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避开小学教育的“三个大坑”

2017-02-12 米爸 克拉玛依教育

身边许多同事们在为他们小孩的中考而焦虑,似乎每个孩子都拼尽了全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中考前的一年里,这帮孩子们的名次排列基本保持不变,逆袭上扬的很少,崩溃下滑的也不多,似乎初二以来就“定型”了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想来想去,估计问题的根源就在小学。6年的小学,那可是长长的6年啊,如果说有什么思维习惯,一定是在这6年里定型了;如果说有什么智力基础,一定是在这6年里打牢了。


到了初三,面临中考的时候,再多的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训练,恐怕也改变不了这个“习惯或基础”,自然就“定型”了吧。


长长的6年啊,如果是小猫小狗,已经从初生的幼崽,变成了子孙满堂啦。对我们人类,虽然仅仅从儿童期走向青春期呢,但它不也是一种不可错过、不可逆转的成长和成熟么?


就是在这快速成长的6年里,孩子们会不小心掉进几个“大坑”里,却还漠而不觉,自以为很勤学、很刻苦、很努力、很上进。


我们成人世界一样,多少人掉进“辛勤工作”的大坑,自己把自己感动得哭了,但实际上在能力上没有提升,在资源上也没有积累,只是每天重复的简单的体力透支罢了。孩子们也一样,成长的路上有大坑在等着。



第一个大坑,可能是“阅读无快感”。


阅读,它是理解力的基础,它是思维力的养分,它是高考语文的定海神针,它甚至是学好数、理、化、政、史的前提。换句话说,如果你的阅读能力不好,可能你连数学题、物理题的题意你都看不懂,更别说解题了。


阅读能力哪里来?我相信绝不是从絮絮叨叨的语文课堂上来,也绝不是从东拼西凑的课文上来,更不可能是从弱智的阅读题上来。获得阅读能力的唯一渠道,恐怕只能是从如痴如醉、全心投入的“海量阅读”、“深度阅读”中来。


然而要想全心投入的“海量阅读”,前提就是:你要有“阅读快感”。


依然记得自己体验的“阅读快感”: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一个人在老家的小镇上瞎逛,在一个“供销合作社”的柜台角落发现了一本破书,叫什么《射雕英雄传》。我随意翻看了几页,然后眼睛就拔不出来,一整个下午就迷失在江湖里,先是站着,然后是坐在门槛上,一直到天黑都不舍得离去。


后来,《基督山伯爵》的紧张悬念和丰富情感,让我震撼且战栗;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让我边看边狂笑,在床上打滚,气都喘不过来。这几年看得书少了,但KK的《失控》和刘慈欣《三体》也还是让我爱不释手,心里美滋滋的,看一段就会感叹一下:哎呀太好了,还有这么厚,还可以享受很久很久。


很希望我家小朋友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快感。不过现在,小朋友似乎在看《小马宝莉》或《芭比公主》系列英文动画片时才有那种眼睛拔不出来的感觉,中文阅读还是磕磕碰碰的。不过还好,仍然有足够的时间来引导和培养。


现在,很多学校还是依照“大纲”按部就班,每年学几百个字,真不知道何时才能带孩子进入“自由阅读”哦。记得上个月,去参加本学区小学的“招生推介会”,我问老师,贵校的对新生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什么?老师回答:快乐阅读,争取在二年级达到识字量1600字。


但愿如此啊。如果“阅读无快感”,就没有自觉的读书动力,也就缺少了一个自动的知识输入渠道,更不可能拥有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基础,6年的成长就缺少了底蕴,到了中学,进入疯狂的应试时候,就没有潜力可挖了。


时间才是创造奇迹的造物,因为真正的实力都是日积月累训练出来的。一个6年驾龄天天开车的老司机和一个拿了驾照但6年没摸车的人,可以想象他们在驾驶技术上的差距。


同样,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深化着智慧深度;另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被压着完成阅读任务和作业之后,其实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懈怠着脑细胞。一天又一天,经过6年以后,哪怕他们以“同样的成绩”进入初中,其实他们之间早已形成巨大鸿沟。




第二个大坑,可能是“计算太抽象”。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数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描述世界万物运动发展的精美而抽象的语言。


