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身边事】第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次突破—语文工具性在不同文本类型教学中的体现

2017-05-03 克拉玛依教育


 4月27日下午,教育家书院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初高中语文组语文学科组,第一次将“语文工具性在不同文本类型教学中的体现”作为主题进行了研讨,给每个人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研讨从巫杰锋、赵娜、张进江三位老师的展示课入手,深入探讨了语文的工具性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成效、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第一中学所追求的语文的“工具性”与传统的“工具性”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语文学科传统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诚然,全体语文教师都认可语文在人类社会交际层面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完善。但对于所有在学校参与语文学习的学生们,过度的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高大上”的终极目标,似乎又有些苍白无力。

 帮助学生找到各种类型文本的解读策略和研习方法,能够让他们熟练掌握这种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才能着重培养他们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阅读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目标。

 本学期开学前,带着种种疑惑,第一中学初高中语文老师有幸聆听了北京市十一学校刘伟老师对于教学工具的选择和应用的讲座。他把教学工具称为——“柏尔修斯之盾”,或许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努力去追寻并锻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柏尔修斯之盾”,运用工具去完成教与学中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直以来我们不愿意去想“工具”,因为“工具”这个词身上似乎承载着冷漠、机械、教条、毫无感情,墨守成规等消极的心理暗示,总之和我们语文是没有任何值得想象的良好关系的。但在教学中如果没有适当的工具,我们将步履维艰,上着一堂堂“虚无缥缈”、“胆战心惊”的课,目标任务永远无法判定是否已经落实,所以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化到工具中来。

 第一中学的课堂给语文的“工具性”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因为“如何让孩子学习真实的发生”在学校里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老师们都在想到底有哪些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老师们设计工具的抓手就是学习体验和逻辑思维。所有的设计要回到孩子的体验,如果没有体验的开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真实的经验和思考,我们就没有办法进入有效的教学。

 在《登泰山记》的教学中,高一学部的张进江老师大胆避开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即:字斟句酌地梳理文本,极力规范学生的理解。他依照课文,重组了教学内容,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泰山,为游客设计登山线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绍重点景观。他以广告激兴作为引子,将学生们带入到了情境当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以读、写、讨论交流三个环节来推动课堂,鼓励孩子们参与,这让孩子们无意中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了古文,用情境工具达到了目的。



 高二学部的赵娜老师在“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对比”这堂单元教学课中,使用了表格工具、任务工具、情境工具,将原本复杂的对比更加清晰化与规范化了,并且严格按照考纲,落实了诗词学习中的重点——意象、手法、情感,并让学生在解读诗词中避免了许多无效的步骤,单刀直入地抓住了分析问题的核心,很好锻炼了他们的应试思维。表格的内容不只有结论的呈现,还有具体分析的过程,便于孩子们理清自己的思路。在其中还利用了提前录好的视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们走入其中。在一堂课中能够运用三种工具,可以说是一种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四高一学部的巫杰锋老师则将表格工具和任务工具运用到了整本书阅读中,四高一的学生对于《呐喊》、《彷徨》两本“皇皇巨著”,可谓是“生命不能沉受之痛”。如何将阅读、批注、讨论有机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在读鲁迅作品的时候能够有思想和理解能力的纵深的发展成为一大要务。小组讨论必须全员参与,为了避免有的学生“搭便车”、“滥竽充数”,巫杰锋老师设计了一张大表,表格中有三到四个问题,是经过搜集并统计过的孩子们比较感兴趣或比较纠结的一些问题。每张表格都可以容纳4至5个学生的阅读思考观点,组里选派一名学生在交流的同时记录所有的观点。这样,每个学生只要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就可以将它呈现在纸上,无论对与错、片面或完整,对于长久不发言,不思考的孩子们都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方法,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就这样,整本书阅读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小组展示,最终以阅读任务单呈现出来了。



 同样,基于日常教学的深入实践,巫杰锋老师也将这些教学策略运用到自治区大赛的课堂上,她的关于《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这个章节的阅读策略,在赛课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三位老师精彩的展示课,我们会发现,工具有时候是对难题的一个转化,它是一个可以被我们好好利用并不断改善的东西,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也会进行不断地创新,找到一个个适合自己使用的工具,让它具有生命力。而回到具体的工作中开发各种各样的工具也是一种教研的方式,思维的碰撞、激烈地辩论、一次次地推翻重组,就这样日积月累,语文的“工具性”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编辑: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平台编辑部

来源: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微信公众号



精彩回顾:


【身边事】深入贯彻全市意识形态领域反恐维稳斗争工作推进会精神 扎实做好市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政治工作

【身边事】唱响健康,放飞梦想——高新区(白碱滩区)首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暨第十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身边事】2017年自治区高中生排球联赛在我市激烈进行中

【身边事】深化总目标意识 持续开展发声亮剑活动——市教育局启动反恐维稳“大反思、大整顿”活

【身边事】快乐乒乓 健康你我——市教育系统第十届“园丁杯”乒乓球比赛圆满落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