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和BSC,误导绩效管理的工具
管理最忌讳是把简单事情搞复杂。我一直觉得,绩效管理本身是件从概念到操作都不复杂的事情,而管理不成熟的企业,往往把这个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事项搞得超复杂。把绩效管理这潭水搅浑的,除了某些企业管理者脑子不清楚、做事不专业外,还有各种以赚钱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咨询公司和冒牌专家瞎搅和。
绩效管理的目标有三:
- 评价人员工作的成效
- 通过工作成效评价,对人员发展进行反馈
- 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人才选拔、职业发展、薪酬调整的依据
什么叫绩效?绩效包含两层含义:
- 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也就是所谓的“业绩”,或者“业务结果”
- 达成结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和态度
怎样衡量“业绩”:
衡量“业绩”的逻辑如下图所示
例如一个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总监,他的绩效计划可以用下表表示:
怎样评估绩效:
- 上级评价下级
- 评估 “同类型工作性质+同级别”的干部或员工对公司的相对贡献度
- 前述的业绩结果加上“能力/态度”的评价,是相对贡献度的参照标准
- 通过跨部门对“同类型工作性质+同级别”的员工的绩效校准过程,保证绩效结果的正态分布;今天有一些企业,尤其是GE、IBM等美国企业,宣布“取消绩效”,其实主要是取消了绩效评估结果的强制分布而已,但是目标设定、能力评价基本没有太大改变
绩效管理中各个部门的角色:
- 人力资源部:绩效流程推动、绩效工具的培训,帮助经理人开展绩效评估工作
- 经理人:绩效管理的主体,跟下级在一个绩效周期中,开展目标设定、过程反馈、绩效初评、绩效校准以及最终绩效结果反馈
绩效管理就是上级评下级,打个好中差结果而已;企业绩效管理常见误区在于过度地追求绩效指标的逻辑关联性、绩效结果的定量化,因而产生“工具依赖”,例如前几年的平衡计分卡(BSC),最近几年开始盛行的所谓谷歌OKR,我认为这些形式都意义不大,徒增了绩效管理的复杂性。一方面,组织活动不是机器,个人间的工作关联也不是齿轮咬合,另一方面,绩效指标没法穷尽一个人工作中的所有方面;BSC也好、OKR也好,只是目标设定的一种思路框架,将BSC分解或者OKR关联做成企业的绩效管理流程的,或者一种严格的“模板”的,我认为基本上都会以失败告终。正确的绩效管理做法,是上下级之间基于下级的岗位职责,对工作计划进行讨论互动,共同确定在一个绩效周期里,下级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及衡量标准。用两小时准备,半小时对话就能解决的事,搞啥平衡计分卡、OKR,都是瞎折腾。
普及企业管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