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天,一台自动相机能在成都拍到多少动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西南山地 Author Swild
当春天来临
病毒的雾霾正逐渐散去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更远处
129天,3096个小时
这是由一台安放在成都的
红外触发相机带来的思考
2019年,@西南山地Swild在成都云桥水源湿地护理区安放了自动相机,看看城市荒野中究竟有什么野生动物。这是成都平原首次利用自动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
2020年1月,他们取回相机,仅其中一台的拍摄结果就出乎意料,在城市日渐扩展的成都平原,这些一手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在解释着什么。
01 关于云桥湿地
成都云桥水源湿地护理区(简称“云桥湿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云桥村,紧临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这里距离常驻3.2万人的三道堰镇直线距离仅1.8公里,距离郫都区主城区仅6.5公里。
成都两条重要河流徐堰河、柏条河分别流经云桥湿地两侧,这里是成都市一级核心水源地,市自来水六厂建设于此,供应成都市主城区七成以上的生活用水。
得益于计划恢复和保护工作,云桥湿地还存在着几乎完好的生态环境,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为众多物种立足于城市提供了庇护所。
△ 云桥湿地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区非常近
@西南山地Swild 在2019年9月9日安放了自动相机,2020年1月26日收回,安放时长共129天,合3096小时。自动相机布设在徐堰河一侧的竹林中,林下有稀疏的灌木,地表铺满了竹子和乔木的落叶,周围是林地和荒废农田。
△ 自动相机安放的环境
自动相机拍到的内容,让人欣喜之余,又令人担忧。我们记录到野生动物包括兽类2种、鸟类12种、两栖类1种。此外,有家养动物2种,分别是家猫1只1次,家犬5只17次。影像和数据以点概面地反映着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活动规律,也反映这亟待解决的问题。
02 究竟都拍到了啥
两种野生兽类都是食肉目动物
一个区域能够支持着食肉目动物稳定地生活,意味着区域内拥有较稳定且完整的食物链,这是一个正面的信息。此次我们欣喜地发现,仅仅一台自动相机就记录到云桥湿地内共存的两种野生食肉目鼬科兽类:鼬獾和黄鼬。
鼬獾(Melogale moschata)是一种小型獾亚科动物,广布我国中南部的它们并不稀少,杂食的习性也让它们能够适应城市周边的环境,但昼伏夜出的作息规律让城市中的大多数人对其素昧平生。
△ 鼬獾常在落叶堆中翻找食物,或仔细嗅闻地面
因为面部长有白色花纹,鼬獾在成都平原常被误认为果子狸。129天里,自动相机明确记录到5次鼬獾的身影,以及10余次拍摄到疑似是鼬獾的动物在黑暗中远远走过。
△ 鼬獾拨弄镜头前的树枝
△ 鼬獾白天的时候长这样,摄于四川北川
△ 这才是果子狸(Paguma larvata)本狸,摄于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黄鼬(Mustela sibirica),更为为人熟悉的名字是“黄鼠狼”。这是一种几乎人尽皆知却又十分陌生的动物,它出现在祖辈流传的俗语中,出现在我们对乡村的印象中,但城市居民似乎与它有着微妙的距离感。
在我国许多地区,黄鼬已然成为适应城市生活较快的野生动物,捕食和利用人类的垃圾,它们样样精通。在捉耗子的本领上,黄鼬甚至高于我们刻板印象中的“老鼠天敌”:家猫。在这次拍摄调查中,黄鼬在镜头中被清晰记录到3次。
△ 黄鼬苗条的身影从镜头前一晃而过
△ 黄鼬的清晰影像,摄于四川黄龙
研究已经证明鼬獾和黄鼬两种野生兽类可携带狂犬病和流行性出血热(EHF)等疾病。近年来在成都平原,鼬獾常常因为误入人类居住地而被捕捉,而黄鼬惨遭“路杀”的情况常有发生,这都可能增加人类与它们接触的几率。
如果与它们不期而遇,不要去捕捉,更不必恐慌,与它们保持距离,同时管理好家养动物,彼此便能安全共处。
这些鸟类可能是它们的食物
食肉目兽类的存在,意味着云桥湿地内存在大量能够供给它们的食物来源。鸟类就是其可能的食物来源之一。
自动相机安放点位的林下堆积着大量落叶,为昆虫等小型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因此吸引不同鸟类频频来觅食。自动相机共拍摄到12种鸟,候鸟或旅鸟有4种,留鸟有8种。
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是一种适应地栖生活的大型鸫科鸟类,它们上体密布的黑色鳞片状斑纹,有利于它们隐藏在斑驳的林底落叶间。虎斑地鸫是成都的旅鸟,仅在迁徙路上经过成都。显然,上个冬天,镜头中的这只虎斑地鸫选中了云桥湿地作为迁徙路上的补给站和庇护所,虽然它仅仅在镜头前活跃了一天,随后便无影无踪。
△ 虎斑地鸫在镜头前踏着小碎步
除了远道而来的旅客,这次还记录到本土居民:灰胸竹鸡和雉鸡这两种雉类。
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是一种群居生活的小型雉类,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它们的鸣叫声响亮而极具特色。在云桥湿地,自动相机恰巧安放在灰胸竹鸡的活动领地,129天中有12天都记录到一个由6只灰胸竹鸡组成的小群在这片区域觅食,它们无疑成为镜头前的主角。
△ 视频里能依稀听见竹鸡间交流的“咕咕”声
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体型远大于灰胸竹鸡,我国大部分地方俗称的“野鸡”就是它,成都分布的是贵州亚种,本地影像资料极少。
△ 妖娆的雄性雉鸡青海亚种,摄于青海互助
因为野外个体还算多、雄性体色鲜亮,并且活动范围离人类生活区域很近,雉鸡至今都是非法捕猎的重点对象。在此压力下,我们很欣慰能在本次拍摄调查中看到1只雌性雉鸡。
△ 这只羽色朴素的雌性雉鸡从镜头前低调路过
其他鸟类也频繁在这块区域觅食活动。
