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士回母校——线上讲堂,重温经典”第四期上线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小编的话

2016年起,教育部关工委先后联合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开展“院士回母校”活动。4年来,“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等百余位两院院士相继受邀回到母校参加“院士回母校”活动,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分享治学做人、敬业报国、追梦筑梦、奋斗圆梦的故事和感悟,用亲身经历为在校大学生上了一堂堂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的思政大课。为使更多学生感受到院士强大的人格魅力,教育部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院士回母校——线上讲堂、重温经典”栏目,5月11日起,每周一同步在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媒体平台(网站、微博、微信、喜马拉雅等)陆续推送1位院士的精彩片段。


网站

微博

微信

喜马

拉雅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送的是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清华大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2016年3月24日参加清华大学“院士回母校”的精彩片段。








嫦娥似若知来客

缘是荷塘月下人



栾恩杰


导弹控制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


1968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研究生毕业


曾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参与组织、主持首型潜地战略导弹和首型陆基机动中程战略导弹研制


提出陆基机动中程战略导弹型谱化、系列化发展思路,适应了发展需求


参与组织、主持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提出深空探测“探、登、驻(住)”和“绕、落、回”的技术发展路线,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


在航天型号和工程研制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为我国武器装备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感恩清华,

永生不忘



 

栾恩杰:

听到这个活动时,我写了一个稿子,标题是《感恩清华》。我来清华的次数很少,在说“嫦娥”以前,我想先说感恩的话。清华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刚到航天部时,那时叫“七机部”,由于我是清华毕业的,就给我分到了非常重要的岗位。社会认可清华,清华给她的学生带去了光环,所以我感恩这样一个条件、这样一个机会和这样一个社会的认可,这是母校给我的


我是在清华大学入党,“文革”前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是非常光荣的事,是清华大学给了我政治生命,我感恩清华。“文革”前的研究生是半师半生,像我是戴“红牌”,是教师的牌子,学生是“白牌”,所以我是半师半生的研究生,以生为主。参加工会,享受工会会员待遇;放假回家,享受半价学生待遇。



毕业时问我志愿,我说搞国防参军。因为那时的国防院所还没有脱军装,所以准备搞国防去。清华的老师全力推荐,把我送到“七机部”,所以是清华大学为我选择了专业。刚才戚院士说,那时的人听从党的召唤、祖国的需要,清华是按照我的愿望把我送到国防,参与了尖端武器的研制,所以我先说一段话,就是感恩清华,永生不忘!


2


中国人有能力去,我们在航天探索上要表达我们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的奥林匹克



 

主持人:

我想问一下栾院士,您作为嫦娥工程的总指挥,您觉得嫦娥工程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


栾恩杰:

说到嫦娥工程,发轫同志是我的老前辈,是第一代的航天人,等我到航天时,可以说是第二代吧!我有时开玩笑说,我属于“二锅头”,就是第二锅的头,我赶上“两弹一星”的潜地弹研究。接着呢,我搞导弹,搞深空探测。刚才问为什么要搞嫦娥工程,那时我已经到科工委做国家航天局局长,是2000年前。当时我的想法是中国的航天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现在新世纪面前,那时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揭开航天的面纱,用改革开放的姿态走到世人面前,在航天事业上我们不应该有空白,在航天事业的耕耘上不应该有荒地。



那时我们的近地轨道已经有一定的能力了,我们的运载进入能力已经达到9吨,载人航天用的飞船、推进火箭可以达到近地轨道,达到9吨半的能力。当我们的“长二捆”存在时,一旦出来“长二捆”,推力就足够把一定的有效载荷送到月亮上去,这个能力是有的,所以不应该有空白,中国人要去,表达我们的能力。



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领导总问到月亮上干什么,这问题确实很难答,因为月亮上没有房子,也没有搞土地买卖,也没有超市,生活也没有,到那干什么,确实不好回答。说到那搞科研,我们地球的科研还没有搞好,怎么搞月球的科研呢。我说我搞航天的,不太懂科学,但是我懂技术,我们中国人有能力去,我们在航天探索上要表达我们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的奥林匹克,表达能力。


