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KR和阿米巴:寻求工具的本义

陈果 陈果George 2021-05-31

去年1122日,我曾在老公众号上撰文《瞎扯的“OKR绩效考核”》,批评了对硅谷流行的OKR目标管理方法的炒作。之后至今,OKR热度有增无减,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管理者,尤其是来自高科技公司和创业公司的,跟我探讨实施OKR的问题。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即OKR是个“轻量级”的管理方法,原理和实务都非常简单,无需纠结细节,可以通过IT工具方便地进行实施(可使用人才管理软件SAP SuccessFactorsCornerStone的目标管理,也有更加轻量级的目标管理云平台,例如BetterWorks7 Geese等等,在Quora上有个讨论OKR软件的帖子,几家OKR小软件公司进行了展示:

)。

 

如下图,当我们谈个体的绩效时,包含了三个意义:

  • 对个体工作目标的定义

  • 对完成目标的前提讨论,即绩效管理不仅评估结果,还要根本上促进造成达成结果的原因,包括:

    • 个人自身:个人的能力、技能;成就的动机、意识

    • 个人所处的组织因素:抽象因素,即氛围、文化;具象因素,即组织结构设计、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等

  • 对目标达成程度的评价,究竟什么程度叫绩效好?


显然,OKR只是员工个体工作目标明确的方法。BetterWorks总结了“五支柱”目标管理方法,代表了OKR的核心要义:

 


可以看看另一OKR软件7 Geese的目标管理衔接方法,也非常简单、直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130937j8co&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因此,OKR不是绩效管理,也不等于HR绩效管理的“目标设定”(Goal
Setting)环节,但是是一种提升人员工作绩效的做法。


我认为设定目标是组织活动中一种非常直觉化的行为,例如,我上小学的儿子要办黑板报,这就是他的目标(O),拉一票小朋友来协作,每人认领几个任务,就是小朋友的目标(O),衡量这些目标完成的定量标准就是KR,大家把目标以及完成进度对全班公布出来,就是OKR,如此而已。


看起来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会让某些管理者如此困惑?可能因为思考问题时,他们没有意识到脚下根植的组织文化土壤不同。毫无疑问,支持OKR的是开放的组织文化,扁平的组织层级,尊重个人的组织氛围,诚实协作的人际评价。脱离环境谈工具,大概就等于村子里的农民们在议论,皇城里的皇帝大概砍柴的斧子也是金子做的吧!


“组织扁平化”、“无经理组织”等等从九十年代末期就是西方管理界的热门话题了(例如做户外用品面料的GoreTex就是无经理组织的典范,十多年前就被哈佛商业评论、Wired杂志报道过,加里哈默曾研究过),只是因为最近新一轮互联网热,把这个话题带到前台。西方公司的“组织民主化”(Organization Democracy)趋势,与其说是管理学现象,不如说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学现象。中国社会已经到后工业化时代了吗?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阿米巴”。关于阿米巴具体操作方法,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阿米巴:管理控制还是文化控制》文章(刊于《管理学家》杂志20127月,网上很容易搜到),阿米巴作为一种工具,操作方式就是管理会计和责任中心而已,尽管稻盛和夫用了一些古怪的字眼来解释管理会计。可是,既然稻盛先生已经把他的管理思想上升到了哲学层面,阿米巴之术就只是哲学之道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稻盛之说确实是日式哲学的结晶,承继西乡隆盛、福泽谕吉等日本近代思想家的衣钵,受这些近代日本思想家感召的政治家、企业家们,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快速工业化,也由之产生了对抗西方的泛亚洲主义政治(关于这个话题涉及到政治正确,无法展开讨论,点到为止)。总之,日式哲学是不同于西方价值观的,笼统地说,西方价值观讲的是尊重个人、制度决定,稻盛背后的日式价值观讲的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亦即稻盛说的“利他”)、信仰决定,无论是李光耀还是毛泽东,都是不同形式的东方哲学代表。


总结来说,组织的意义,是价值观和文化决定。所有的形式,阳光之下无新鲜事,无论叫OKR,还是阿米巴,都不是新东西。管理者在拿新概念把员工搞得晕头转向时,建议多想想你引进这些工具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些工具的组织文化土壤具备了吗?




 

欢迎扫描关注以下微信号 探讨组织变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