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yncha),非常美丽的大型鸦科鸟类,在云桥湿地并不算常见。
△ 两只红嘴蓝鹊毫无戒备地在地面觅食
△ 张开尾羽的红嘴蓝鹊,摄于四川乐山
乌鸫(Turdus mandarinus),成都常见鸫科鸟类,通体黑色,喜欢在地面活动。11月有大量成鸟和亚成鸟在镜头前集中出现。
△ 吃着吃着,这只乌鸫好奇地望向镜头
△ 蚯蚓是乌鸫钟爱的食物,摄于成都市成华区
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全国广布,但在成都平原不算常见。
△ 山斑鸠主要以植物种子、嫩芽为食
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成都平原常见留鸟,喜欢成群在地面翻找食物。
△ 白颊噪鹛在地面以跳跃的方式行动
还有并不乐观的发现
虽然自动相机记录到丰富的野生动物,证明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但也有让我们颇为揪心的画面。
129天中,我们还发现区域内活跃着大量缺乏管理的家养动物。在这里,以家犬群落为主的家养动物和域内野生动物有重合的栖息地,在食物资源上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更可能出现家养动物捕食野生动物的情况。家猫有着不可小视的捕食能力,家犬成群后将挤占本土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情况并不乐观,我们不禁为镜头中的野生动物感到担忧。
△ 三两成群的家犬不分昼夜地在镜头前出现
△ 流浪家猫对野生动物是巨大的威胁,摄于四川大学
此外,我们安放相机的位置恰好面向一条巡护便道,共记录到76段人类经过该区域的画面,好在并未发现人类与野生动物直接冲突的情况。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未意识到:就在咫尺之遥,野生动物正过着自己的生活。
这次拍摄仅仅一个机位便记录到丰富的生物类群,发现了显著的矛盾与问题,于此整个区域乃至成都平原的情况可见一斑。
我们期望在城市日渐扩展的今天,成都平原上能有更多像云桥湿地这样的区域,给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落脚之地。
△ 城市的步步紧逼让不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渐渐缩减
03 和它们在城市共处
城市,被定义为一种人类的聚落。但城市俨然不仅是人类聚落,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我们都置身其中。在我们熟识的车水马龙之外,城市中仍然生活着数量不少的野生动物,它们有的栖居于城市间碎片化的绿地中,有的早已习惯与人类共享同一区域。我们多数人对这些未曾谋面的邻居其知之甚少。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的视线突然聚焦于野生动物,面对它们,人们手足无措,因“无知”而不安、惶恐、厌恶,在这样的情绪下,任何盲目的举措对人类和野生动物都将是不利的。消除恐惧的唯一方法不是无差别的捕杀,而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识别基础上的科学管理。认识本地野生动物,是探讨如何管理、如何与其共处的第一步。
若不能正确识别动物种类,轻则“错杀无辜”,重则影响疫情防控,再完备的管理制度也仅是空谈。如“中菊头蝠”和“中华菊头蝠”,仅一字之差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并因此可能携带完全不同的病原体。
@西南山地Swild 建议在“One Health”的理念下加强成都的公共卫生研究和建设,即多学科共同合作为人类、动物、环境三者的健康共同成为一个整体。城市中包括林业、卫生防疫、市场监管、农业、食药监、以及公安的各机构需要建立联动机制,以科学的方式、恰当的手段管理城市野生动物。同时普通群众也需要参与到这个防控体系中,正确看待野生动物的存在。
△ 疫情肆虐,城市里的我们亟待学会与野生动物共处
对于普通市民,在不接触野生动物的情况下,了解它们最简单的方式便影像记录。用手中的设备,记录下城市野生动物的影像,你的随手一拍不仅为你提供了发现、认识野生动物的机会,更可能参与到科学中,或许成为科学家重要的研究证据、或许为疫情的管控做出贡献。
△ 野生动物离城市从来都不遥远
特别鸣谢
* 本次调查工作属于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资助的郫都区生物多样性资源普查与监测服务项目,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执行,西南山地负责动物调查、监测部分。
* 感谢安德街道云桥村、成都康华社区发展中心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敬慧,张守峰,刘晔,陈奇,苗富春,王林栋,李易潞,扈荣良.江西省黄鼬和鼬獾狂犬病流行病学监测[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28(11):1071-1075.
[2] 杨占清,于晓敏,沈承宝.山东省内首次发现黄鼬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89(02):219.
[3] 李志慧,李芊璘,王子晨,陆家海.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策略[J/OL].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6[2020-02-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282.N.20200210.1517.002.html.
[4] 中国鸟类名录6.0.
[5] 蒋志刚,马勇,吴毅,王应祥,周开亚,刘少英,冯祚建,李立立.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6] 刘少英,吴毅.中国兽类图鉴[M].福州:海峡书局,2019.
大家都在看↓
来源:西南山地
编辑 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