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强大的中国人民,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从一穷二白自力更生到今天,我们有了火箭,有了卫星,有了飞船,我们应该表达我们能去月亮,然后才给我们科学家、各研究应用的部门提供一种可能,研究什么、应用什么、发展什么。我们将以月球探测为深空探测的切入点,提升我们航天的发射进入能力、探测测控能力,开拓深空探测领域。当时产生嫦娥工程的初步想法就是提高能力、表达能力,证明中国可以去,就是这么简单。


3



中国人只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拿出我们自己的武器,那才是真正的脊梁


 



主持人:

我想问栾院士一个问题,上次见您的时候,您讲了一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说您曾经提前好多年完成了一个任务,您愿意跟在座的同学分享一下这个故事吗?


栾恩杰:

1951年美国制造了第一艘导弹核潜艇,1957年前苏联也有了,我们中国也想有。1958年聂荣臻元帅给中央写了报告,请示我国也开展导弹原子能潜艇研制工作,那时不叫核潜艇,叫原子能潜艇。1959年,赫鲁晓夫到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就问他能不能帮助中国研制潜射导弹,包括核潜艇。赫鲁晓夫说这个技术特别难,你们不要搞,你们也搞不了,这个花钱特别多,你们穷,你们不能搞。当把情况报告给毛主席时,毛主席非常生气,说我们中国人自己干,导弹核潜艇我们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决心非常大,那时就组建了导弹研究院。



潜地导弹一定是固体的,不能是液体的,因为在水里到处跑,你不能在后面加个加注的东西,现加注也不行,没有这个过程,导弹核潜艇的导弹一定是固体的,所以中央就把搞固体导弹的人从内蒙迁回来,就是当时的第一研究院,我在控制所就负责战略武器的研究。那时真是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为什么?苏联不给,美国禁运。这就告诉我们,再好的朋友,一旦有意见的时候,它也不会白给我们。美国是我们长期的非盟友,它是禁运的,我们给钱他也不卖,所以高科技是买不来的。我记得嫦娥十号回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讲话,说高科技买不来,咱中国人一定要研究,一定要自己搞。


经过28年的努力,导弹在1988年定型了。那时我已经做中国潜地导弹的总指挥了。这个工程交给我,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们前面失败过,而且那时做导弹试验是要封海的。20多年前,封海还允许,但封海的时间不能长,一般来讲, 国际上就一周左右。我们要在这一段时间打出几发弹,使我们的潜地导弹能够定型。经过20多年的努力,用我们自己的核潜艇,装上我们自己的导弹,在一个封海期圆满完成任务,突破了我们中国没有导弹核潜艇,没有导弹核潜艇上的导弹的历史。


那时我已经进入十三届中委,开全会时,我从靶场回来向全会汇报。我说,靶场打完了,向同志们报告,经过我们全国人民的支援,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的英明决策领导和全国的支持,按照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指示,我们提前了9900多年完成了任务。如果当时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世,将会非常高兴,那是他们的夙愿。因为导弹是穷人的飞机,这是李鹏总理的话,有了导弹,我们才有脊梁。别人不会实实在在地帮我们,别人不会长时间地帮我们,我们可以做朋友,但在利益面前,一旦发生冲突,友谊可能就破裂了。中国人只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拿出我们自己的武器,那才是真正的脊梁,没有这个脊梁,你说话都不算数。所以我们有了潜地导弹,有了第一代的潜地武器,给我们国防增添力量。我们有了发言权,中国海军有了战略武器,这就是长时间的任务,28年。


栾院士寄语青年大学生


“在造福人类,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技术的难点、技术的领域还需要我们科技人员一代一代地去攻关,同学们在这方面要多积累知识才能,航天等着你们。”


小编的话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啦~下期更精彩,敬请期待哦!


教育部关工委交流平台

长按关注  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