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解决方案行业战略思考 | 下一代ERP的“中国模式”之路
我对于中国的企业解决方案(Enterprise Solutions)软件(以ERP为代表,也包括CRM、HCM、PLM等企业级软件系统以及SaaS)的发展方向最近思考很多,基于这样一些洞察:
·国外大型软件供应商(SAP、甲骨文、西门子等)在中国过去二十年的潮起潮落,实际上,国外企业IT厂商在中国的营业收入在全球营收占比大多连5%都不到,这和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体量超过15%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他们意识到,要做好中国市场,“本土化”非常重要;
·中国本土企业软件公司(例如用友、金蝶、浪潮等)从早期模仿国外软件产品理念、发展本土化商业模式而崛起,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或多或少受到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台”理念影响,从应用软件向应用平台转型;
·中国新时代下的企业软件国产化、进口替代的潮流(参见《央国企ERP 转型—— 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千亿级市场高地》);同时,在风险投资支持下的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公司不断涌现;
·中国社会的企业环境和欧美不同(下图),中国企业数字化的策略、路径并不能简单照搬欧美模式
云原生技术给企业软件的开发、交付、运维等生命周期带来的影响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企业IT产业界就产生过“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比较讨论,参见《日本模式、欧美模式还是中国模式 | 套装软件在中国的危机和出路》。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否会产生既不同于日本,也不同于欧美的“中国模式”?
我认为“中国模式”的企业解决方案软件具有三个特点:
适应标准化程度低、快速变化的管理环境
适应多种管理文化和管理思想
充分利用低成本IT资源的优势,实现定制化应用的快速交付
企业软件是对客观世界的数字化抽象,而企业软件应用于企业实践,则是人机工程和变革管理的结合。从客观世界的物理形态和逻辑关系,到一个可用的数字化系统,经历了三层抽象:
一、哲学抽象:
这是即将世界万象的物理和逻辑在哲学层面上抽象为“元(meta)模型”或“模式(schema)”,例如事物是由对象、类型、特性、形态、状态、控制、触发、机制等构成的(“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对象),这个抽象过程,构成了企业软件的底层逻辑(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底层逻辑”这个词儿),下图是我过去做过的一个软件的哲学抽象:
二、应用抽象:
软件系统中基于某种哲学抽象的元模型,从信息系统最底层的元素——数据(data),到用户交互界面的模块/功能/系统(system)的构建方法。
市场上有两种软件类型:一种类型是系统本身包含了从数据到应用的标准化业务含义,无需用户定义,用户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含义,这就是“套装软件”的原理,SAP ERP,Salesforce CRM等等都是套装软件(或者SaaS)。
另一种软件是用户可以自定义包含业务含义的数据对象、业务对象(若干个数据对象组合)、业务服务(若干个业务对象组合,具体业务逻辑通过代码来表达,服务间通过开发API建立连接)和信息系统(若干个业务服务组合),这就是模型驱动的应用开发(或者称为“低代码开发”、PaaS平台等,本文不做详细概念讨论,参见《低代码开发的市场态势和争议综述》),我借用一家低代码开发平台ClickPaaS的《【PaaS解析社】基于低代码PaaS对于对象、模型及组建关系的全新解析》来解释这个概念。
实际上,这两类软件可能本身就是互相相生的,前者可能就是用后者开发出来的,或者后者是从前者提炼出来的,只是他们在市场上呈现出的市场定位不同。
三、实施抽象:
系统实施是人机工程和管理变革过程,参见《系统实施和企业转型 | 变革管理的四纵四横模型》。
当我们把这三种抽象模式打开后,就发现“日本模式”、“中国模式”和“欧美模式”三种模式恰恰是从世间万物到数字化世界的三种抽象模式实现方法:
所以,企业解决方案的“中国模式”可能会表现为:
1、用低代码开发平台来实现哲学层面的抽象,而非业务层面的抽象
2、 由于企业管理的社会标准化程度低,所以难以形成标准化应用,在实施过程中来进行业务的应用抽象
目前能观察到的用友IUAP/BIP、金蝶EBC/云苍穹等中国传统企业软件的转型,也许正走在这个路上,而风起云涌的“低代码热”则是从另外一条支路上汇入了这个大道;然而,“中国模式”的兴起不仅是企业软件供应商的转型,还需要中国IT服务产业转型的配合——中国的企业解决方案产业未来的景象,应该不是“SAP/Oracle + 埃森哲/IBM”模式,希望用友、金蝶、华为、中软、软通等传统企业服务国产大厂以及新兴的低代码、IT服务创业公司能够闯出“中国模式”的新天地。