小学的时候,它是世界万物的多少、长短、厚薄、远近、快慢……


中学的时候,它是世界万物的曲面、抛物、碰撞、摩擦、集散……


大学的时候,它是世界万物的万能扭曲、无限转换、有序演化……


不管怎么样,不管到哪个阶段,它都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也是可以“画得出”的。


没错,数学是一门“抽象”科学,但它所有的抽象理论、抽象概念、抽象方法,统统来自于世界万物的“具象”变化。没有“具象”,就没有“抽象”;脑子里如果勾勒不出一个具象的图象,任何抽象的“数学知识”你都别幻想能够理解。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了,越是喜欢数手指头和摆弄数学玩具的孩子,抽象思维发展得越好;越是使用五彩“具象”教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就越好。也就是说,要想发展“抽象思维”,就越是要学会“具象化”学习。


学校通常会布置一大堆数学计算题的作业,你就拼命计算吧。他们以为,也许练得多了,孩子的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就会越来越好。——也许会好起来,也许不会好!这恐怕要取决于孩子脑子里“具象”想象力的基础很多牢固。


越是数学“差生”,越是说明他的脑子里对数学“没概念”,或“没理解”。实际上就是脑子里无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你想啊,如果他能想象出来,又怎么可能无法理解呢?如果他能“画”出来,又怎么可能无法学会呢?。


对,那就练习“画出来”的本事吧!


必须学会把所有的数学题都画出来,这就是从“抽象”到“具象”的最好途径。也是爬出“计算太抽象”这个“大坑”的最好的梯子。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这个技能,直到有一天,看到数学理论或数学题目时,孩子的脑子里自然出现“虚拟的图形”,也许在面临中考或高考的激烈竞争时,就有了“逆袭”的本钱了。



第三个大坑,可能是“英语学得慢”。


必须承认,外语学习的“敏感期”是存在的:12岁以前学第二语言有着巨大的优势。所有的语言学研究或实际事例都表明:过了青春期的成人再去学第二语言,发音、听力、语感或者阅读能力都很难达到“类似母语”水平。


而青春期以前的孩子,只要真的进入了第二语言的环境,几乎都可以在几年内达到“类似母语”的水平。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青春期这个特殊的时期,它分泌的激素,不仅让孩子们疯狂地长高、发育、变成成人,也让孩子们脑子里的那个语言学习区变得僵硬了。


当然啦,人的大脑有巨大的可塑性,任何时候学外语都可以,也可以达到很高成就,但是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呢?非要等到大脑的语言学习区开始僵硬了才开始死磕外语?就象体操选手,难道非要从那些已经满18岁、肌肉都硬了的成人中去选材,然后再去刻苦训练,再去拿奥运体操冠军?


所以,学外语还是越早越好,只要不掉进“大坑”里就行。但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在我看来就是掉进坑里了。因为他们在“听、说、读、写”一起教,结果每一项技能都学不好,都用不上。用不上的知识,就必须耗费巨大的记忆成本去“死记”,稍一松懈就忘光光啦。


我们学了汉字,很快就可以拿起绘本和精彩的故事书来读,越读越开心。


我们学了数学,马上就可以计算零花钱与礼物价格的差距,越算越开心


但是我们学了英语的几个单词、句型、或语法,又有什么用呢?根据教学大纲,整个小学阶段的单词量不会超过1千,就算是6年级了又能读懂哪一本英语故事书呢,象看中文小说一样通读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更是做梦。


因为学得慢,所以用不上。既然用不上,那些零零碎碎的外语知识几乎肯定会在一次一次寒暑期的游乐中忘得一干二净。反过来,这些年来看过太多的“牛娃”和“小榜样”,从开始“英语启蒙”到进入“分级阅读”和“听懂英语动画片”,基本都在2-3年时间,不管他们用了什么技巧和方法,我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快!


就象滚雪球,滚得慢的,边滚边剥落,越滚越小;滚得快的,边滚边增加,越滚越大。正因为快速学会大量的“听力词汇”,英文绘本、动画、故事书才会有意义、有意思、有趣味;因为有趣味,所以孩子就有动力学会更多的“听力词汇”。随之而来,就是英语单词和短句的顺利拼读,一步一步就踏进了“分级阅读”的门槛。


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中国的英语教育就是制造大规模的“英语弱智”,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把“熟练掌握 2500 词汇”当作自己的能力上限,把自己从普通儿童变成了弱智青年。小学生也一样,如果慢吞吞地学,除了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低估了自己的潜力。教育的古怪之处在于,如果把学生当作天才去教育,学生不一定成为天才,但是,如果把学生当作弱智去教育,那学生肯定会变成弱智。  


OK,重要的事再说一遍:


第一个大坑,是“阅读无快感”。


第二个大坑,是“计算太抽象”。


第三个大坑,是“英语学得慢”。


但愿我们都能避开小学教育这几个大坑,避开僵化教育思想对孩子的“弱化”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