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抢人大战”的成都攻略

钟茜妮 蓉城政事 2020-08-23

《全球城市史》作者乔尔·科特金说:“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聚集。”


这句话放在人才身上亦然。


上一轮国内城市的“抢人大战”中,成都是率先出招的省会城市之一,“战果”也颇为可观。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5.1万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落户成都;仅仅是在发布“成都人才新政12条”的2017年全年,成都户籍人口数量增加超过36万,在国内仅次于深圳、广州。


而2011年至2017年间,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净增量约为15万


▲图源视觉中国


让人才生活


就成都而言,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史上少见,有文化专家甚至称其为继春秋战国、三国时期、清朝湖广填四川、抗战时期之后,成都的第五次人口大流动。


人才大战硝烟尚在蔓延,摆到城市人才竞争上的问题来了:引来的人才,城市拿什么“稳住”?


除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今年9月开始,成都开启“蓉漂”人才荟系列活动,从华南穿越华北,从英国到美国,搜遍世界上科研院校集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只为寻找潜在的“蓉漂”;今年10月9日,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成都开幕,这是首次将主会场设在西部。


青年才俊们已经在政策洼地效应下迅速聚集。支付宝成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告诉政事君,成都已经是阿里巴巴、蚂蚁金服除了杭州、北京外,落地公司最多的城市。成都研发中心也是除杭州总部外,最重要的研发中心之一。“可以说近半个支付宝技术的大本营都在成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家使用支付宝线上、线下购买海外货品、账户的安全防护、卡券、红包等业务的技术,都是由成都团队运营支撑的。


成都拿什么承接这些优质的新鲜人口?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曾撰文分析,未来城市化竞争力提升面临转型,那就是发展路径转变为产业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


▲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成都主会场活动在菁蓉汇举行 资料图


宜居一直是成都打的一张王牌,“全世界最长的绿道”的建设,简直就是“王炸”。


成都在生态环境塑造上搞了个大动作,2017年9月,成都召开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提出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治理方式,探索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当月,随着天府绿道锦城绿道启动建设,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在成都平原渐次铺开,将成都全域纳入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绿道体系中,实现抬头见山、低头亲水的宜居生态环境。


绿道中特意安排了年轻人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必需品——跑步道、五人制足球场、艺术展示、自行车赛道……这些设施对他们来说诚意十足。加上不断丰富的新消费场景,生态价值也同时在绿道体系中不断升值。


▲天府新区鹿溪智谷创客绿道上的MEMO米莫游戏迷阵 图源东方IC


让人才奋斗


在城市化的前期,通常做法是人口随着产业资本走,工厂附近建人口密集的楼盘或新城成“睡城”,人像候鸟一样每日往返于新老城区。


随着城市化步入新阶段,人的需求被重新纳入城市发展的价值标杆,尤其对于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而言,对城市所能提供的事业空间、物质精神供给比前一辈创业者们,有更高的需求。


过去几年间,成都在争夺人才方面,密集地下功夫。这些政策,从资助补贴、落户、安居、医疗、培训等多个方面,都帮人才打点妥当。


然而除了生活上跑步的绿道,从远方弄来的人才更需要事业上起飞的跑道。


前段时间流行一种观点,说成都给人一种“高级感”,面对移动互联网、新零售、AI这些新事物,地处西南的成都保持着开放和进取,这从一些重要的大会议题上也可以感受到——


2017年11月,成都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出台《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提出建设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新经济不是一些人理解的非实体经济,成都新经济中不乏制造业的“高级感”:


在西郊,歼-20就诞生在成飞集团内,那是老成都人神秘地叫了几十年的“132厂”;

在北门,有西南交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前者实验室里跑出了中国高铁,后者孵化出像极米科技这样的行业先驱;

在未来,南边的兴隆湖上还将有一个“独角兽岛”,它会是全球首个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新经济产业载体。


▲独角兽岛设计图


大力发展新经济意味着发展理念、产业形态、组织方式的全新变革,也意味着政府的服务和监管方式的更新。


成都市新经济委负责人打了个比方,“以前出政策,都是政府配菜,现在是企业向政府点菜。”但是,“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企业觉得什么菜好吃、需要什么菜,再向政府点什么菜,而不是说以为企业需要什么就制定什么政策。”


让人才安逸


让人才“安逸”,似乎是成都难以复制的天赋。


成都很擅长把高科技变得很有烟火气息,不管是路边的早餐车还是菜市场的小摊贩,商家现在只要一张二维码就能做生意;不管是卖蛋烘糕还是卖葡萄干,他们称自己为“码商”。


在最熟悉的红旗便利店,连二维码也不需要了,它们是全国第一批用刷脸支付的便利店。


▲成都市民正体验支付宝“刷脸支付” 图源谈资成都


时尚在成都也不是什么小众的事。多年前,成都就被媒体评为中国“时尚第三城”;去年,成都成为美媒眼中的中国“新时尚之都”。


这一年里,香奈儿早春度假系列发布会在成都上演,紧接着Chloé大秀在成都发布,法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上个月刚刚落幕。


从国际一线品牌门店数与品牌入驻数来看,成都目前位居全国第三——品牌数达到155个,门店数更是高达200余家。今年《新周刊》杂志发布《2018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成都又被评为“中国时尚一线城市”。


这种交错只有在成都显得“不土”,这就是成都的生活方式。


▲2018成都国际时尚周 资料图


和北上广比起来,成都提供了更具性价比和丰富的生活,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IT工程师们的工作却不会受到丝毫影响。


只有懂生活,才会开“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这样名字的大会,在2018年1月这次全市会议上,成都提出建设美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在成都,工作的时候工作,但同时有生活,周末能开心去生活,茶馆、景点、闲适的感觉让人很放松,团队能吸引北上杭的人才转岗回来,实现有性价比的生活和居住。”


“互联网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因为工作状态是自己的,与实体环境、位置无关,在哪里工作都一样。” 支付宝资深技术专家于君泽说,工作时埋头工作,工作之余尽情享受成都式生活,“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市民在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喝茶 资料图


人才战的后半程里如何跑在前列?成都提供了一种从工业逻辑向人本逻辑回归的模式,得公共服务者得人才资本


用优质的公共服务留住人才,人才支撑城市良性发展。当公共服务不再是城市规划中的配套设施,真正把公共服务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革的价值配置杠杆,城市才能治愈“大城市病”顽疾,成为吸引人才的精神原乡。


大家都在看↓

• 刚刚,成都申办2021年世界大运会成功!

• 铁轨上的合作再升级!这一次是成都与哈铁

• “最美城管人”网络评选启动 谁是最美请你来定

蓉城政事记者 钟茜妮 编辑 周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