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预告 | 第二期雷达学报学术讲堂──“当稀疏信号处理技术遇见雷达”研讨会

雷达学报 雷达学报 2022-09-26
点击蓝色“雷达学报”关注

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二期雷达学报学术讲堂──当稀疏信号处理技术遇见雷达研讨会”将于2021年12月11日在线上举办。

一、讲堂主题:当稀疏信号处理技术遇见雷达
作为目标探测的一种重要手段,雷达在军事、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对国防安全、国土测绘、灾害预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稀疏信号处理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少量数实现信号精确恢复的方式,在信号处理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次研讨会围绕稀疏信号处理技术在雷达不同方向的应用展开研讨,探讨基于稀疏信号处理的二维/三维 SAR 成像、目标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等最新的理论突破与技术进展,推动促进新一代稀疏微波成像雷达系统的创新发展及多源应用。
二、时间方式:2021年12月11日9:00-11:40,雷达学报直播平台。
三、主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雷达学报
会议主席:朱岱寅、毕辉
执行主席毛新华、张晶晶

四、会议日程

12月11日9:00-11:40,主持:毕辉朱岱寅 ,直播主持:赵思源

五、直播平台

雷达学报B站:https://live.bilibili.com/23542139

雷达学报视频号:

雷达学报蔻享:https://www.koushare.com/courseTopicIndex/i/radars
雷达学报学术交流群,可加好友申请入群(请注明姓名、单位)。
论坛主席简介





朱岱寅(197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雷达学报编委。长期从事雷达成像与探测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SAR/ISAR)成像以及自聚焦算法,干涉 SAR 成像,SAR 地面动目标指示,以及机载雷达空中动目标指示技术。1998年至1999年在德国宇航院(DLR)高频技术研究所从事干涉 SAR 技术合作研究。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 SCI 收录7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以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毕辉(199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教授联谊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稀疏微波成像、雷达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入选国防 JS 青年托举人才工程、江苏省青年托举人才工程、南京市优秀留学创新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者”人才计划。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担任深圳市科技创新委专家、南京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高级会员等。发表文章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 

报告及专家简介





报告1:稀疏雷达处理的发展和挑战

报告人:李刚

报告简介:稀疏信号处理是近十几年来信号处理领域的热门分支,已经吸引了雷达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报告将讨论稀疏信号处理在雷达成像、检测、识别等方向的发展历程、应用案例和面临挑战。报告人简介:

李刚,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2002年、2007年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出版英文专著2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雷达学报等期刊编委,IEEE信号处理协会传感器阵列与多通道技术委员会成员,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成员、雷达分会委员。研究方向包括雷达信号处理、遥感、信息融合、数据驱动医疗健康等领域。


报告2:稀疏超宽带雷达成像技术

报告人:黄晓涛

报告简介:超宽带通常指信号相对带宽大于25%或绝对带宽大于500MHz。为了实现强穿透性,超宽带雷达通常采用较低的中心频率,广泛应用于浅埋地雷探测、叶簇穿透探测、穿墙探测等领域。传统的超宽带雷达成像技术面临系统分辨率受限、系统实现代价高等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在成像场景或感兴趣的目标具有稀疏特性的情况下,通过少量观测数据,基于稀疏先验信息约束,能够高质量地重建成像场景或目标,在提升成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系统实现代价。本报告将围绕稀疏超宽带雷达成像理论与应用,首先介绍稀疏超宽带雷达成像的数学模型和系统体制,然后分别从效率提升和误差补偿角度讨论稀疏超宽带雷达图像重建方法,最后给出其在地雷探测领域中的应用结果。报告人简介:

黄晓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超宽带雷达探测与成像、阵列信号处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10项,出版专著1部。指导研究生获全国学会、湖南省等各级优秀学位论文12人次。


报告3:敏捷雷达信号处理技术探讨

报告人:全英汇

报告简介:敏捷雷达具备优异的低截获和电子对抗性能,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在电子对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介绍敏捷雷达的特点以及面临的信号处理难题,并梳理敏捷雷达波形优化设计和信号处理方法。
报告人简介:
全英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丽水人。国家领军人才(ZQ)、陕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领军教授、先进遥感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电子工程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系主任、西电-杭州研究院智能感知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主持了多项重大创新研究课题。授权发明专利四十余项,发表SCI检索论文六十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航天科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在雷达成像、雷达抗干扰、多功能综合电子微系统等军民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报告4:空天目标雷达学习成像方法初探

