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领导力 | 专家和管理型人才的冲突与平衡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2-08-17

在职场上常能观察到,不同的职业人士对待一个工作上的课题,采取的处事方式是不同的:有一类人喜欢刻苦钻研,花很大的精力,研究每一个细节,借助专业资源和手段,力求搞出让自己满意、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案;另外一类人则努力跟课题涉及到的各个干系方进行沟通,了解、确认他们的想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各方对解决方案的反馈。

 

前者的工作成果有深度,但是可能费了半天劲,搞出来的东西并不被大家接受;后者通常能在职场上取得更好的绩效,不过个人难以形成针对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的积累。前者是组织内的“专家”,而后者属于管理型人才。

 

一个人在职场上是专家,还是管理型人才,其实取决于这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职业价值观。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用影响绩效的个人素质的“冰山模型”来看,专家和管理者的区别,根因是冰山潜藏在水面之下、难以显性观测的素质的不同:

 

 


专家型

管理者型

社会角色(希望别人怎么看我)

专业知识权威

问题解决者

自我形象(我怎么看我自己)

我很聪明,很专业

我很爱帮助别人

个性特质

内向

外向

动机

自我成就

影响他人或组织

 

当一件具体工作被提出来时,专家常常出于本能地,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或者既有知识,对这件事情做出判断,要不是一下子看得很准、很深,要不是比较片面、甚至是武断的判断;而管理型人才常常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可能进入状态比较慢,甚至显得不知所云,然而他们会比较有耐心地把握处事的节奏。

 

由于工作理念上的不同,专家和管理型人才在工作协作上,常常产生冲突。专家常鄙视管理型人才的专业不精深,处事外行,和稀泥;而管理型人才则厌弃专家不以结果为导向,爱钻牛角尖,自说自话。

 

组织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专家必不可少,专家的深度决定了组织的高度。然而他们在组织里也常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跟人合作比较差,有时候甚至成为组织内爱发牢骚的负能量“愤青”,或者搞出一些貌似专业、实则繁琐,让实际业务人员难以操作、基本上不当回事的“管理体系”。

 

举个例子,我观察到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于别人表扬自己“专业”、“专业性强”很受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入门门槛低,然而做好却不容易的工作,有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希望借助于“专业”来包装自己、提升自己在企业内的势能,因而各种稀奇古怪、似是而非的名词、理论、方法、模型、资质认证在HR圈里特别盛行。右边这样的,是企业管理中典型的“伪专业现象” 👉 人才评价靠评不靠算,不存在客观标准


尽管组织强调“专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然而,组织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却往往是不擅长专业的管理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如何跟专家合作,发挥专家特长同时减少他们带来的摩擦,这是企业领导力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对具有专家型个性特质的职场人士来说,也需加强自我领导力修炼,在组织中从“专家”走向“大师”。

 

 



领导力发展,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