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报课堂|微波探测与信息处理 第1讲 SAR概述

Bamler,朱晓香 雷达学报 2022-07-02

点击蓝色“雷达学报”关注

本课程根据德国宇航局遥感技术研究所的Richard Bamler教授和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朱晓香教授在雷达学报“先进微波探测与信息处理高级研修班”的讲课整理而成。感谢Richard Bamler教授和朱晓香教授的精彩讲课和慷慨授权!










微波探测与信息处理 课程简介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多维度地表信息获取能力,是当前对地观测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课程旨在通过简要的介绍,在不过多介绍处理细节的前提下,为读者构建SAR信号处理的整体脉络,帮助读者理解SAR信号处理的本质。本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SAR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说明SAR相干成像的原理;介绍从原始回波数据重建SAR图像的基本思路;解释与SAR有关的物理和图像特性;推导SAR雷达方程;解释SAR图像的地理编码。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干涉SAR(InSAR),例如标准InSAR、差分InSAR、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和层析SAR(TomoSAR):介绍上述技术及其在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和地表形变测量的应用;介绍相干性、相位噪声、频谱偏移和临界基线的概念;介绍具有获取目标三维信息能力的TomoSAR技术的基础原理;讨论相位解缠这一InSAR处理的关键环节。

第三部分介绍“稀疏性”这一SAR信息获取的基本概念,说明利用稀疏信号处理方法可以实现超分辨率。本部分还将介绍超分辨率因子和位置估计精度偏差的克拉美罗下界(CRLB)。

本课程还对TerraSAR-X和TanDEM-X星载SAR的成像结果和典型应用进行介绍,例如在地震和火山监测、冰川监测、SAR海洋学和DEM生成中的应用。

本课程共15讲,PPT为英文,其中第5讲、第8-10讲安排了练习作业。 




第1讲 SAR概述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主动式微波成像雷达,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多维度地表信息获取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地表和植被穿透能力,是当前对地观测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SAR的概念最早于1951年提出,在后续的数十年间,SAR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从最初的单一频段、单极化、二维高分辨率机载SAR向多频段、多极化、多维高分辨率的多平台SAR发展。自1978年首颗搭载SAR载荷的卫星Seasat发射升空以来,世界各国已研制数十个星载SAR系统,且正不断加大SAR研究力度。

目前,SAR已取得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冰川监测、海洋学和全球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专家简介





Richard Bamler,1955年生,IEEE Fellow,现任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遥感技术专业教授、德国宇航局(DLR)遥感技术研究所(IMF)所长。Richard Bamler 教授1986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参与SIR-C/X-SAR的研制设计工作,2010年至今担任德国慕尼黑航空执行委员会成员,其领导的DLR IMF团队承担了SIR-C/X-SAR, SRTM, TerraSAR-X, TanDEM-X, TanDEM-L, ERS-2/GOME, ENVISAT/ SCIAMACHY, MetOp/GOME-2, Sentinel 5p, EnMAP等遥感系统的处理器研制设计工作。Richard Bamler 教授重点研究方向为遥感地球观测,遥感信息处理与估计理论,SAR遥感数据最优化信息提取(包括稀疏重构、压缩感知等新的估计方法),在单站、双站SAR信号处理,SAR定标,GMTI,InSAR, Tomographic SAR等方面提出了的若干高精度处理算法。Richard Bamler 教授2002年和2006年获得ISPRS优秀论文奖,2004年、2009年和2012年获得IEEE GRSS优秀论文奖。





朱晓香,1984年生,德国科学院青年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青年院士,国际电子与电器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现任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宇航局遥感所数据科学部门主任,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青年研究组前组长。朱晓香2011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开始任教于慕尼黑工业大学信号处理专业,2013年加入德宇航遥感所。曾荣获海因茨·莱布尼茨奖(德国最重要的青年科学家奖项),德国十大创新青年,德国年度最杰出青年女科学家(系首位华人获此殊荣),IEEEGRSS青年成就奖。朱晓香是德宇航 Tomographic SAR 处理系统(Tomo-GENESIS)的主要研发者,是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成员之一,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InSAR技术(如高维Tomographic SAR成像,SqueeSAR)、应用于遥感领域的计算机视觉(包括物体重建、多维数据可视化)、数据科学,压缩感知和稀疏重构等新的现代信号处理算法在遥感方面的应用等。


网站“学报课堂”相关课程请点击“阅读原文
↓↓↓

相关阅读

雷达与微波视觉分论坛暨第一期雷达学报大讲堂通知(第二轮)
首届“雷达与未来”全球峰会将于4月22日在南京举行
纪念中国获取首批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四十周年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专刊——纪念我国SAR成功研制四十周年
新体制SAR三维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学报课堂|雷达原理与系统 第一讲 雷达基本概念与发展历史(视频)
雷达资讯|最高分辨率0.05m的微型合成孔径雷达
学报历程|回顾“先进微波探测与信息处理高级研修班”

责编:丁泽刚
编辑:于青 蒋文
审核:贾守新
声明
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雷达学报》。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其内容由作者负责,不代表本号观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雷达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