报告人:罗迎

报告简介:利用空天目标的稀疏先验信息,采用稀疏成像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其雷达成像质量,而学习成像则是在稀疏成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空天目标雷达学习成像方面,本报告从图像域处理的角度介绍了 ISAR 成像、MIMO 成像中关于补偿问题的初步研究进展;从信号域处理的角度探讨了基于直接观测模型和近似观测模型的学习成像方法。最后,展望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希望为该领域科技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报告人简介:

罗迎,男,1984年出生,空军工程大学教授,省部学科拔尖人才,空军首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托举计划培养对象,《雷达学报》编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青年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及其他课题多项。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第十七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


报告5: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阵列SAR超分辨率三维成像方法

报告人:张增辉

报告简介:阵列 SAR 三维成像雷达在高度向受天线物理尺寸限制而分辨率较低,压缩感知等稀疏重构算法能获得超分辨率成像结果,但当测量数据不足或信噪比较低时稀疏重构性能将严重恶化。深度神经网络具有优异的学习和表达能力,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回归各种非线性函数,可用于解决阵列 SAR 在斜高向的超分辨率重建。本报告介绍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粗恢复、空域滤波和并行 DNN 回归模型的阵列 SAR 超分辨率成像方法,并从算法结构上分析其与传统迭代软阈值算法的异同,给出部分仿真和实测数据验证结果。
报告人简介:
张增辉,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感知与导航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雷达信号处理、SAR图像解译等相关研究,主持自然基金、高分专项、重点研发课题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引用千余次。IEEE Senior Member,《雷达学报》杂志编委。


报告6:无网格稀疏信号处理及其在微波成像中的应用

报告人:张柘

报告简介:以压缩感知(CS)为代表的稀疏信号处理方法已在二维 SAR 成像、TomoSAR成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传统 CS 重构需拟构虚拟网格字典,重建性能受到网格效应影响,在数据轨数较少、采样率低、信噪比较差时网格效应尤其明显,甚至会破坏模型的稀疏性,导致重构失败。无网格稀疏信号处理是稀疏信号处理理论的新兴分支,从稀疏模型上避免了网格效应,在微波成像中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本报告介绍了扰动无网格稀疏、原子范数优化和 GDLS 等常见无网格稀疏信号处理方法,从性能与运算效率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对非均匀采样、快速计算等研究前沿进行了展望并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以微波三维成像为例进行了实验结果分析。
报告人简介:

张柘,苏州空天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苏州研究院)创新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生导师。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2015年至2020年先后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乔治梅森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以“百人计划”引进。为 IEEE TSP、IET SP、IEEE GRSL 等五个 SCI 期刊审稿人、九个国际会议 TPC 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家973、美国 NSF、美国 SBIR 等多个重大项目研究,承担主要工作。现研究领域包括稀疏信号处理理论、稀疏微波成像、深度学习与信号处理的结合研究等。


报告7:稀疏SAR图像的智能化应用初探

报告人:毕辉

报告简介:稀疏 SAR 图像相较于传统匹配滤波重构结果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因而在进一步应用时理论上会获得更优结果。然而稀疏信号处理技术在成像时会破坏图像统计特性及相位信息,严重制约了稀疏 SAR 图像的后续应用。本报告介绍了团队探索的能够保持图像统计特性及相位信息的稀疏成像方法,并将获取的稀疏 SAR 图像进一步用于恒虚警率检测、三维/四维成像、目标识别等应用中,扩展了稀疏 SAR 图像的应用范围。
报告人简介:

详见上面主席简介。


更多学报通知请点击阅读原文
↓↓↓

相关阅读

“高分辨率全极化SAR地物要素提取数据集”正式发布
学术讲堂 | 可重构电磁超表面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视频)
博士论坛 | 基于域知识增强深度网络的少量样本SAR车辆目标识别(视频)
博士论坛 | 基于联合运动补偿与方位定标的高分辨ISAR成像技术(视频)

博士论坛 | 星载HRWS多通道SAR成像误差精准估计方法研究(视频)

【最新成果】基于扰动的结合Off-grid目标的层析SAR三维成像方法

【最新成果】基于视觉显著性的SAR遥感图像NanoDet舰船检测方法

学报课堂 | 雷达原理与系统 第三十七讲 距离跟踪原理(视频)

编辑:曹梓艺
审核:岳冰莹 贾守新
声明
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雷达学报》。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其内容由作者负责,不代表本号观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雷达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