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高原上的小草抓住土壤 这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背后是几代人30年的接力

2018-01-09 尹沁彤 蓉城政事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是四川省农业领域唯一获国家科技奖的项目,也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奖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主持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54岁的白史且穿着彝族服装,在人民大会堂接过了鲜红的获奖证书。



▲获奖后的白史且  受访者供图

这不是我的个人荣誉,这个成果凝聚的是我们几代草科人扎根高原,开拓进取近30年的心血。

白史且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有些颤抖。


1985年

21岁的白史且走出大凉山,进入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就读。作为首届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他并不知道这个“冷门”的专业意味着什么,也更不会知道从今之后,他将与草结缘一生。

1987年

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项目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启动。

2018年

在高寒地区成长30年,该项目于1月8日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大凉山里走出来这个彝族人“立草为业”


凉山彝族自治州最为偏僻的金阳县坐落在金沙江畔,1964年,白史且在这里出生,然后成人。7岁时才开始学汉语,21岁进入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就读,在一个“当时对文化知识的不重视”的大凉山,白史且期间自然度过了很多个点煤油灯看书的夜晚。


走出大凉山,成为四川农业大学首届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当时的白史且还也不太了解“一棵草的力量”。“在当时,农业大学本来就比较冷门,草科更是冷门中的冷门。‘草寇’、‘墙头草’,好像关于草的词语都是不好的。”史白且开起了玩笑,他说,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一棵小草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而他自己,也是在师从著名牧草育种学专家杜逸教授的过程中,做了一些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饲草品质研究和草产品加工技术开发的研究之后,才渐渐明白草科这项自然科学对生态维护、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获奖后的白史且与团队成员合影 图源受访者  


实事求是地讲,彝族和彝族地区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当时做人文科学的人很多,但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却很少。”想着要为家乡做点实事、尽点绵薄之力,白史且先在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积累了工作经验,又在川大继续研读了分子遗传学,取得了博士学位。2002年,白史且正式进入专业从事草原科学研究的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正式“立草为业”。



几代草科人接力坚守红原成都郫都区建有后期服务基地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出生、成长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阿坝州红原县,1987年,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项目在那里启动。2002年,担任研究院副所长的白史且接过这个项目的旗帜,跑到了高原上。


当时草科前辈们已经在这个高寒地区育成了我国首批国审牧草新品种,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接力下去。”白史且告诉政事君,21世纪的科研条件已经比前十多年好了很多,在成都郫都区有了后期服务基地,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们可以在寒冷的冬天、牧草枯萎的时候,下到温暖的平原做一些数据分析和样品化验的重要工作。“以前前辈们几乎一年90%的时间都在高原上,我们现在差不多一半时间在成都工作,一半时间在高原的实验田上。”


▲工作中的白史且(左四)与同事们合影 图源受访者


谈到高原上的生活,白史且连说了三次“太艰难了”。并不是自己叫苦,白史且是在痛心一些优秀的科研人员因为不适应高原生活离开了研究院。“高寒地区,实验田的海拔在3500米以上,一些人喘气都困难,不要说下田搞科研了。”


“但是,高原上的一棵草,作用是巨大的,必须有人把这个项目继续下去。”白史且说,


➢ 从生态来说,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最大的草原牧区,草原面积占全国的39%;

➢ 从产业来说,草地畜牧业是数百万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是,由于超载过牧严重,90%草地不同程度退化,生态功能减弱,生产力下降,草畜矛盾尖锐。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每年因饲草料缺乏造成牲畜掉膘死亡损失严重。”而这个项目,就是让高原上的小草紧紧抓住土壤、喂饱牲畜,保障青藏高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在几代草科人的坚守下,这个项目也正像一棵高原上的小草,虽然面临高寒,却也茁壮成长着。所以在得知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时候,白史且说,“这不是我的个人荣誉,这个成果凝聚的是我们几代草科人扎根高原,开拓进取近30年的心血。”



终于从研到产“小草”获直接经济效益47亿元


白史且最欣慰的是,这个成长了30年的项目,目前已经实现了从研到产。


在30年里,他们

➣ 一共收集了本土牧草资源26643份,挖掘创制抗寒耐旱等优异种质465份;

➣ 在高寒、高海拔生态条件下,选育出14个高产优质、性能稳定的牧草新品种,大部分品种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

➣ 创建了新品种丰产栽培、加工利用及退化草地治理等配套技术体系;

➣ 获授权专利14件(发明专利9件),制订省级标准40项,发表论文222篇(其中SCI收录36篇),出版著作12部;

➣ 建种子基地12.3万亩,形成了“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牧草产业体系,老芒麦、披碱草种子产量占全国同期的54%,推广应用3200多万亩,获直接经济效益47亿元;

➣ 培训农牧民3.2万人次,培养本土高级专家120余名,培养研究生59名;

➣ 形成国家牧草体系综合试验站等科研平台12个。


“立足阿坝、甘孜、凉山三州,面向全省,服务青藏高原。”草科院的这句标语,白史且和他的团队这些看得见的用数据和看得见的效益见证着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同时实现了农、牧民的产业增收。


这次获奖,让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项目成为了2017年四川省农业领域唯一获国家科技奖的项目,也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奖项目。“我们曾担心‘这颗小草’太不起眼,但还好我们坚持了下去。”白史且告诉政事君。


同时他还说,目前草科院已将21名博士、30多名硕士招致麾下,但心中仍有担心,害怕人才流失。而成都为优化创业环境推出的人才政策,让白史且颇为心动。“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可为成都的乡村振兴、园林绿化、特色镇打造相结合,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新闻链接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类奖项中,我省有6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主要完成单位共获9个奖项


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

一等奖


西南交通大学 →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


西南石油大学 →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二等奖


四川农业大学 →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


西南交通大学 →山区大跨度悬索桥设计与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高速铁路狮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术


四川大学 →锦屏二级超深埋特大引水隧洞发电工程关键技术


 西南医科大学 →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



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

二等奖


 电子科大杨建宇教授团队 →XXX技术与系统


电子科大罗光春教授团队→XXX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往日精彩


1. 大快人心!成都再发大招 行政机关8043项证明砍得只剩12项


2. 特别报道 / 成都工业企业咋转移?这几类可申请贷款、设备、厂房补贴


3. 网络理政案例评选 / 突破100万票!网络达人在成都的幸福感又提升了


4. 这个四川大学的外国人 刚刚拿了我国科技大奖



蓉城政事记者 尹沁彤 实习编辑 余新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