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新污染物治理急需的科技支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师环生 Author 环境与生态研究院
新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也称新兴污染物、新型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使其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但尚未(或最近才)被管控的物质。与常规污染物相比,新污染物在水、气、土等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的浓度通常是微量或痕量水平,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隐性和长期的。
图片来源:《新污染物》期刊封面
新污染物概念大约出现在本世纪初,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成功治理常规污染物之后,为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出的新任务。新污染物大多是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主要类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近年《斯德哥尔摩公约》新增列的溴代、氟代POPs;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如抗生素等药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如酞酸酯、双酚A等;还有微塑料。已有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新污染物种类多,来源广,在水、气、土多介质环境和生物样品中检出率高。
图片来源:《POPs知多少之二噁英》
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吹响了我国治理新污染物的号角。2022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部署新污染物治理工作。
我国的新污染物治理正处于起步阶段,在以下三方面急需科技支撑。
一是新污染物优先治理对象的确定。不仅已知的新污染物种类繁杂,而且还会源源不断地发现一些新污染物,因此需要在一定规模的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民对健康环境的需求,研究确定在不同时期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应优先治理的新污染物对象,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地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
二是新污染物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由于绝大多数新污染物的环境浓度很低,目前需要采集大量的环境样品,通过富集浓缩、去除干扰等复杂的前处理,再用色谱/质谱仪器分析。现有的分析方法不仅耗时长,而且成本很高,难以满足全国范围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需要。因此,急需建立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类似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方法,为区域层面和全国层面的新污染物问题识别以及治理成效判断提供检测方法保障。
三是新污染物最佳治理路径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别的新污染物,要综合考虑管控的经济社会影响和治理技术的经济可行性,确定最佳的治理路径。哪些新污染物可以通过采用替代品/技术从源头控制?哪些新污染物现阶段无法替代,需要通过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来削减环境排放量?……需要全面系统地开展研究,为《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出的制定“一品一策”管控措施提供科技支撑。
文章来源 | 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
文章作者 | 余刚
编辑 | 方桦
审核 | 田菲菲
KeAi
科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