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0家美术馆!让这件很时髦的事成了成都的“生活美学”

王垚 林燕 李昀筱 蓉城政事 2019-05-19
成 都 之 美

成都之美

是庭院茶楼里品茗喝茶的闲适

是巷口街头火锅店里的热闹辛辣

成都之美

是高楼大厦与水岸古镇的交错

是乡村炊烟与林盘绿道相映的和谐

成都之美

更在于这里流淌数千年的天府文化与内涵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全市包含美术馆、画廊、私人美术馆、艺术馆等在内的“艺术空间”,总量已超过200家。对于成都人而言,美术馆从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转变为城市的“生活美学”。


这个休闲、浪漫之城的万种风情

犹如一帧帧画面

说不尽道不完

而他们

作为成都生活美学地标的创作者、守护者

对于成都之美,有话要说......




一筑一事王牧之


王牧之和他的团队“一筑一事”,在成都耕耘的时间已有四年。在这四年里,他们用镜头与文字,试图去理解成都作为一座城市的空间美学。


当王牧之接受政事君采访时,他仍在说:“我们在成都探访多时,但仍葆有很强的好奇心,这里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新东西层出不穷,很让人振奋,很好玩儿。”


廊桥The Bridge,来源@一筑一事


自然,王牧之对成都的生活美学的理解,并不只是“新奇”而已;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关注的成都,有更广阔的美,这种美,王牧之认为,已经早就根植于成都的历史与空间里。


王牧之谈及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二十年来,成都的城市化进程,谈及它给整座城市带来的惊人而迅速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可能被忽视的城市生活之美——新的楼盘的产生似乎就意味着旧建筑的破败,甚至消亡的命运。


無早,来源@一筑一事


王牧之不愿意看到时间带给城市空间的改变,不是沉淀,而是破坏。他在肯定城市化的成就的同时,也认为:“城市如果变为一个快销的居住空间,那我们是没办法去讨论它其中的生活美学的。”


对王牧之来说,“时间,就是最好的审美”


炘宿 ShinHouse,来源@一筑一事


而廊桥The Bridge、無早书店、醒食面包咖啡店、巷陌民宿等他同时向我们推荐的空间,无不体现了人们发现旧区之美,从而使之焕发新生的努力。


醒食The Sense,来源@一筑一事


王牧之感觉到,城市的生活美学永远离不开这座城市的人群。而这几年里,成都最活跃的那部分人群,在他看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八零后、九零后开始成为主力消费人群,他们继承了成都的包容的性格,同时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能够理解许多旧有物事的美。


这样的一个主导城市生活美学的主体人群的诞生,王牧之认为,乃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一片广阔而丰饶的土壤——成都


王牧之的眼里,“成都,是一座来了就很可能发现全世界的城市。我和我的团队探访过很多的国家和很多的城市,当我们从外面看到了新鲜的事物回到成都时,会发现,原来它已经早就在成都开始了萌芽,甚至已经结出了全新的果实。所有生活美学的领域,都可能在成都找到答案”。



何多苓美术馆何多苓

如果说,何多苓是成都的一张名片,那么,成都对于何多苓而言则是恬静且开放的理想创作地。1948年出生的何多苓,今年正好70岁,除去年轻时到大凉山当知青,壮年也曾周游列国,之后他选择返回成都,固守成都,作为生活与创作的栖所。

▲何多苓 图源 东方IC

何多苓觉得纽约很像成都,既然如此相像,何不回到成都?对他而言,成都有熟悉的乡音、有火锅,有朋友。他说:“我生于成都,很习惯它,对我而言,它是个适度的城市,文化氛围尚美、大小适中、气候宜人,口味符合。”而成都的生活美学正是源自于此,一种环境、人文落实到日常性的自在与放下,它给予个体务虚的底色。

“我是一个画画的,希望待在一个平静的地方创作,而不想受到太多的烦扰,远离喧嚣、刺激与诱惑。而成都的平静安逸,正是我所需要的。”


▲何多苓美术馆的花园 图源东方IC


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与心性使然,何多苓一直葆有着澎湃的创作欲,这种创作并不限于绘画,他也作曲,甚至在2018年做起了建筑师,亲自操刀,设计了一座美术馆——何多苓美术馆。


这个属于何多苓自己建筑梦想和实践的最佳案例,共893平方米。在这个绝对干净的白盒子中,从建筑外观到室内都是纯白色,除了力求满足功能的必要性,不做任何多余的修饰。这座严格履行功能服从形式的极简主义建筑,为成都公共空间增添一抹北欧风。


对于公共艺术空间与城市的关系,何多苓说:“理想的城,应有各色各样的艺术空间,在这一点上,成都做得很好。我希望我的这座小小的艺术空间(何多苓美术馆),能成为成都艺术公益的一部分。”


知美术馆王从卉

知美术馆落址成都时,选择了距市区40公里外的老君山脚下。独辟蹊径的抉择内里,是它渴望对中国的艺术环境构建出的样本:你必须离开市区,走到自然当中才能接触到美术馆。成都的城市节奏给了这间美术馆足够的“任性”。

▲知美术馆 图源知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知美术馆的艺术总监王从卉认为,可快可慢的节奏,正是这座城慢慢渗透到人的美学特质。“成都是一个特别奇妙的城市,想过慢生活的时候,你能找到自在的所在;当你要开始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成都依然可以给你这样的环境。”


知美术馆便在这样任性的环境中生长。从最初的选址,到邀请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操刀设计,他们创造了所有的不方便,以满足自己对美学的追逐。“知美术馆在以自己的节奏来为成都提供知性、智性、诗性的生活体验。”


▲知美术馆 图源知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在王从卉眼里,每一个发现成都之美的人都是这个城市的共同创造者。她能感觉到,在成都,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中。城市与艺术正在互哺互享,这个过程渐进、潜移默化,同时又深远而悠长。成都的丰厚文化积淀为知美术馆提供了摇篮和沃土;其活跃的当代艺术氛围和丰富资源给知美术馆提供了滋养。



麓湖·A4美术馆孙莉

麓湖·A4美术馆从2008年成立,到今天已经有十年的历史。在馆长孙莉看来,今天的艺术是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麓湖·A4美术馆 图源美术馆官网


孙莉不是成都人,但在这里生活和居住的20多年时间,她切身体会到了成都的独立自由和包容的气质。


“成都是A4美术馆发展的土壤,A4植根于成都这座城市,积极推动和支持成都艺术生态的发展。同时A4美术馆也将更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作品和文化带到这片土地上,成为成都和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A4美术馆对于艺术的关注和努力,使原来高高在上、远离观众的艺术早已消失,而基于公众与生活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则使成都充满了艺术氛围,为公众提供了更多艺术欣赏的可能性。当这些审“美”的思考者开始去认真观察生活,观察所处的环境,观察那些得以打动我们的不论宏大还是细微的场景,他们会发现成都随处可见的城市生活美学。


大家都在看↓

• 成都市政府再增6位“智囊” 他们是谁?

• 伊藤加码成都,除了日系跨境电商还要开社区生活食品馆

• 这样的成都,你好美!

• 川航史上最可爱客机来啦!萌萌哒熊猫之旅,走起→

蓉城政事记者 王垚 林燕 李昀筱 陈宇

实习生 张鑫蕾 编辑 余新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