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咨询“自诊”害处多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2-08-17

有些患者在身体不适的时候,按照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进行自我诊断,或者到网上查询相关信息,甚至成为了“网络自诊狂”( Cyberchondria),越上网,越焦虑。“自诊”成为制造医疗事故的重灾区。


医学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规医生必须与病人面对面,不仅要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还要借助检测仪器。医疗必须对症下药,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征,患者的个体特质不同,治疗方法也大不同。网络自诊、网络求诊、患者不准确的描述病情,都会造成正规医生错误诊断,最终导致误诊、误治。

 

咨询就是企业找医生,咨询的自诊现象比比皆是:


企业老板觉得干部缺乏动力和责任心,于是就搞“阿米巴”;


新产品上市效果不理想、研发效率低下,于是就引进“IPD”;


不知道怎么考核员工,听人说“KPI”过时了,于是赶“OKR”的时髦;


想把生意搬到网上去,又嫌天猫平台费太高,于是折腾“私域流量”;


今天,最让老板们焦虑的莫非“数字化转型”和“中台”了,别人都在搞“中台”,自己的组织不给力的原因,原来是没有“中台”啊!

 


为什么咨询项目和信息系统实施项目的成功率低,客户满意度低?除了咨询公司方的知识水平、变革推动水平外,企业方的盲目“自诊”是重要原因。

 

一家家电公司花了两年时间折腾IPD,以失败告终,原因是没法解决市场营销的产品体系和技术研发体系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一家物流公司导入“阿米巴”,可是内部连基本的标准成本、转移计价体系都没有,更没有ERP和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成天陷入内部算帐吵架,最后阿米巴不了了之。


一家消费品公司上了“O2O中台”,可是线上、线下的渠道利益完全是冲突的,加盟零售商都抵制线上业务,上去后不知道该怎么用。


一家化工企业希望通过建设“智慧工厂”来搜集制造数据,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制造良品率,花了重金搞MES系统,系统上线才发现自己要的其实是生产实时数据采集。

 

这个世界上,咨询公司或者咨询服务分为三种类型

一、      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咨询

二、      出售标准解决方案的咨询

三、      从事劳动力外包的咨询

 

第一类咨询服务最贵,价格是第二种的两倍以上,是第三种的四倍以上。可是,这类咨询服务在启动项目之前,解决方案是不清楚的。咨询公司需要通过诊断和跟客户的反复互动,来逐步达成解决方案的。

 

然而,大多数企业老板在购买咨询前,都已经自己把自己的病给诊断好了,于是他们会请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咨询公司。

 

更常见的是,一些企业家盲目学习“网红企业”,一会儿阿里,一会儿华为,一会儿IBM,一会GE,那些打着“名企经验”牌子的咨询公司,不断地创造着各种“卖家秀”,别人穿起来好看的衣服,你穿上就是这样的: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企业老板,让咨询公司给他做个“供应链关系管理”的咨询项目。我说我既做过“供应链管理”咨询,也做过“客户关系管理”咨询 ,就是从来没有做过“供应链关系管理”的咨询。项目开始后,我们团队曾经也一度迷失方向。好在企业老板非常有洞察力,经过三个月的诊断,找到了问题的焦点,帮老板解决了问题,其后几年合作非常愉快,老板也再不提“供应链关系管理”这个名词了。


我建议,企业避免咨询的“自诊现象”,要做到三点:


1、先吃OTC药:接受正规的管理知识培训,阅读正规的管理学读物,了解基本原理。普通小毛小病可以应付一下,病情加重还是要去看医生。


2、明确目的:从业务和组织的角度,咨询项目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多问自己几句:“如果不做会怎么样”。


3、归零心态:向咨询专家诉说病情,把客观事实和个人判断、心理态度分开,听咨询专家的诊断。


最重要的是,企业领导自己要判断清楚,在三类咨询公司中,究竟要请哪类公司,是动脑的、动嘴的、还是卖苦力的?

 


 

数字化转型,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