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70年,这是我们的独家记忆

蓉城政事 2021-03-23

祖国70年的万象更新

离不开“小人物”的

贡献和默默付出

每一位“小人物”

都是伟大时代的见证者

无数个发光的“小人物”

汇聚在一起,共同照亮了

新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


“小人物”的一笔一划

是大时代的真实写照

被时代打上烙印的人物

是破译新时代大门的密码

是大时代下熠熠生辉的星星


50后


姬勇

成都市档案馆资深研究员

“严守党和国家的秘密,保护党和国家的档案的完整和准确!”直到现在,62岁的姬勇还能记起38年前刚到成都市档案馆时老档案工作人员的嘱咐。


1981年,从川藏线归来的24岁汽车兵姬勇,到成都市档案馆当起了档案史料编辑研究工作者。


▼馆内只有十余人,姬勇是最年轻的一个。

好几十万卷档案他全看过,因为对档案馆太过熟悉,后来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档案馆的活地图”。2017年,60岁的姬勇从成都档案馆退休,退休前时任成都市档案学会理事长。


▼一份1981年7月启用的《查档登记表》被姬勇保存至今,上面密密匝匝记录了档案目录号、案卷号、大致内容,这是他刚到档案馆时所做的笔记。



90年代初期,一二环路通车后让姬勇感受到成都变了。



国家的海外撤侨,第一次是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这件事,让姬勇想起了《红海行动》,“当你看到‘祖国接你们回家’,突然一下子觉得腰杆儿硬了,胸膛挺起来了,国家强大了。”




60后


张海波

中国铁路隧道专家

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

四川工匠

作为一个60后,张海波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受益者。“从来没想过会在地铁、隧道行业干一辈子。”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他可能会到游泳队去做教练、也有可能到工厂上班,但母亲选择让他参加高考。


1979年,经过一年多的复习,张海波被西南交通大学隧道专业录取,从此开始了他的隧道、轨道交通生涯。


▼主持设计西南地区首条地铁(成都地铁1号线)、全国第一条一步到位的全自动无人驾驶城轨(成都地铁9号线)、第一条140km/h交流A型车市域快线(成都地铁18号线)。

2005年,张海波开始主持成都地铁1号线的设计,火车南站到世纪城这一带,“我们是在田坝里面修地铁的,周边的规划如果跟不上,修起来以后就没有客流。”而当地铁1号线要开通时,张海波真的感受到了“成都变了”。




张志和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

大熊猫文化全球推广大使


1981年,16岁的张志和正在为上大学而努力。“校长都不相信我能考上。”而他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兽医专业。


1998年,张志和进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当时只有20只大熊猫,并且健康问题很严重。”


张志和回忆说,当时基地账面上一共只有7万元,给熊猫吃竹子都不够,员工工资发不起,技术人才也很稀缺。为了改变现状,他着手开始了制度改革、创建实验室、大力发展科研、打造品牌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如今我们在大熊猫保护研究领域内可以说是世界领先。”更令张志和感到骄傲的是,从20只大熊猫到现在的200多只,熊猫基地从无人问津到现在年近900万游客访问量。


而这样的变化,恰好是和城市发展分不开,张志和感到“成都这座城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漂亮。”




70后


陶勋花

成都市温江寿安镇岷江村支书

第十三届全国人代表大会代表

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陶勋花是岷江村的“大当家”,30多年前从简阳嫁到岷江村当媳妇,如今是村里选出来的村党总支书记。


她见过老一辈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搞传统农业,“要是这么多粮食能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该多好”,岷江村全体村民开始转型发展经济作物在这样的需求下开始。


陶勋花和同辈人一起把良田转型为花圃、苗圃,把村里的桂花树种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大妈大姐们手工编织的熊猫也要登上巴黎时装周了,把中国风、蜀都味带向海外。



现在她带领新一代村民打造乡村旅游,家家有花户户有水,民宿常常一房难求。绿道通往的川西农村,是城里人念念不忘的“桃花源”。








80后


陈晨

成都武警支队教练员

蓉城第一升旗手

2007年,一名叫陈晨的来自辽宁的热血青年来到成都武警支队。在新兵训练中,他以挺拔的军姿入选当时的“蓉城国旗护卫队”。入伍12年,陈晨印象最深刻的集体记忆,是2008年参与“5·12”抗震救灾。



2010年-2015年,天府广场每年两次升旗都由他担任升旗手,被誉为“蓉城第一升旗手”。


2016年起,他转型成为教练员,培养新的护旗队员。今年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将从幕后重回台前,于10月1日早上再次在天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这也可能是他退役前的最后一次。


穿上一身军装的陈晨,觉得国家最强大的时候就是举行阅兵仪式的时候,“很震撼。”



90后


杨文浩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银牌获得者

“全国技术能手”

四川省技能大师

西华大学在读研究生

2013年,杨文浩高考509分,考取了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同西华大学联合办学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两年前,他作为全国选拔出来的技能“状元”,代表国家站上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阿布扎比的赛场,为国家实现了在汽车技术这一赛项上奖牌零的突破。这段参赛经历也成为了杨文浩印象最深刻的集体记忆。



如今,他是技能的“状元”,是工匠的代表。杨文浩汽车维修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四川省人社厅认定的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而他也承担起了发扬技能精神,培养大国工匠的新使命。 


10后


魏李怡

金苹果公学3年级学生

 “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演讲家。”在金苹果公学阅览室里,魏李怡语气轻快,正描述着未来的理想。这个年仅9岁、才上三年级的小朋友,就已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近20项荣誉。


魏李怡从小便对跳舞、绘画、书法有着极大的兴趣。“我喜欢跟着想象开画,比如在树叶上画一座城市。”在她看来,坐车看向的窗外风景便是成都的变化。


2018-2019两年间,她的绘画作品曾先后入选第四届、第五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平行展、儿童艺术展;2019年更是获得了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古典芭蕾Grade2国家级金牌、“我的冬奥梦”双语小记者全国选拔赛小学低年级组特等奖等。

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她,也经常与家人一同出国游玩,回忆起旅游的经历,魏李怡表示,在国外能遇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见更多的中文翻译招牌,“每当这时候就觉得我们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一个个“小人物”,为“大时代”中国崛起的奇迹夯基垒土,为中国梦一笔一笔抹上鲜活而斑斓的色彩。他们有五官清晰的面孔,有微小而丰沛的人生。他们的故事,是自己人生的珍藏,也是中国的集体记忆,从各个点位发光发亮,构成新中国70年气势磅礴的立面长卷,成为我们共同的、闪光的“共和国记忆”。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严丹 钟茜妮 彭祥萍 邓文博 闫宇恒 熊娟

摄影记者 吕国应

部分图据受访者、ICphoto

编辑 陈怡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