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历程丨《雷达学报》编委中当选的院士
2021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发布,《雷达学报》编委会有3位编委当选,他们分别是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丁赤飚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龙腾教授、中国电科38所吴剑旗研究员。
加上2013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的何友教授(海军航空大学)、2015年当选科学院院士的王永良教授(空军预警学院)、2019年当选科学院院士的崔铁军教授(东南大学),《雷达学报》自2012年创刊以来,已有6位编委当选两院院士,这6位编委在学报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极大贡献!
何友院士长期从事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装备模拟仿真、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是我国信息融合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雷达目标融合检测及跟踪、辐射源识别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
何友院士担任第一届《雷达学报》编委会编委,第二、三届《雷达学报》编委会顾问,及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顾问。
何友院士团队在《雷达学报》平台发布的“雷达对海探测数据”对相关领域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正在主编“《雷达学报》创刊10周年纪念专刊” ,并在《雷达学报》发表“微多普勒理论在海面目标检测中的应用及展望”等6篇论文。
王永良院士一直致力于雷达信号处理和空时二维信号处理等研究,其学术专著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王永良院士担任第一、二届《雷达学报》编委会副主编,第三届《雷达学报》编委会顾问,及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顾问。
王永良院士主编了《雷达学报》“空时自适应处理专题”,并正在主编“《雷达学报》创刊10周年纪念专刊” ,已在《雷达学报》发表“机载雷达空时自适应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等5篇论文。
3崔铁军院士崔铁军院士对超材料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及控制电磁波的新方法,开创了信息超材料新方向。研制出一系列SPP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开辟了基于SPP传输线的微波技术新方向。在传统超材料领域,实现了宽带、低损耗超材料的快速准确设计,在国际上率先实验验证了“电磁黑洞”和三维宽带“隐身斗篷”等物理现象。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崔铁军院士担任第二、三届《雷达学报》编委会编委,及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顾问,第一期雷达学报学术讲堂主席。
崔铁军院士主编了《雷达学报》“信息超材料及其雷达应用专刊”,并在《雷达学报》发表“太赫兹信息超材料与超表面”等7篇论文。
4丁赤飚院士丁赤飚院士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地面处理和应用系统研究工作。针对新体制SAR的前沿基础问题和实际应用中的瓶颈难题,系统性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我国SAR卫星工程成像处理的关键难题,推动实现了我国SAR装备从二维向三维的跨代发展,主持制定了我国牵头的第一个SAR国际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丁赤飚院士担任第一、二届《雷达学报》编委会编委,第三届《雷达学报》编委会主编,第一期雷达学报大讲堂、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主席。
丁赤飚院士正在主编《雷达学报》“合成孔径雷达微波视觉理论与技术专刊”、“《雷达学报》创刊10周年纪念专刊”,并在《雷达学报》发表“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从层析、阵列到微波视觉”、“全息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体制和方法”等22篇论文。
5龙腾院士龙腾院士围绕新体制雷达与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基础性、共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了新体制一维高分辨成像雷达、二维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空天对地探测实时信息处理新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龙腾院士担任第一届《雷达学报》编委会编委,第二、三届《雷达学报》编委会副主编,及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共主席。
龙腾院士主编了《雷达学报》“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专刊”,并在《雷达学报》发表“星载高分辨频率步进SAR成像技术”等3篇论文。
6吴剑旗院士吴剑旗院士连续30多年从事反隐身雷达理论探索、预先研究和工程研制,运用一种全新的雷达体制成功研制我国首型固定式和首型机动式米波反隐身雷达,从无到有的形成了我国对隐身飞机预警监视和拦截引导作战能力的跨越,推动了我国反隐身米波雷达技术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吴剑旗院士担任第三届《雷达学报》编委会编委,对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给予了重要支持和指导。
更多学报通知请点击“阅读原文”。↓↓↓相关阅读
编辑:杨子渊
审核:贾守新
声明
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雷达学报》。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其内容由作者负责,不代表本号观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雷达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