王正华:清至民国河南归德府蝗灾与蝗神信仰变迁 

腾讯网:蝗灾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