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零售C2M转型背后是什么 —— 供应链模式和智能制造(上)

陈果 陈果George 2022-08-17

零售,顾名思义,是企业大批趸买进来,再一个个拆零销售出去,因而零售行业的供应链上游是大批量生产,形成为零售商销售而持续消耗的库存。传统企业运营,价值链上下游在库存上博弈,产品商为了完成财务收入目标,往往将库存压到渠道里,形成了超量的库存,无论是家电行业的渠道压货、还是服装行业的订货会模式,都有同样弊端。


当前,价值链上下游共赢关系越来越被企业重视,渠道清货,实现上下游通畅,才符合价值链各方企业的长远利益,为此,零售商(渠道商)和制造商努力加强协同预测,提高渠道向工厂的订单的频次,这样的运作模式,前端需要充分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后端则是供应链的柔性化、智能化。我观察到,最近这些年,家电行业,例如海尔渠道变革、美的T+3模式转型,服装行业某些企业实行订货首单确认50%数量,其他数量在销季中补定,在供应链模式变革上,道理都是一样的,即从“面向库存生产”向“面向订单生产”转型,前述渠道转型模式,属于B2B模式的面向订单,有一定的订单制造批量,更极端的模式,则是工厂直接面向消费者订单,亦即订单的制造批量是一个,这属于B2C模式的面向订单,也就是C2M,即消费者的需求,以订单方式直接到达工厂,工厂按照订单完成制造后,直接交付给消费者,其特点一是无成品库存,二是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要求。


 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特性的供应链柔性化模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生产批量,二是产品标准化程度/,排列组合下来,存在多种供应链模式或混合模式:


多种供应链模式需要不同的生产体系支撑, 以下几种模式,从第二种开始,越往后,对于生产体系的智能化要求越高(简单起见只抽象了生产线,实际中可能有若干准备工序,例如裁剪、下料、机械加工等,以及最终的生产线组装):


 

柔性生产模式在刚实现全面工业化中国,在家电、鞋服、家具这些相对传统的行业来说,当前似乎是个新的课题;而在早就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传统产能严重过剩的欧美发达国家,90年代初经历了类似今天中国智能制造、工业4.0的舆论潮流, 代表性观点是CIM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也是我在90年代初大学里学习的课程)和“大规模定制”商业模式探讨。90年代后期我为国内某合资汽车厂服务时,观察到国外新引进的柔性生产线上就已经实现了所谓的混流生产,即不同车型同一时间在一条生产线上制造,而生产线上流动的,既有标准车型(标准产品)、也有定制产品,例如,你可以试试去奥迪4S店订一台选装车型,这个订单会被排产到标准生产线上,但是交期通常是1-2个月,按单制造的交期承诺准确性以及交期缩短,是满足顾客要求的核心能力。有位致力于C2M转型的老板跟我描述参观辉腾生产线带给他的震惊,我说,其实你不用跑那么远,2000年左右长春的一汽大众奥迪工厂、上海金桥的上海通用工厂已经做到了。


总之,我认为C2M转型首先是个商业模式创新问题,这里面存在多种细分的商业模式,对应到不同的运营体系。本文下篇我想将介绍柔性制造对销售预测和生产制造排程优化的必要性和运作方法。



扫码探讨零售业和制造业运营战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